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医案讨论会一

2020-1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白癜风治疗方法有哪些 http://m.39.net/pf/a_4457198.html
青竹中医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医路漫漫青竹相伴。来源|青竹医社

导读

本次『青竹°伤寒背诵训练营』通过医案讨论了麻黄汤、桂枝汤、麻黄桂枝各半汤、大青龙汤的应用,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通过结合实践,进一步加深对条文的理解和记忆。

医案一

刘某某,男,50岁。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辨证要点:1、感受风寒邪气,恶寒甚重。2、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3、脉浮紧有力。条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此为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之证。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方剂:麻黄汤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甘草3g1剂,服药后,温覆衣被,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医案二

患者刘某某,男,47岁。病人主诉全身怕冷,背部恶寒尤甚,已病3年余。患病后从不觉夏暑之热,曾接受中西药多方治疗而罔效。病人口诉说每当出汗后其病痛减轻,汗止后不到半个小时左右病状复原,但要想出点汗很困难。查其舌苔薄,脉弦,无其他任何不适。

一诊:投以麻黄汤净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取药汁ml左右,2次药汁混合后再分2次温服,间隔1小时左右。二诊:病人主诉服药后没有出汗,病情毫无改善。太阳伤寒证,其服药后不出汗的原因是表寒闭郁已3年之久,寒凝而皮毛腠理不开,非峻汗不解,乃继投麻黄汤,麻黄增至12g,加用葛根10g。3剂,煎服法同前。三诊:时病人告知服药后微微汗出1小时左右,自觉恶寒背冷之情已十愈近半。效不更方,继投二诊方3剂。四诊时患者告知服药后汗出畅快,病症全部消失,但出现稍有活动则汗出现象。查舌按脉,诊为外寒虽解,却有表气不固而动则汗出之情,改投玉屏风散善后调理而愈。辨证要点:1、全身怕冷,背部恶寒尤甚。2、3年余从不觉夏暑之热。3、汗后其病痛减轻,想出点汗很困难,舌苔薄,脉弦。条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汤临床应用广泛,根据病症化裁加减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加茯苓、半夏治疗冠心病;加薏苡仁、白芍、秦艽、半夏、制川乌治疗肩凝症;加当归、黄芪、吴茱萸、干姜治疗痛经;加蝉蜕、僵蚕、柿蒂、生姜治疗风寒侵袭,肺气郁闭之呃逆;加柿蒂治疗顽固性呃逆;加附子细辛治疗手足如冰;加当归、全蝎、白附子和僵蚕治疗面神经麻痹;加泽兰、牛膝、独活、熟地黄、川芎治疗脉管炎;加花椒、细辛、附子、乌药治疗阳痿;合少腹逐瘀汤治疗继发性闭经;合苍附导痰汤治疗多寐症;加防风菖蒲、细辛等治疗突发性耳聋;合小柴胡汤治疗三叉神经痛;合白虎汤治疗鼻窦炎;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治疗因蛛网膜出血并发暴盲,合用通窍活血汤冲服水蛭粉调理有效。另外,本方亦用于小儿遗尿症。

医案三

夏季大汗出时用冷水冲浴,此后再未出汗,在盛夏或剧烈运动后仍无汗出,伴心中烦躁,头昏身热,汗孔突起,西医诊为“汗腺闭塞症”,服中西药物未效。近日因天气炎热,诸症加重。诊见舌质红,苔薄黄,脉浮紧。

辨证要点:1、夏季汗出冷水冲浴,再未出汗,脉浮紧。2、心中烦躁,头昏身热,舌质红,苔薄黄。条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方剂:大青龙汤加减麻黄、杏仁、桂枝、生姜各15g生石膏30g(先煎30分钟)党参20g甘草10g大枣4枚水煎20分钟后取汁分2次服。若一服汗出,不必尽剂,避风寒。服药1次,未汗,但感身热灼手,烦躁益甚。过了3小时又服余药,服后20分钟开始汗出,逐渐增多,全身皆汗,自觉异常舒适,惟乏力。改用桂枝汤加味2剂,汗出较多。停药观察,随访月余,汗出正常,病告痊愈。本案是因汗出之际,突受寒,使腠理骤闭,热郁玄府,不得宣泄,以致外寒内热,烦躁不安,汗孔闭塞而无汗。大青龙汤能发汗解表,兼清里热,故25年的顽疾,能药到病除。

