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点姿势医疗美容实用解剖二
2018-2-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新闻中心(-)
█医美视界——因医美人而生,与医美人同行!
█本文来源:杨承禹医美课堂 杨承禹
美容外科主诊医师整形外科副主任医师
上医院院长
香港邦诺国际医疗美容培训学院校长
国际医疗整形美容协会会员
大韩整形美容外科协会荣誉会员
欧洲微整形产品中国总代理高级技术顾问
德国无针美雕技术中国专家团成员
全国整形美容内镜与微创专业委员会注射微创美容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会员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民营分会常务理事
上接医疗美容实用解剖(一)
八、面部血管
皮肤的供血模式-皮肤血管丛
皮肤血管丛形成了一系列交叠的相互联系的血管组织平面,其血供来自肌间隔动脉和肌皮动脉。图中显示筋膜层、皮下层及真皮下层。
颈外动脉在面部的分布
颈外动脉在颈部从颈总动脉分出,在发出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以及咽升动脉后分为面动脉和后支动脉,后者最终移行为颞浅动脉。
面动脉解剖的三个区域:
中心区
中间区
外侧区
颞浅动脉的分布图
最常见的分支模式是分为前支和后支两支
在颧弓下可见面横动脉
面部的血供模式:
颞浅动脉和面动脉与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以及滑车下动脉在面中部吻合。
面部血管正面侧面观
面颈部血管
额区血管
太阳穴区(颞区)
鼻区血管
眶区血管
泪沟苹果肌区(眶下区)
鼻唇沟区血管
木偶紋区血管
颊部咬肌区血管
颏区血管
九、面部神经
面颈部神经
面部神经
头颈部的皮区神经支配
三叉神经:
V1(眼神经)=紫色
眶上神经SO
滑车上神经ST
滑车下神经IT
鼻外神经EN
泪腺神经L
V2(上颌神经)=蓝色
颧颞神经ZT
颧面神经ZF
眶下神经IO
V3(下颌神经)=绿色
耳颞神经AT
颊神经B
颏神经M
颈神经:
C2=红色
枕大神经CO
枕小神经LO
C2/C3=黄色耳大神经CA前皮支
C3=橙色
三叉神经
主要负责面部感觉,是第五颅神经(也被称为第五神经简称V)主要有三支: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除了感觉神经,也有一定的运动功能:咬,咀嚼和吞咽。
三叉神经感觉支的感觉传输分布
眼神经
头皮和前额
上眼睑,眼结膜和角膜
鼻(包括鼻尖),鼻粘膜
额窦以及部分脑膜(脑室管膜)
上颌神经
下睑和面颊
上唇,上牙齿和牙龈
鼻腔粘膜,上颚及咽屋顶
上颌窦以及部分脑膜
下颌神经
下唇,下牙齿和牙龈
下颚和颌(除外下颌角)
外部耳朵部分及部分脑膜
三叉神经眼支
眼支通过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滑车下神经以及筛前神经鼻外支支配前额、前部头皮以及鼻背部皮肤的感觉,外眦处的小泪腺支亦支配上睑感觉
三叉神经上颌支
支配颊部、面侧部、下睑、鼻侧部以及上唇的皮肤感觉。上齿槽神经3支分支的确切分布范围相当大的变异性,这些分支均支配上颌牙列的感觉
三叉神经下颌支
支配下唇、颊部、颞部、舌前2/3、扣底以及下颌牙列等处的感觉
面神经
面神经全貌
主要形成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控制面部表情肌肉,控制舌头前2/3部分的味觉
腮腺全切除后的面神经
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分为上下两部分,颊支在咬肌之上,耳大神经经过胸锁乳突肌
面神经颞支的体表投影A
颞支虽然有3条或5条分支,但是一般有4条分支跨越颧弓,最后面的一条永远在颞浅血管前方。在发际线前缘相当于外眦的高度是颞支的中、后分支交汇处,最前的分支在颧弓前缘后方约2厘米处另一个有用但不一定准确的标识是神经行走于眉上2厘米,在颞区神经走行于SMAS,在颞浅血管的颞额分支之下,颞前的发际线代表了额肌的外侧缘,神经在其内侧深面,相对安全。危险区域用紫色标记,在颧弓上的神经特别容易遭受损伤,它位于紧贴皮下脂肪的SMAS层内,并直接在颧骨的突出部位上。
面神经颞支的体表投影B
颞支位于由耳垂到眉外和耳垂到最高一条额紋之间的区域,虽然大致准确,但却忽略了耳支。在这个三角区域(紫色),大部分的神经没有肌肉或腮腺的保护,而是直接位于皮下。
面神经下颌缘支体表投影
下颌缘支在颈阔肌深面受到保护,当神经接近嘴角约2厘米的地方变得比较表浅,在这里若只在皮下分离而不损伤其下肌肉,仍不会损伤神经,支配口周肌肉的神经都在肌肉深面,只有颏肌和口角提肌的支配神经在肌肉浅层。
面颈部感觉神经支配
面颈部感觉支配区域交界带:眼部、上颌部和颈横部。
额和眉区局部神经肌肉
面部神经与血管关系示意图正面观
面部神经与血管关系示意图侧面观
神经血管示意图
十、腮腺系统
腮腺特点
