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炁针治疗各种头痛的临床经验

2016-11-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中医炁针实战传承论坛讲座第期

此时此刻拿着手机在听课的都是中医爱好者或者是中医工作者,那我们就要学会“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在艰难中寻求真理,简而从之)”的技巧去挑战疾病,一方面在这里听,另一方面你们自己头脑武装自己,也要入细入微地深入研究,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现与大家分享两个病例:这个案例是我远程与高老师一起处理的。

老年女性患者,今年80岁,西医诊断为:左下肢动脉栓塞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三系减少)。患者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左侧水肿显著,腿脚疼痛难忍,伴有肌肉僵硬,医院治疗,建议做血管支架,患者家属考虑年纪较大拒绝治疗。只是口服止疼药物维持治疗。后经人介绍,寻求中医试探治疗。

中医四诊断:患者怕冷,心悸,乏力,自诉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需要输血,可是,输血后水肿加重,疼痛加重,左侧腿部皮温稍高,不敢触按,舌淡红,苔薄黄,脉弦。考虑患者阳虚寒凝,痰瘀闭阻!兼有化热:给予处方如下:

熟地60,鹿角胶10,麻黄5,白芥子12,肉桂15,炮附子30,赤芍30,白芍30,甘草10,当归15,金银花15,玄参15g牡蛎30g生水蛭4g(前两天有点牙龈出血和鼻子出血)。口服一周后患者水肿明显减轻,疼痛明显好转,甚是喜悦,自诉昨天没有吃止痛药,肌肉僵硬部位松弛,可以接受中度触按!效不更方,上方加大量赤芍50,熟地80继续巩固!以观后效!

再一个案例那就是头痛案例:

女性患者,北京人,我记得那年她67岁,头痛头晕,伴有耳鸣耳聋27年,多年来一直在治疗,始终未得治愈,这次剧烈头痛一个多月,严重到不省人事,患者还写下了遗嘱,不料,经患者女婿的朋友介绍来我手上治疗,当时病情严重,医院治疗,于是要求上门给予服务。刻下,通过四诊合参,作出诊断,此病乃三阴寒凝,阳明气虚所致,继而拿出治疗方案,首先我在枕肌督脉线上的哑门穴处指压,疼痛十分明显,于是我就在此用炁针给她来一针,数秒出针,即可痛止而安,全家齐声欢笑,太神了!针后我就给她开了一张由麻黄附子细辛汤和益气聪明汤组成的处方,建议服用15剂,这么多年来,再也没有患头痛病了,耳聋耳鸣也好了。

学习中医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正因为不容易我们才要找到学习的技巧,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易经《系辞》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乾知大始(形而之上谓之天道,生命本原,有为生生之道),坤作成物(形而之下地之道,孕育万事万物的土壤),乾以易知(再难的事,只要有恒心都能成功,),坤以简能(做事尽量达到简单,行之有效)。”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中医,要从乾坤、阴阳中用宏观的思维来认识中医,认识万事万物的生生之道,且要更简单地去认识到它的本原,无论你说再多再多的中医理论体系,都要建立在易经、太极、阴阳的基础上,这就是万法归宗,这就是天人合一,就这么简单。离开了太极的思想,离开了太极之道,离开了阴阳和辨别阴阳,中医就没有其他东西了

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来论述中医,我们可以掌握两个观点,一是中医整体观,二是辨证论治,这两个观点关系到中医的根本问题,方向问题,如果丢了这两个观点,那还谈什么中医哦,是吧。你看天之道,谈阴谈阳,地之道,论刚论柔,将八卦、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和人统统地联系在一起,转化为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法两个观点上来。好了不扯了,再扯就没完没了了,既然谈到大道至简,今天我就运用到炁针治疗头痛的临床上来讲,让大家易学、易懂,易执行。

頭面部疼痛是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其病因病理較為復雜,易於誤診誤治。引起疼痛主要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几个方面。内因是七情所伤脏腑,使内环境功能紊乱失去阴阳平衡,叫做无器质损伤;外因是六淫侵袭所致;不内外因是外界的某一种强力作用对身体所引起的损伤,叫做器质性损伤。

