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斧神工熊耳山双龙大裂谷
2018-5-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我市山亭区北庄镇镜内,因远看整座山体像一只黑熊的耳朵,故得名熊耳山。据《峄县志·山川》记载:“熊耳山,城北六十五公里,是距梁山之右,界碑岭之南,高耸巍峨。周围岩石削立数百丈,唯一鸟道可上。”主要景点有双龙大裂谷、龙抓崖地震遗址,黄龙洞、卧虎洞、牡丹庵、八戒洞等自然景观。
从熊耳山西麓出发,满山遍野布满奇形怪状的巨石。它们大者重达千吨,小者几十吨,石石相叠、错落有致、形态各异,仿佛刚从山顶滚落一般,巨石中还夹杂着零落的石碾和石碓,这里便是典型的崩塌地质灾害遗迹——龙抓崖。
据地质专家初步考证认为:这种崩塌现象是年前发生的郯城大地震引发了此处的大山崩而造成的。传说山脚下曾有一个小村庄在一夜之间被巨石淹没,除了一位外出遛乡的货郎和一只躲在地窖里的猫幸免于难外,其他生灵全部葬身石下。
再往上爬半小时左右,就到了最值得一看的双龙大裂谷了,双龙大裂谷是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景点,它主要受差异性风化剥蚀和重力地质作用等影响而形成较大规模的张性裂隙,就像有哪位神仙把大山给劈开了一样,裂谷自西向东米,从南到北米,深度在10-米,最宽处15米,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进入裂谷后,你才发现内有大不同,只见峡谷深而窄而长,深得不见天,只看见一条明亮的缝。窄,窄得只能侧着身子走。长,峡谷弯弯曲曲,不见尽头,凉风夹杂着湿气徐徐吹来。
峡谷中有些潮湿,时不时的从上面滴下来晶莹的水珠,打得地面啪啪作响。裂谷的两壁上长满了青苔,越往深处走,道路就越发的泥泞,这里只有水往里流,又不能往外淌,就好像是另一个世界。
沿着裂隙那蜿蜒的小道,你会感到什么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四周都是峭壁,只有一条路可以通过,真是险要至极。向上望,裂谷的缝隙中间夹着一块大石头,就好像马上掉下来一样,走在下面让人心里打鼓,有些胆小的,甚至不敢再过去了。就怕它会掉下来,砸到自己身上。
走着走着,发现后面的道路越来越险了。穿过一片美丽的钟乳石裂隙,天上的裂缝好像到了尽头,道路开始往下走,这是要进到山的下面去了,台阶越来越陡,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深不可测的谷底。手里唯一可以抓着的只有一条铁链,就这样,越往下越黑,越往下越难,路上的台阶越来越窄,窄的只有半个鞋宽,但发现越往下就越美,人走在大山的身体里,在石头缝隙中小心的穿行,五颜六色的彩灯把下面的钟乳石照的色彩斑斓,真应验了那句话——内有乾坤。大约这样走了10多分钟,就下到了山的底下,翻过一个天然石坎,看到了壮观的景象。那些像竹笋似的钟乳石显得五颜六色,像花朵一样。沿着这美丽的地下世界,又翻过了一个石坎,便看到了天空,那细长的天缝,好像离我们千丈远,我们只好沿着陡峭的石梯向上爬。
大海变裂谷
听附近的居民说,很久很久以前,熊耳山原来是一片大海,由于海水的沉积,形成了一层厚达两百米的石灰岩,由于大陆板块的变化,大海渐渐升成了高山,高山分好几个岩层,主要是石灰岩和花岗岩。石灰岩中含有一种物质,叫碳酸钙。雨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合,形成碳酸。这种雨水流到石灰岩的岩层时,雨水中的碳酸会溶解石灰岩中的碳酸钙,使石灰岩越来越小,在山的内部形成了一个溶洞,碳酸溶解碳酸钙形成钙质,沉积在溶洞里,就形成了钟乳石。由于这地方发生了地震,溶洞上方塌陷,形成了大裂谷。
大裂谷的东面有黄龙和卧虎二洞。相传很久以前,此洞蛰居着一条黄龙,修炼多年,善能呼风唤雨,祸害百姓。某年黄龙借来东海之水,淹没了村庄和良田,快要淹没熊耳山顶时,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恰好路过此地,为救百姓,吕洞宾和黄龙连续交战了三天三夜,最后用飞剑斩除了黄龙,救出了百姓。至今,村民们仍在传说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的故事。
(内容来源:枣庄日报)
旅游服务-8561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