医案四

某女,52岁。患者1年半前因外出旅游食辛辣之品,当日即起红色风团,瘙痒剧烈,经外院治疗病情减轻,至全身偶起少量风团,便终止治疗。最近2天病情加重。现全身散发性红色风团,遇热加重伴有瘙痒,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要点:1、1年半前因外出旅游食辛辣之品,起红色风团,瘙痒剧烈。2、全身散发性红色风团,遇热加重伴有瘙痒。条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诊断为慢性荨麻疹。方剂: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麻黄9g桂枝9g炒杏仁15g白芍9g赤芍18g生石膏30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蝉蜕9g苍耳子15g牛蒡子9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服药7剂症状明显减轻,偶起个别风团,上方加黄芪30g。继服7剂治愈,随访1个月无复发。病人患慢性荨麻疹,该病属中医隐疹范畴,多由禀赋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邪郁腠理,营卫失和而发病。桂枝麻黄各半汤具调和营卫、散寒除风之功,与患者风寒郁表之隐疹合拍。但虑其表郁身痒明显,同时兼有热象,故以原方加清热祛风止痒之品。

医案五

邢某,女,56岁,工人。病史:低度发热已1年余,每天上午和下午自测体温37.5~38℃,至夜半自汗出而热解,平时也易出汗,疲乏,医院作过多种检查(包括骨髓检查),未能明确诊断,认为是“不明原因发热”,建议请中医治疗。在北京服过一段时间的中药,有的中医认为是“气虚发热”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有的认为是阴虚生内热用知柏地黄丸加地骨皮之类(患者久病知医,已能准确说出这些中医术语和方名),均未获得效果。其间因治疗信心减退,1个多月停药不治,期望能自然缓解,但仍低热不解,不过病情并未加重。此次因其女儿接来成都休闲,经其邻居介绍而来求治。刻诊:自诉低热如故,常自汗出,汗后有微恶风之感,一身乏力、软疲,不想做事,动则易出汗,自觉手足背发热不适,而手足心不发热,饮食不香,但作为完成任务而进食也能消化,口干不思饮眠食尚可。陈述各种检查均正常,唯有血红蛋白90×10°/L,白细胞3.5×1/L.唇甲色淡,舌质淡苔白润,脉浮细缓。辨证要点:1、低热1年余,汗出而解。2、平时易汗出微恶风之感,一身乏力、软疲。3、血红蛋白90×10°/L,白细胞3.5×1/L.唇甲色淡,舌质淡苔白润,脉浮细缓。条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方剂:血虚气弱,营卫不和,桂枝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味。一诊:桂枝、白芍、青蒿、地骨皮各20g生姜、红枣、生地黄、川芎、当归、牡丹皮各15g鳖甲、黄芪、谷茅各30g炙甘草10g浓煎,每日1剂,服4剂。二诊:上方服2剂后,诸症缓解,热退身凉,汗出减少,服完4剂,精神爽快,一身困乏减轻,饮食知味。患者唯恐反复,又以原方自配3剂服毕。察其神色好转,面唇淡白,舌淡苔白有津,脉细弱。营卫不和而血虚尚未纠正。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加味。黄芪40g,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枸杞子、阿胶(烊化)红枣各15g,党参、谷芽各30g.每日1剂,医院检查血红蛋白1次。以血红蛋白正常为准,再服药半个月以巩固疗效。1个月后,特来告知,服药半月自觉精神倍增,体力甚佳,且面色红润,查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又嘱再服药半个月以巩固疗效。本案是因血虚气弱导致营卫不和的证候。其血虚主要表现为营阴亏虚而不能内守,气弱主要表现为卫气虚弱而不能卫外为固,以致营卫不和而有低热、自汗、微恶风、脉浮缓等诸脉症发生。可见,此种营卫不和实际上是内在的血虚气弱的外在表现而已。不是风邪外感所致,但又时时可能外感风邪。正因为如此故其低热久久不解法当标本同治,治标即调和营卫,用桂枝汤;治本应补养气血,用四物汤加黄芪,并加青蒿、鳖甲等升散血分伏热。此类血虚发热,以长期低热为其特征,这也通常是患者求诊的主诉症状临床医生则多以“不明原因发热”作为诊断。此种低热不解,因于阴血耗伤,却也消烁元气,故一般多伴气虚脉症,其症状主要为:体温37.5~38.2℃自汗乏力,舌质淡苔白滑或白干,脉细弱。理化检查除常见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有的还有白细胞略低外,其他无异常。既然为气血亏虚所致发热,理当“甘温除热”,如血虚比较显著,东垣当归补血汤不失为良好选择;气虚比较显著者,自当以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加青蒿、鳖甲;若气血亏虚皆著者,则宜选用八珍之属养血益气为要。但却合桂枝汤为治疗之先,所当为何?其理在于,此类患者,多有自汗、脉缓或恶风怕冷之症,虽主要病机为气血亏虚,虚热伏于阴分,但营卫不和之象也甚为显著,若治疗不解调和营卫,则不全面;且虚热伏于阴分,用辛升则易散解,用寒凉则易冰伏邪陷,遂多用桂枝汤合当归补血汤(或四物汤)亦可,常加青蒿、鳖甲每更能切中病机,自易获效。