头面部疼痛我们要分別論述,如外感頭痛、內傷頭痛、面部痙攣、三叉神經痛、中風面癱等疾病的病因病理,以及中醫炁针臨床辨證與診斷,明確了中醫中藥治療和炁針治療的方法。

一、炁针治疗头痛

頭居人體最高部位,是內在清陽之氣、手足三陽經脈之炁、督脈之陽炁等諸陽之炁相會的部位。在內、外因中,風邪和火氣最易引起頭部病變,火性上炎,巔頂之上,惟風可到。再則臟腑虛弱,清陽不升,或因寒侵襲,陽炁鬱滯,同樣出現虛症和寒症的症候羣。此外,腦為髓之海,有餘或不足,太過或不及,都會影響全身精力,面色亦能反映內臟病變。

頭痛是外感、內傷雜病中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有時還作為主要症候,由於疼痛的原因諸多,疾病的程度不同,診治也相當復雜。临床大致有以下几个证型;

1.外感头痛:有风寒、风热疼痛;有湿邪头痛、寒湿头痛以及头风痛之分

2.内伤头痛: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厥阴头痛、肾厥头痛在内;

3.真头痛:有气血极虚头痛、风寒外袭头痛、暑湿外侵头痛之分;

4.偏头痛:有虚证偏头痛、实证偏头痛和瘀血偏头痛之分;

5.三阳头痛:就是指太阳经头痛、少阳经头痛和阳明经病变引发的头痛;

6.三阴头痛:就是指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病变所产生的头痛

既然谈到疼痛,在临床的时候不管是头痛还是其他疼痛疾病,我们都会去了解患者疼痛的程度,这个程度我把它称之为疼痛的性质,每一种疼痛都有它的特点,由于它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指导我们很直观的掌握病因病理,更好地指定治疗方案。

举个例子;患者告诉你我的头痛发作时像针扎一样的疼痛,这个信息马上就激活了你的思维,这就是实证,其病因就是瘀血为患,给我们提供了临床指导意义,治疗的时候你就有办法了。所以我们就要掌握疼痛的性质和特点,更好地制定理、法、方、药的治疗方案。我嘞将疼痛的性质和特点以及临床意义归纳了一下,便于大家容易掌握;

讲到头痛我就想到《证治准绳》就谈到这样一句话:“怒气伤肝就会导致肝气不顺,上冲于脑顶,发为头痛。”这种头痛我们称之为巅顶头痛,其病因主要肝气升发太过,导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气郁滞,久郁化火,上扰清空而为头痛。灵枢经论肝病就说,头痛不可忍,患者悲感失望,伤心欲哭,感觉头部脉搏跳动,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太冲穴;“头痛不可忍,针足厥阴、太阳经原穴,太冲穴(以输为原穴),京骨穴;男子疝痛,妇人阴中痛,皆刺足厥阴井,大敦穴。”

其实头痛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按解剖原理来分析,整个头部组织的营养供给都赖以枕部为主要交通枢纽。脑后枕部有一脉三神八块肌,枕肌板块有枕大神经,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以及丰富的血管支配。

如果枕肌出现病变,头皮表层部分的阳气升发失常,导致血液运行不畅,都发生头痛现象。

如外感风寒,枕肌就会挛缩,肌肉应力增高,血管就会卡压,清阳不能上升,发为头痛;再说外感风热,枕肌就会发生无菌性炎症或水肿,使局部组织间隙狭窄,同样会导致血管就会卡压,清阳不能上升濡养于经脉,皆能发为头痛。此外还有内伤、局部损伤或占位性病变等等都会产生头痛。

再回过头来谈谈中医炁针对治疗头痛的认识。

依据解剖理论指导,枕后肌肉组织发生病理改变的部位,一定会有阳性反应点,也叫压痛点,这个疼痛点患者一般不会有疼痛的感觉,极少部分只有沉重感而已,我们就把这些压痛点作为我们炁针的治疗点。

