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内镜,大乾坤探秘

2022-4-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今医院建院周年。年的文化积淀,铸就了通大附院独特的医疗与文化品牌。官微推出《精诚团队》专栏,带领读者朋友们走近医疗团队,感知我们的关键与核心技术,以及对于医学的敬畏和进取之心!从年第一台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开始,历经十余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神经内镜技术已经成为他们的一个响亮“品牌”!内镜下垂体瘤、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微创手术年均达余例,造福着广大江海百姓!通大附院神经内镜团队不仅是江苏省最早开展神经内镜技术的单位之一、在江苏省处于领先水平,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年通大附院更是成为全国23家国家级神经内镜培训基地之一。神经内镜具有抵近观察、良好的照明、极其清晰的图像,为神经外科医生如同添置了一双“慧眼”。

本期

让我们走进

通大附院

神经内镜团队

了解这些

操控“慧眼”

探索神秘大脑的

神经内镜人

始终战斗在神经内镜一线的“老”主任

对通大附院神经外科主任陈建来说,神经内镜手术只是神经外科工作的一部分内容,却令他感到骄傲和自豪:“像我这般年资和年龄的神经外科医生,尝试、接受、并致力于运用神经内镜技术到手术中的,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从他那满头的银发似乎也得到了某种印证。

他神经外科近四十年的临床工作经历,代表着绝对的专业和足够的经验。但他说:“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近二十年来发展尤为迅速,作为学科带头人必须紧盯学术前沿,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陈建瞄准了当年发展最为迅速的神经内镜技术,于年赴美国匹兹堡Allegheny总医院进修神经内镜微创技术,并将其带回了通大附院。

观念及习惯的转变是需要过程的,这过程有时甚至是痛苦的。记得年的第一台神经内镜下垂体瘤手术,过程并不那么顺利,其经历仍记忆犹新:“由于对新的手术方法不适应,我们从内镜下手术又改回显微镜下手术,再改为内镜下手术,这台手术经历了不下十余次的转换,花费了近3倍的手术时间最终才完成了手术”,因为“显微镜下手术是看着镜头操作,而内镜下手术是看着屏幕操作,包括手术者的术姿、手术器械的握持等两者都有很大不同”,陈建说,“就像用惯了苹果手机的操作系统的人忽然改用华为手机的安卓系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一旦适应了就会爱上这门技术”是陈建从事神经内镜手术十年的感触“因为有很多疾病通过内镜下手术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微创,如垂体瘤经鼻内镜手术在临床上已经成为金标准,通过神经内镜的抵近观察效应,可以直视下切除肿瘤,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容易发现残余肿瘤并做到彻底切除,提高了垂体瘤的全切除率,让患者重新恢复健康”,“在不久的将来,对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微血管减压内镜下手术也必将成为主流”。   神经内镜技术的“新”开拓者作为当年参与通大附院第一台神经内镜手术的医生,施炜院长也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我们在已经熟练开展神经外科疾病显微镜手术的情况下,率先开展神经内镜这种全新、完全不同体验的手术技术,迫使自己从一种舒适的状态进入另一种不舒适的状态,对医生来说是一种突破,而完成了这样的突破需要技术的学习与心理的坚持,所以,为什么陈建主任作为那么高年资的医生现仍在临床一线从事神经内镜手术,在全国屈指可数的原因所在!”   施炜不仅是通大附院的院长,他更是一名出色的神经外科医生,他对神经内镜有着特别的偏爱,对神经内镜技术有着超乎常人的悟性。他在繁忙的管理工作之余,坚持每周门诊,每周1~2天的内镜手术雷打不动,技术精湛为大家所公认。创新与开拓精神极强,去年8月份,施炜与陈建教授团队完成了全国首例经眶外侧壁入路摘除患者海绵窦旁血管瘤的手术,正是基于眼科、影像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充分研究病情,查阅相关资料,在充分解剖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全新手术治疗方案。   作为院长,施炜   “对于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神经内镜技术,我们更不是单纯为了神经内镜技术的应用而应用,我们要永远站在患者的立场去选择、去决定。”   “年,我们开始承担起培训全国专业化神经内镜医生的责任,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重道远,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去践行。”施炜感慨地说。   神经内镜更强调团队协作作为团队的一员,徐希德和严耀华医生也是重要主力。加上龚佩佩博士和电生理监测刘倩倩医生,六人团队的默契配合才能成就一切。   “神经内镜技术的培训周期和要求更长更高,我们要求团队的成员必须具备神经外科相关专业的基础培训,尤其要有扎实的显微操作基本功,显微精细操作与内镜技术是不矛盾的。”陈建主任说。   “用内镜技术处理病变的时候,扎实的显微解剖和显微操作是基础,对于难度高的颅内血管性的病变手术时,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基础极其重要。”施炜院长强调:”术中助手和主刀的配合极为重要,持镜的手握住的就是主刀医生的眼睛,内镜的深浅、内镜的角度都由“眼睛”来控制,另外一只手还要处理吸引器等器械,强调两人四手协调的配合。通过术中导航、术中多普勒超声、术中电生理监测等技术的联合应用,为其安全性和准确性提供了保障。   据了解,通大附院神经内镜团队常规开展垂体瘤、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疾病的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更多的造福患者!神经内镜团队主要成员介绍施炜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院长、南通大学党委委员。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神经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内镜学组组长。

获得我国神经外科领域最高个人荣誉“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青年医师奖”,同时也是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才、江苏省第一批“卫生拔尖人才”、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才、南通市“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才。

从事神经外科专业临床工作20余年,在各种复杂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治疗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神经内镜下垂体瘤、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微创手术,相关技术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门诊时间:

▲周一上午(垂体瘤专病门诊)▲周二下午(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专病门诊)陈建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现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医院学会神经外科学专业委员会颅神经疾患诊疗学组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卒中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南通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从事神经外科专业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在颅脑外伤、脑肿瘤及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常规开展各种复杂神经外科微创手术,尤其擅长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相关技术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门诊时间:

▲周二上午(垂体瘤门诊)

供稿

沈彦婷

编辑

吴丹丹

责任编辑

施琳玲邵勇林

投稿邮箱

.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bpc.com/ysjk/99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