医案六

黄某,女,47岁。病史自诉成天鼻涕长流不断,鼻痒、鼻塞、鼻鸣,喷嚏时作,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近日加重,伴以全身不适,左眼眶频频跳动,心烦,苔白润,脉浮缓。条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辨证要点:1、鼻涕长流不断(与汗出相类似)。2、鼻鸣干呕,脉浮缓。风邪外感、营卫失和之证,以祛风和营法治之。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但其祛风之力不足,故加蝉蜕、僵蚕、防风、辛夷之类。方剂:桂枝汤加减桂枝15g白芍20g炙甘草8g生姜15g红枣10g防风15g蝉蜕20g僵蚕15g辛夷10g每日1剂,服2剂,每剂煎2次,每次煎20分钟,2次煎液混合,分3次服。患者服2剂上述诸症迅速缓解,感到效果甚佳。“太阳中风表虚”六字,强调三层意思:一者,桂枝汤证属于太阳病,即病位在表,为外感风寒之邪。二者,“中风”二字很明显的告诉后人,此虽外感风与寒两邪,但所感风邪重于寒邪,意为“中风”,而由于风性开泄,寒主收引,风重于寒自然开泄大于收引,自会导致毛窍肌肤疏散不密,而以恶风、汗出,脉浮缓,或伴随瘙痒(如鼻痒、身痒)为特点。三者,正由于桂枝汤证腠理疏松开泄,汗出津泄,故相对麻黄汤证的腠理闭实而言,自然属于表虚”,所以此处表虚并不是指表卫气虚,更不是指虚证,而是强调风邪外袭为主,导致汗出而腠理疏松空虚的意思,是指相对麻黄汤证而言腠理的密疏程度、开闭状态,桂枝汤汗出后腠理开张不闭,相对麻黄汤腠理密实不开,当然属空虚了。由此可见桂枝汤针对的是表证、实证,自然当需以解表发汗为要,使邪从表散,但因为以风邪为主,治疗即当祛风为主,佐以散寒,所以取擅长祛风解肌的桂枝为主药,而去麻黄不用(因为麻黄散寒为主,且散寒力强),再配白芍养血和营,这与后世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异曲同工,也是为了强化祛风的力量。由于寒邪不重,杀鸡自不用牛刀,所以仅用散寒解表之生姜即可解决桂枝汤证所兼之寒。因此,桂枝汤的病机准确应该描述为外感风寒,风重于寒。其体现的治法当是以祛风为要,散寒为辅的。而所谓过敏性鼻炎,以鼻痒、喷嚏、清涕,容易鼻敏感(如见风或遇粉尘等刺激则喷嚏、清涕加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有痒就有风,风胜则痒。桂枝汤是祛风散邪的基础方,长于祛风,自当能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尤其见舌淡苔薄白,脉不数或缓者更为适合,常加辛夷花、苍耳子等开通鼻窍之品,再配僵蚕、蝉蜕、防风等祛风之属,总能迅速缓解症状。此外,桂枝汤用治其他的一些过敏性、瘙痒性疾病,只要病机以感受外风为主,症以瘙痒(多呈现游走性的特点),恶风或见风加重,或有汗,脉浮缓,皆可投此方加上述祛风之品,每可获效。

▼往期回顾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御用客服

▼版权申明

整理/薄荷排版/薄荷校对/青竹学术部本文选自《郭子光伤寒临证精要》《伤寒论与临床案例》《伤寒论临证精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戳阅读原文参与投稿

▼10万稿酬等你来拿

觉得好看,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bpc.com/yfzs/101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