唾液腺有3对,腮腺、舌下腺和颌下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腮腺。如果注射到腮腺上,会非常的疼痛;腮腺上被注射了肉毒素,如果量比较小,一般问题不大,如果数量大,可能影响口腔唾液的分泌。
腮腺位置
腮腺位于SMAS筋膜下方,外耳道的前下方,下颌后窝内及下颌支的深面。耳屏,下颌角,颧弓组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浅部:三角形或者不规则形,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覆盖于咬肌后份的浅面。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内和下颌支的深面。
腮腺在咬肌后部的上方,后沿与下颌骨下颌支的后沿大致平行平齐,略向后突出于下颌骨下颌支后沿。
腮腺开口位置
腮腺导管是自腮腺浅部前缘发出,于颧弓下1.5cm处横行,越过咬肌浅面,穿过颊肌,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颊面相对的颊粘膜上。开口处的粘膜略隆起,称为腮腺管乳头,是腮腺管的狭窄处。
十一、眼部解剖
1、眼的类型,见下图:
2、眼睛的黄金比例,见下图:
3、眼睑的美学参数,见下图:
4、眼睑的外部解剖结构
5、亚洲人的上睑解剖
6、右眼眶隔结构
7、眶骨解剖结构
8、眶骨孔洞结构
9、眶隔脂肪团分布情况
10、眶隔脂肪疝出孔道
11、眼睑及周围动脉分布
12、眼睑及周围静脉分布
13、眼部感觉神经分布
14、眼外肌肉分布结构
15、眼轮匝肌结构
16、泪管系统结构
17、眼睑矢状面观结构
18、上眼睑矢状切面观结构
十二、鼻部解剖
鼻子在面部美学中的位置极为重要,被称为“面中之王”。正所谓“面如一朵花,全靠鼻当家”。鼻整形也成为了整形美容手术中三个数量最大最受欢迎的手术之一。
外部分为:鼻根、鼻背、鼻尖、鼻翼、鼻小柱和鼻孔几部分;内部由鼻骨和鼻软骨组成。
鼻根位于两侧内眦角连线与两侧眉头连线的中间,多数人位于两侧内眦角连线捎上位置,少数人位于其两线之间的正中间,也被称为黄金点。高鼻梁者往往位于此位置。
鼻背:上部为骨性支架,较硬且固定;下部为软骨性支架,软骨为弹性软骨,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活动度。根部鼻梁的高度一般认为不能低于9毫米,女性约11毫米,男性约12毫米左右。鞍鼻患者内毗点(鼻根部)平均高度多为4毫米左右。鼻根部宽度大约为l厘米左右,鼻尖部约1.2厘米。
鼻尖:由两侧鼻翼软骨构成,上接鼻背,两侧为鼻翼。鼻尖的高度:相当于鼻长度的1/2。男性为26mm,女性为23mm,低于22mm为低形鼻。鼻尖曲率半径为8-12mm。鼻尖部皮肤是鼻部皮肤最厚处,富含皮脂腺,韧性强,但变形能力差。鼻尖部皮肤至软骨支架之间的皮下组织拥有4层结构:皮下浅脂肪层、纤维肌肉层、深部脂肪层及软骨膜。
鼻翼:鼻翼两侧分别位于内眦的垂线上。鼻翼宽度相当于双眼内眦向下之垂线的宽度。两鼻孔外侧缘的距离,一般相当于鼻长度的70%。
鼻孔:鼻孔呈卵圆形:直径不超过鼻翼内侧脚。
鼻骨:鼻骨位于鼻背的上部分,其与鼻软骨衔接部分往往形成一个较为明显的突起,因为有鼻背的软组织覆盖,直接并不能看到,但是如果用手触摸便可以清晰的感觉到。因此在雕刻假体时,要将位于此处的假体雕出一个空隙来容纳此突起。
鼻软骨:鼻软骨由上侧软骨和鼻翼软骨两部分组成,每个鼻冀软骨各有一个内侧脚和外侧脚。两个内例脚在鼻尖的下方连成鼻小柱及鼻尖部分支架,两个外侧脚在鼻尖左右分开,构成两个鼻翼。
鼻的角度
额鼻角:∠°-°
鼻梁与鼻小柱的夹角:∠°-95°
鼻唇角:∠°-°鞍鼻畸形患者,此角明显增大,鼻的长度明显缩短,出现鼻孔朝天的畸形特征。
鼻面角:∠°-35°
鼻尖角:∠°-18°
鼻子在面部的位置:以鼻根为中心,以鼻根与外眦的距离为半径划圆,可示成人鼻在面部的基本位置。在儿童,此圆的弧经过口角,在成人则经过鼻小柱、鼻翼缘。
外鼻的形态缺陷:
歪鼻,(属于鼻部畸形,分C型和S型)正常:偏斜0.2mm轻度偏斜:0.3~0.5mm中度偏斜:0.6~0.8mm重度偏斜:0.9mm。
鞍鼻,(属于鼻部畸形)轻度:鼻中部凹陷,鼻尖部正常并向上稍突起或平坦。重度:鼻长径缩短,鼻尖鼻孔朝天,鼻翼旁和鼻唇沟加深。
低鼻,多为先天发育所致。鼻根部鼻梁9mm,鼻面角男性30,女性25。
驼峰鼻,又称鹰钩鼻。鼻梁部显角状突起,全鼻过长,鼻尖可能下垂。
酒糟鼻,是螨虫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充血性皮肤病。
十三、下颌解剖
涉及隆下颌的解剖结构主要有:下颌前部的血管神经分布、下颌前部的肌肉、下颌前部及前侧部的骨性结构和颏孔的位置等。
下颌前部的血管神经分布
下颌前部的肌肉
下颌前部及前侧部的骨性结构
颏孔的位置
颏孔通常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根下方,下颌体上、下缘连线的中点,距正中线约2.5cm处。此孔呈卵圆形,开口多向后、上、外方,孔内有颏神经、血管通过,为颏神经的麻醉穿刺地方。隆下颌手术时要注意颏神经的保护,该神经损伤会导致下唇麻木不适。
未完
下转医疗美容实用解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