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分享三叉神经痛中西并治医案一则
2016-12-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作为一名正在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在轮转期间总能遇到一些让我们记忆颇深的病历吧?下面小编就分享一例在脑病科轮转期间印象较为深刻的病历吧,如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郑某,男,62岁,因反复左侧面部肿痛6年,加重1月来我院就诊,询问病史:患者6年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面颊部肿痛,呈闪电样抽痛,医院口腔科就诊,门诊诊断为牙周病,予拔除病齿,抗炎治疗,疗效不佳,疼痛并未缓解,面颊疼痛仍周期性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数月余。3医院确诊为“三叉神经痛”,给予卡马西平、泰勒宁等治疗无好转,每年发作2-3次,每次持续数月。1月前患者左侧面颊红肿热痛加重,疼痛位于左侧眼周、上颌部,伴有进食困难,左侧上唇唇缘上方为扳机点,卡马西平加量为3粒tid仍无好转。病程中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晕厥、黑矇,无意识丧失、跌倒。3天前来我院就诊,查血常规(-11-11):无异常;血生化(-11-11):尿酸umol/L、总胆红素4.6umol/L。
查体:血压:/90mmHg,心率:56次/分,双侧肺部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神清,对答切题,查体合作,言语清晰,定时定位定人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瞳孔直径约0.25cm,对光反射存在,动眼可,眼震(-),左侧面部疼痛过敏,左侧咀嚼肌肌力下降,双侧鼻唇沟正常,伸舌居中,咽反射存在,双侧肢体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轻瘫试验(-),两侧针刺感觉对称,两侧病理征未引出。中医望闻问切:神志清楚,目光灵活,表情自然,形体正常,声音自然,左侧面颊红肿,发作时伴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多梦易醒,舌红苔薄黄,脉弦。
西医诊断:左侧三叉神经痛
中医诊断:面风痛(肾阴不足,肝阳上亢证)
西医治疗:
1、卡马西平片减量为*mg口服tid,镇痛;
2、阿米替丁片12.5*mg口服qn,镇痛;
3、鼠神经生长因子30*iu肌注qd,营养神经。
4、七叶皂甙钠针20mg加入ml氯化钠中静滴qd,改善神经代谢。
中医治疗:
1、王长德主任经验方——镇痛1号方:
法半夏12g、天麻12g、葛根30g、白术12g、陈皮9g、川芎15g、泽泻15g、
石菖蒲9g、怀牛膝15g、砂仁9g、徐长卿15g、炙甘草6g
2、针刺治疗:
当滋阴平肝,化滞通经。局部取穴:毫针取头维、鱼腰、太阳、迎香、地仓、颧髎、四白透巨髎、夹承泣、翳风以及上唇板机点(泻);取太溪(补)、足三里、列缺(平补平泻)、合谷、曲池、太冲、阳陵泉(泻)。
(中医分析:明代《证治准绳》中就有记载:“面痛属火,盖诸阳之会皆在于面,而火阳类也……暴痛多实,久痛多虚……颊车发际皆痛不开口,言语饮食皆妨,在额与颊上常如糊,手触之则痛;此足阳明经受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故有此证。”面部为一身阳经之会,足三阳经筋结合于颃(面颧部),手三阳经筋会于角(头角部)。金伯华教授认为,疼痛位于眼部或眶上,多为足太阳经病变;疼痛位于鼻部、牙根、面颊、上下颌处,多为手足阳明经及手太阳经病变。此证属肾阴不足,肝阳上亢,肾阴亏虚,肝阳上亢,阳亢化风,上窜面部阳经经络作痛。症见颜面部胀痛,或伴头晕、头痛,心烦易怒,胁痛,口苦,多梦易醒,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复诊:三日后,患者疼痛自觉减轻,面部红肿减轻,可稍进食质软食物,嘱患者继续原有方案治疗,定期随访观察。
白癜风的初期症状表现北京白癜风医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