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三叉神经痛
2020-7-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感谢 2.多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剧痛,不发作时绝大部分患者完全不痛,仅极少数患者仍有轻度疼痛。 3.大多数患者有“扳机点”,即触发点,刺激这些点可引起疼痛发作,但发作刚过去,再刺激“扳机点”则不引起发作。发作期间面部的机械刺激,如说话、洗脸、剃须、刷牙、打呵欠,甚至微风拂面皆可诱发疼痛。 4.疼痛发作时不合并有恶心、呕吐。 5.一般镇痛药物完全无效。 6.病程冗长。
7.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四、证治
1.肝经风火
主证:颜面阵痛,面颊有烧灼感,痛连齿目,突发突止,作止无时,烦躁不安,耳鸣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凉肝泻火,镇痉止痛。
方药:白头翁汤合羚羊角汤加减。白头翁24g,黄芩12g,黄连9g,黄柏9g,羚羊角粉2g(冲服),蝉蜕24g,僵蚕15g,夏枯草30g,薄荷9g(后入),生地15g,菊花15g,石决明24g(先煎),天麻20g。
加减:疼痛剧烈,加露蜂房15g,地龙15g;火盛伤阴,口干口燥,加玄参15g,生石膏24g。
2.胃火上攻
主证:颜面剧痛阵阵发作,其痛难忍,甚则胀痛如裂,面赤灼热,口干口臭,溲赤便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芩连汤合白虎汤加味。黄连12g,黄芩15g,葛根15g,炙甘草12g,赤芍15g,白芍30g,生石膏30g,知母15g,天麻15g,僵蚕15g,升麻15g,川芎6g。
加减:疼痛明显,加露蜂房15g,怀牛膝24g,地龙15g;恶心,加竹茹15g,姜半夏9g。
3.痰火壅络
主证:面部阵发性闷胀灼痛,常进食时发作,局部喜冷凉,头昏而沉,口渴不欲饮,时吐痰涎,胸脘痞闷,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
治法:化痰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小陷胸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半夏10g,瓜蒌30g,黄连12g,大黄6g,芒硝6g(冲服),茯苓15g,白芍30g,天竺黄15g,川芎10g,全蝎5g,甘草6g。
加减:便秘,加枳实12g,决明子30g;呕吐痰涎,加竹茹24g,旋覆花12g(包)。
4.风寒凝滞
主证:面痛突然发作,每因遇风寒发病或加重,惧怕风冷,常喜裹头,持续时间1~2分钟突然停止,热敷可以减少疼痛时间。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加味。葛根30g,麻黄6g,桂枝12g,白芍30g,炙甘草12g,天南星6g,天麻15g,白芷12g,僵蚕15g,川芎12g。
加减:风寒重,加川乌3~6g,吴茱萸9g;疼痛剧烈,加全蝎9g,露蜂房30g。老年人或高血压者慎用麻黄。
5.风痰壅阻
主证:面部阵痛,经久不愈,伴见面部麻木作胀,头昏沉重,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桂枝茯苓丸合大川芎丸加减。茯苓30g,桂枝12g,桃仁12g,赤芍15g,白芍30g,炙甘草9g,川芎15g,天麻15g,白芷12g,白附子6g,天南星6g。
加减:脘痞呕恶,加姜半夏9g,旋覆花15g(包),苏梗15g。
6.痰瘀阻滞
主证:面部阵痛,或左或右,发作无时,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痛甚欲死,唇舌紫暗,苔白腻,脉沉弦或弦滑。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桂枝茯苓丸合活络效灵丹加减。桂枝15g,茯苓30g,桃仁12g,牡丹皮12g,赤白芍各15g,乳香6g,没药6g,当归15g,天麻15g,白附子6g,麝香0.5g(冲服)。
加减:疼痛重者,加乌梢蛇24g,蜈蚣2条,露蜂房20g;纳减脘痞,加半夏9g,陈皮15g,苏梗12g。
