第七讲三叉神经痛

2017-7-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系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出现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的疼痛。它的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闪电样短暂的剧痛,性质如刀割样、钻刺样、火灼样或撕裂样。发作常无先兆,且严格限制在三叉神经感觉支配区内。疼痛持续数秒钟至1~2分钟。疼痛多为一侧性,常因面部非常动作或触碰面部某一点(称“扳机点”)而诱发。目前体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近期有效率在85%以上,其他穴位刺激法效果也大致接近。远期疗效也较为巩固。

三叉神经痛的发病与三叉神经非化脓性感染或病毒感染有关,受寒、劳倦或情绪过激往往是诱发本病的原因。本病属中医学“头风”“眉棱骨痛”“面痛”的范畴,认为多因寒邪侵袭经络或痰湿闭络,致气血流通受阻所致。

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症状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发生短暂的闪电样或烧灼样剧痛为特点。寒邪侵袭者疼痛剧烈,每次发作时间较短,间歇期症状可完全缓解,多发生于第二支、第三支,一天可反复发生数次,同时可伴随有恶风寒,每当洗面、饮冷饮、咀嚼食物、情绪激动时诱发;痰湿阻滞者表现为间歇阵发性刺痛或酸痛,时轻时重,伴有神疲体倦,胸闷不适等症状。

1.寒邪入络

治法:温通经络、行气止痛。平泻法、久留针、配合灸法。

处方:合谷、太冲、翳风、迎香、阳白、痛点(扳机点)。

2.痰湿阻滞

治法:通络、行气、化湿。平补平泻法。

处方:合谷、足三里、下关、痛点(扳机点)。

分支配穴:眼支配太阳、鱼腰、攒竹;上颌支配颧髎、四白;下颌支配颊车、地仓、承浆。

方义:泻合谷、太冲能调和阴阳、厥阴经络气机而止痛;刺足三里、下关能旺盛阳明气血而化痰湿;按病所循经取穴,可直接疏通经络而驱邪。

穴位注射:辨证取穴,用0.25%普鲁卡因注射液,或ml维生素B1注射液,每穴注射0.5~1ml,每日1次。

1.翳风手少阳三焦经

定位: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①耳鸣、耳聋等耳疾;②口眼?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等面、口病证;③瘰疬。

操作:直刺0.5~1寸。

临床经验:①面神经麻痹引起的口角?斜,配颊车;②急性腮腺炎,配颊车、合谷。

2.迎香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鼻塞、鼻衄、口等局部病证;②胆道蛔虫症。

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临床经验:①面部麻痹,独取迎香可获显效;②鼻塞不闻香臭,配五处、口禾髎。

3.阳白足少阳胆经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①前头痛;②目疾、视物模糊、眼睑动等目疾。

操作:平刺0.5~0.8寸。

临床经验:口眼斜,地仓。

4.下关足阳明胃经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①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鸣、聤耳等耳疾。

操作:直刺0.5~l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临床经验:①上牙痛,配内庭;②面肌痉挛,配大迎。

5.鱼腰常用奇穴

定位: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正中。

主治:眉棱骨痛、眼睑动、眼睑下垂、目赤肿痛、目翳、口眼斜等眼部病症。

操作:平刺0.3~0.5寸。

6.颧髎穴手太阳小肠经

定位: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主治:口眼斜、眼睑动、齿痛、三叉神经痛等面部病症。

操作: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

临床经验:①下眼睑动,配大迎;②三叉神经的第二支疼痛,配太阳、下关、内庭。

7.四白足阳明胃经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①目赤痛痒、眼睑动、目翳等目疾;②口眼?斜、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面部病症,③头痛,眩晕。

操作: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眼球,不可过度提插捻转。

临床经验:①面神经麻痹,配合谷;②口眼?斜,配水沟、地仓、颊车、合谷。

8.颊车足阳明胃经

定位:在下颌角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角?斜等局部病症。

操作: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可向地仓穴透刺。

临床经验:①口眼?斜,配承浆、合谷;②腮腺炎初起,配合谷、翳风。

9.地仓足阳明胃经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眼?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局部病症。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临床经验:①面神经麻痹,地仓透颊车;②流涎,大迎透地仓。

10.承浆任脉

定位:颊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主治:①口?、齿龈肿痛、流涎等口部病症;②暴喑,癫狂。

操作:斜刺0.3~0.5寸。

临床经验:①任督失调头痛项强,配印堂;②口角?斜,配地仓、颊车。

1.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近期、远期疗效均较满意。

2.针法的关键在于必须引发触电样针感,故应细心寻找和体会。

3.鱼腰斜向下方刺入,待有针感传至眼及前额时,提插20~50次。

4.四白斜向上方约45°刺入,待有针感传至上唇或上牙时,提插20~50次。

5.上述取穴均取患侧。

6.穴位扳机点注射时,不可刺入太深,否则会影响疗效。

例1:患者,男,42岁,3年前因患右侧三叉神经痛在外院做射频治疗疼痛缓解6个月后再度同侧三叉神经痛复发,保守治疗无效后行右三叉神经上支切断术,疼痛症状缓解2年,今余支疼痛7天,来我科治疗。此间日发作频繁几乎无间歇,面肌痉挛以鼻旁面肌疼痛为主,服卡马西平等药无效。取穴:翳风、听宫、下关、三间。一支痛,加印堂、阳白、鱼腰;二支痛,加四白、颧髎、口禾;三支痛,加夹承浆。每次取穴5~7个,针刺得气后接通C-电针仪予疏密波30~40分钟,并局部TDP照射或艾灸,隔15分钟行手法1次,每日1次。采用上述方法针刺治疗2天后疼痛有明显减轻,日发作仅1~2次,且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仅20~40秒钟,继续治疗10次,疼痛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例2:李某,男,78岁,主诉:左面颊部间断疼痛10余年,自觉受凉、劳累则发,以往疼痛时间短暂,发作次数较少,曾误认为牙痛而拔牙后疼痛不减。近年来症状逐渐加重,疼痛剧烈,如刀割火灼,持续时间较长,发作频繁,难以忍受。曾在当地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今晨又发作1次,以左侧内眼角、鼻部及口角处为主疼痛剧烈,不敢眨眼、洗脸,并难以进食,持续5~6分钟。就诊时检查:左眼结膜充血,左眉棱骨有压痛,余无阳性体征。患者形体消瘦,精神疲惫。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诊断:三叉神经痛。针刺取穴:鱼腰、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内庭,每日1次。1次后疼痛明显减轻。继续治疗,并配合卡马西平片0.1g,每日2次口服,共10次疼痛停止。追访6个月,未见复发。

扫描







































北京白癜风公立医院
哈尔滨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bpc.com/hlff/62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