那么,那一类头痛就可以在枕后施针呢?我们可以来一个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处理,就是在枕后两边的肌群进行触诊诊断,有敏感性压痛便是炁针治疗对象,针后疗效显著,有立竿见影之效,如果此处没有病变,我们就药另辟途径,寻找正确的治疗点。

枕后有病变引起头痛的患者,我可以给予中药配合,处方:葛根60g桂枝30g芍药60g炙甘草30g防风15g川芎15g羌活12g白芷12g生姜15g大枣5枚。

三阳经头痛的炁针又怎么诊断与治疗呢?这个很好办,也很简单,我们可以从头部疼痛的部位来取决于经络病变和制定炁针治疗点和中药处方;

少阳经头痛则在太阳穴两侧疼痛,取阳陵泉配胆俞穴施针,针后立愈,还可以给予配合中药治疗,以柴胡、黄芩为主药,如小柴胡汤加味:柴胡24g黄芩12g法半夏15g人参10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5枚;

太阳经头痛以后脑勺疼痛、痛连项背为为患,独取昆仑、膀胱俞行针速效,针后给予中药配合治疗,处方:桂枝30g芍药10g炙甘草6g川芎6g羌活9g细辛3g麻黄6g生姜15g大枣5枚;或者用羌活15g、防风15g、川芎10g、藁本10g、当归10g、芍药10g、炙甘草6g,地榆6g、细辛3g;如果少阳兼太阳头痛者桂枝合小柴胡汤治疗即可

阳明经头痛以前额和眉棱骨疼痛为患;阳明经头痛有阳明腑实和阳明中寒之分,阳明腑实便秘为证,取天枢穴、合谷穴立效;中寒者四肢厥冷为证,取合谷,解溪立效。

中药治疗:腑实者调胃承气汤主之,酒大黄12g炙甘草6g升麻6g葛根24g白芷10g芒硝6g(分两次冲服);中寒者人参桂枝汤加味主治:桂枝15g党参15g附子6g干姜15g炙甘草12g生白术12g葛根24g升麻6g白芷9g。

炁针治疗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多起病于儿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女性多见,男女患者比例约为1∶2~3,人群中患病率为5%~10%,常有遗传背景。

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

典型偏头痛

头痛为反复发作性、周期性。一般有前驱症状。视觉前驱症状包括暗点、闪光暗点、视野缺损和一过性弱视。其一过性失明历时短暂(自几秒钟到5min),常为单眼,不伴闪光性暗点,其单眼视力丧失可以是完全或部分的,偶尔包括闪光幻觉或其他型暗点。其头痛常为一侧,搏动性,而后渐扩及头的其他部位。可有厌食、恶心、呕吐。

普通偏头痛

此型最常见。其前驱症状并不很确定,可在头痛前几小时,甚至几天。包括精神障碍、疲劳、恶心、呕吐。其头痛时间较典型偏头痛长,历时几小时或几天。疼痛持续,单或双侧,钝或跳痛。主要症状是易激惹、寒颤、苍白、面部或全身性浮肿、出汗和多尿。突出的是怕光和噪音。

丛集性头痛

又名睫状神经痛、偏头痛性神经痛、组胺性头痛、岩神经痛。此型头痛成串发作,可一天数次,连续几天或几周,而后继以几个月乃至几年的缓解。前驱症状不常见。头痛突然发生,多发生在入睡l~2h后.常把病人痛醒。可伴结膜充血、流泪,偶尔眼睑下垂和出汗。约20~90min后头痛突然停止。

诊断依据:

(1)常于青春期起病,女性居多。

(2)发作性搏动性头痛为主,也可呈胀痛;以一侧头痛为主,也可全头痛;间

歇性反复发作,起止较突然,间歇期如常人,病程较长。

(3)多伴有恶心、呕吐等明显的植物神经证状。

(4)脑电图检查偶有轻度或中度异常,脑成像及其它辅助检查均无异常。

炁针治疗:

在患侧枕部找到疼痛点作为治疗点,用炁针泻法和提炁法组合,针后立效。

中药治疗:祛风活血,清热解肌,消肿止痛

经验处方:大青根60克,鸡蛋、鸭蛋各一个,水煎服,3~5剂痊愈。

中药处方:川芎15克,天麻10克,细辛10克,白芷10克,田七10克,葛根30克,白芍30克。

加减:巅顶痛剧者加藁本10克;头两侧疼痛明显者加柴胡、黄芩各10克;颈项痛者加桂枝、羌活10克;气虚,气短,乏力者加党参10克,黄芪10克;血虚加当归10克、黄芪15克;腰酸膝软,头痛且晕者加熟地12克,怀牛膝10克;痰多稠黏加法半夏10克,胆南星8克;睡眠欠佳者加炒枣仁20克,合欢花15克;胃纳差,便溏者加怀山药15克。

三阴头痛炁针临床又怎么来治疗呢?这个就有点复杂了,导致头痛的病因病机各自不同,所以临床诊断极为重要,想要真正治好患者疼痛,我们先来学习一下三阴头痛的病因病机;

少阴头痛

少阴头痛,三阴头痛之一。《兰室秘藏·头痛门》:“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症因脉治·头痛论》:“心疼烦闷,头痛,痛连胲骨,少阴症也。”

少阴头痛的病因病机:少阴精血不足,不能生髓充脑,则脑髓空虚;阳气亏虚,既易感受寒邪,复不能温养清窍。

少阴头痛的部位:不定,以全头痛多见。足之阴经虽不行于头,却皆循于面,而“挟舌本”。如《灵枢·经脉》说:“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少阴头痛的属性:以精血不足,阳气亏虚为基本病机变化。

少阴头痛的证治:

1.炁针治疗:独取少阴肾经输穴(原穴)之太溪,行炁针居炁法。

2.中药治疗:因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我们就得深入了解一下。

(1)肾阴不足

头痛眩晕,腰膝酸软,耳鸣少寐,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味熟地30g,山药30g、枣皮10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天麻10g、桑叶10g、黑芝麻24g。

(2)肾精亏虚

头痛而空,或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健忘头昏,耳鸣少寐,舌淡红,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疗方法:补肾填精,生髓荣脑。

方药组成:加味左归饮(《医学从众录》,在左归饮基础上重用肉苁蓉,少佐川芎、细辛)。熟地黄30g、菟丝子15g、牛膝10g、龟板胶12g、鹿角胶12g、山药30g、山茱萸10g、枸杞子12g、川芎10g、细辛3g

(3)肾气亏虚

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健忘,阳痿遗精,经闭带下,耳鸣少寐,舌淡红,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益肾气,填精生髓。

方药:用大补元煎加味。

人参少用10克,山药炒6克,熟地用6~9克,杜仲6克,当归6~9克(若泄泻者去之),山茱萸3克(如畏酸吞酸者去之),枸杞6~9克,炙甘草3~6克

(4)肾阳不足

头空痛,手足不温,腰膝酸软,精神疲惫,或见眩晕,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肾阳,益气生精。

方药:右归丸。熟地25g山药12g枣皮9g枸杞12g鹿角胶12g菟丝子12g杜仲12g当归9g肉桂6g制附子6g

(5)阳虚感寒

头痛经久不愈,时作时止,恶风畏寒,面白肢冷,舌质淡胖,苔薄白润,脉沉细。

治法:温阳补虚,散寒止痛。

方药: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川芎、生姜;或当归四逆汤加减主之。

太阴头痛

太阴头痛,病证名。三阴头痛之一。见《兰室秘藏·头痛门》。太阴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亦可见头痛。故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治以苍术、半夏、南星为主。

太阴头痛的病因病机:内伤为主:常见饮食所伤、劳役无度、久病失血等;或因情志内伤,肝木乘脾,运化失司,湿聚生痰。太阴头痛的部位:部位不定,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太阴头痛的属性:虚实兼见,以虚为主。虚证多见气血亏虚或清阳不升;实证则以痰湿、湿热、痰热、痰浊为主。

太阴头痛的证治:

炁针治疗:独取足太阴脾经的八脉交会穴公孙(交冲穴),行炁针居炁法。

中药治疗:太阴因诱发头痛的病因病理不同,临床较为错中复杂,我们的要每每确切地把握住头痛的病机。

(1)痰厥头痛

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治法:健脾和中,化痰降浊。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兰室秘藏》),或芎辛导痰汤(《奇效良方》)。痰郁化热,痰热上蒙之头痛,用加味二陈汤(《医方考》)。二陈汤为治疗痰厥头痛之基础方,如《伤寒大白·头痛》曰:“顽痰头痛,胸满恶心者,二陈汤加南星、海石”。即二陈汤加胆星、海浮石,名曰星石二陈汤。又以二陈汤加栀、连、胆星,名二陈栀连胆星汤,治“痰火上冲”之头痛。

(2)气虚头痛

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益气健脾,升达清阳。

方药:顺气和中汤(《卫生宝鉴》黄芪、人参、甘草、白术、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细辛、蔓荆子、川芎)。

气虚血瘀:枕部疼痛,经久不愈,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痛连项背,固着不移,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升清,活血化瘀。

方药:清阳汤《脾胃论》。红花10g酒黄柏10g桂枝10g生甘草6g苏木6g炙甘草6g葛根6g当归身6g升麻6g黄耆6g

(3)气虚络痹

头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作时止,伴见头目昏沉,精神疲惫,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补虚通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加当归、葛根、党参、仙灵脾、炙甘草。

厥阴头痛

厥阴头痛,为病证名。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三阴头痛之一。《兰室秘藏·头痛门》:“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又:厥阴脉会于巅顶,巅顶部头痛,亦为厥阴头痛之证候特色(见陆定圃《冷庐医话·头痛》)。方用来复丹。

厥阴头痛的病因病机:情志伤肝,导致气郁、化火、气滞血瘀,阳亢风动;或久病虚寒。

厥阴头痛的部位:巅顶、颜面疼痛多见,或全头痛,或头痛部位不定。《灵枢·经脉》曰:“肝足厥明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贯膈,布胁助,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厥阴肝经见证有“头痛”。

厥阴头痛属性:虚实兼见。

厥阴头痛证治:

1.炁针治疗:独取厥阴经的输穴(原穴)太冲,行炁针补法居炁法。

2.中药治疗:

(1)肝气郁结

头痛头胀,痛无定处,情绪不宁,或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利气止痛。

方药:四逆散合香茗散(《鲁府禁方》香附子、川芎、细茶。水煎温服)加天麻、天南星、白蒺藜。

(2)肝郁化火

头胀头痛,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方药:白头翁汤合栀子豉汤加天麻、川芎、僵蚕、白蒺藜、生白芍;伤阴则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加枸杞、菊花。

(3)气滞血瘀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性情急躁,失眠健忘,或胸胁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天麻、菊花、旋覆花、姜黄。

(4)肝阳上亢

头胀痛而眩,面红面赤,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降逆止痛。

方药:用天麻钩藤饮或滋生青阳汤。

(5)肝经风火

颜面阵痛,面颊有烧灼感,痛连齿目,突发突止,作止无时,烦躁不安,耳鸣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疏风止痛。

方药:用羚羊角汤(羚羊角粉、蝉蜕、夏枯草、薄荷、生地、菊花、石决明、天麻、白头翁)。

(6)血虚头痛

头痛,或伴头晕目眩,胁痛,或惊惕不安,妇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方药:加味四物汤合四神散(《丹溪心法·眉眶痛》“治妇人血风,眩晕头痛”,用四神散。菊花、当归、旋覆花、荆芥穗),加天麻、僵蚕。血虚受寒用当归四逆汤,寒甚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

(7)肝寒上犯

巅顶头痛,干呕,吐涎,甚则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弦。

治法:暖肝散寒,温经止痛。

方药:首选吴茱萸汤。

(8)肝火偏旺

痛在巅顶,正当百会穴处,头痛,寝卧不安,不思饮食,舌红,苔少,脉弦

治法:养阴益气,平肝潜阳

方药:三才汤加牡蛎30g龟板15g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好
白癜风治疗多久能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bpc.com/ysjk/19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