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医穴手阳明大肠经天鼎穴

2016-11-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天鼎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出自《针灸甲乙经》。此腧穴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中点;有清咽,散结,理气,化痰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暴喑气哽、咽喉肿痛、吞咽困难,瘰疬,瘿气等病症。

腧穴释义

天鼎:天,高部;鼎,中国古代煮焚用具,其形特征有三足。此穴位于颈部胸锁乳突肌之胸骨头与锁骨头分歧之下方。胸锁乳突肌特征为一肌三头(一头附着于乳突骨,其它二头,分别附着胸、锁二骨)似三足鼎立,故名。

腧穴定位

简便定位

在颈侧面,扶突穴直下1寸,当胸锁乳突肌后缘处。取法:正坐,头微侧仰,喉结旁开3寸,约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的扶突穴,再从扶突穴直下1寸,当胸锁乳突肌后缘处取穴。

解剖定位

在胸锁乳突肌下部后缘,浅层为颈阔肌,深层为中斜角肌起点;有颈升动脉;布有副神经、颈横神经、耳大神经、枕小神经,深层为膈神经的起点。

功能主治

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经分布,故不宜自行针灸。

功效机制

理气化痰、清咽利膈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居颈部,内应咽喉,具有疏经通络、理气化痰、消肿止痛、祛瘀散结之功,并可降逆泻火、清燥存阴,可用于治疗颈部及咽喉诸疾。

主治病证

中医病症:咽喉肿痛,不得息,暴喑,气哽,喉中痰鸣,食饮不下,瘿气,瘰疬等。凡咽下困难者,均可取用。

西医病症:甲状腺肿,颈淋巴结核,扁桃体炎,喉炎,舌骨肌麻痹症。

配伍应用

暴喑:天鼎、合谷、间使(《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

喉痹哽噎,咽肿不得消,食饮不下:天鼎、气舍、膈俞(《备急千金要方》)

瘿气:天鼎、臑会、合谷、足三里、天突、天容(《针灸学讲义》)

保健养生

用力按压天鼎50次,可缓解扁桃体红肿所造成的疼痛及喉咙阻塞等症状。

用中指指腹按摩天鼎,每次1~3分钟,对咽喉和耳部有很好的保养作用,能缓解咽喉肿痛,预防听力减退。

腧穴操作

刺法

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并向咽喉放散。

灸法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

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拇指弹拨法等。

古文摘录

定位记载

《针灸甲乙经》:在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

《备急千金要方》:在颈缺盆直扶突,曲颊下一寸,人迎后。

《素问·气府论篇》王冰注:在颈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同身寸之半(寸)。

《太平圣惠方》:在颈缺盆,直扶突,气舍后一寸陷者中。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颈缺盆,自扶突后一寸。

《循经考穴编》广注:扶突后寸半,合人迎后三寸。一法迳取结喉旁开四寸五分。

《医宗金鉴》:缺盆上,直行扶突下一寸。

《针灸集成》:颈筋下,肩井内一寸四分。

主治记载

《针灸甲乙经》:暴瘖气哽,喉痹咽痛,不得息,食饮不下。

《太平圣惠方》:喉中鸣。

《针灸大成》:暴瘖喉痹嗌肿,不得息,饮食不下,喉中鸣。

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病

阳明病

少阳病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

告诉朋友中医的养生方法,他们会非常感谢你。

※长按







































首选药品总汇
肾囊肿要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bpc.com/ysjk/20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