7.阴虚阳亢
主证:颜面灼痛伴抽搐,头目眩晕,面色潮红,腰膝无力,耳鸣失眠,舌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药:风引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生龙骨30g,生牡蛎30g,菊花20g,白芍30g,生石膏20g,滑石粉15g,炙甘草12g,大黄15g,川芎9g,天麻15g。
加减:阴虚明显,加生地12g,熟地18g,石斛15g;肝火旺盛,加夏枯草24g,牡丹皮15g;阳亢头晕失眠,加珍珠母30g,怀牛膝30g;痛甚,加全蝎9g,蜈蚣2条。
五、临证述要
(一)病程缠绵
三叉神经痛属于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以反复发作的单侧面痛为特点的一种疼痛状态。通常所见,患者一旦患有本病则自行痊愈的概率较低。因此,本病属于临床常见疑难病。
(二)治分寒热,重在风火
1.本病病性以风火为主
本病应当从病因研究入手,就临床而言,首先要重视区分火热与风寒。三叉神经痛发病急骤,或作或止,倏忽往来,其病因与火热、风寒关系最为密切,故病性常有寒热之别,因此,临证首重辨寒热,区分寒热是用药之本。
2.分清病变脏腑
肝胃分治,用药有别。三叉神经痛发生于面部,颜面乃三阳经脉循行之地,而与足阳明胃、足厥阴肝尤为密切。《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肝足厥阴之脉“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故辨证要在明病变脏腑经脉,一则有助于明确病变属性,二则有利于引经药的选择。
(1)治肝重在平肝息风,凉肝降火,柔肝缓急,通络止痛,常用药如羚羊角、僵蚕、蝉蜕、地龙、全蝎、蜈蚣、露蜂房、刺蒺藜、珍珠母、茺蔚子、夏枯草、槐角、槐花、槐米、赤芍、白芍、炙甘草等,皆可随证应用。平息肝风,凉肝止痛,羚羊角最佳。平肝解痉,息风止痛,天麻为首选,无论寒热虚实,皆可随证应用,用量从15g起,无效可以逐渐增加剂量。
(2)治胃首先要和胃降气,清胃泻热,兼通阳明胃络,常用升麻、葛根、白芷、吴茱萸。其中升麻为首选,升麻入足阳明经,《本草衍义补遗》:“阳中微阴,主脾胃,解肌肉间热……手足阳明伤风引用之的药及发解本经风邪。”用于阳明胃热壅滞,经脉不利之三叉神经痛十分恰当。寒证用乌头桂枝汤加减,乌头用量受限,可酌加天南星、白附子、天麻、露蜂房等,散寒通络止痛。乌头、白附子、天南星等药物,临证常需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尽量减少不良反应。
(三)不忘疏风通络
本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久病入络,常常需要配伍风药、虫类药通络止痛,常用药如川芎、白芷、制川乌、蜈蚣、地龙、全蝎、僵蚕、蝉蜕、土鳖虫、露蜂房等。
(四)重视缓解疼痛
三叉神经痛治疗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尽快缓解患者的剧烈疼痛。因此,在辨证论治的同时,适当予以缓痛治疗十分必要。一般认为,《伤寒论》芍药甘草汤养阴柔肝,具有良好的缓急止痛作用。因此,在辨证的基础上可以随证合用本方,以求尽快取得缓解疼痛的疗效。芍药常需重用,但某些患者易于发生腹痛、腹泻,可以适当减量,并配伍茯苓、山药等。此外,各种神经痛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病证,经方芍药甘草汤是临床常用方剂,对于三叉神经痛、眶上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坐骨神经痛等,临床表现以阵发性的挛痛为特征者,可以作为投用本方指征;如疼痛剧烈,临证可以相应增大方中药物剂量,同时还可采用顿服法。
(五)合理调护
注意避免诱因的刺激。如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尽量避免触及“触发点”。
原文首载于丁元庆编著《神经精神病经方论治》,人民卫生出版社,年5月第1版。此次发布,作者有修改。文章由“麗東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