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正骨颈椎小关节紊乱
2020-9-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症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30/5414350.html
一,颈椎小关节紊乱是怎么回事
颈椎小关节紊乱,全称应该是颈椎小关节紊乱综合症,通俗的讲就是颈椎轻微错位,也称为小关节滑膜嵌顿,即中医所指的“骨错缝、筋出槽”。是指颈椎的小关节超出正常的活动范围,小关节面之间发生微小的错位,常可经常复发,从而影响颈椎的稳定性,长期反复发作者可促使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加速颈椎病的发展。
二,颈椎小关节紊乱的发病原因及病理
颈椎的关节突较低,上关节面朝上,偏于后方,下关节突朝下,偏于前方,关节囊较松弛,可以滑动,横突之间往往缺乏横突韧带。由于颈椎的特殊解剖关系,故其稳定性较差,当颈部肌肉扭伤或受到风寒侵袭发生痉挛;睡觉时枕头过高或在放松肌肉的情况下突然翻身;工作中姿势不良,颈部呈现慢性劳损;舞台表演或游泳时做头部快速转动等特技动作时,均可使颈椎小关节超出正常的活动范围,导致颈椎小关节发生移位、错动,同时伴有椎体一定程度的旋转性移位,使上、下关节突所组成的椎间孔的横、纵径皆减小,导致颈椎平衡失调,颈椎失稳,从而发生本病。
三,颈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表现及检查诊断
在临床上,本病主要表现为:起病较急,颈项强直,疼痛,活动受限,有的病人可出现头昏、视物不清、眼震、面部麻木等头颈综合征。病变颈椎棘突的一侧有隆起或偏歪,椎旁会有压痛点。
检查诊断上,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长期低头工作的劳损史,或有颈部过度前屈,过度扭转的外伤史;
2、颈部有酸痛不适感,项韧带及两侧有压痛点;
3、触诊可有颈椎侧弯;
4、颈部活动受限僵硬、颈后部有固定压痛点,颈部活动时或有小关节弹响声,颈部可触及条索状、结节状、粘连增厚点;
5、X线片显示:生理屈度变直,颈椎前凸减少或消失或反屈线,或椎间隙后缘增宽,椎体可侧方移位。X线侧位片显示双边影。
龙氏正骨:颈椎病正骨十法
1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使病人头部上仰(仰头可使C2-7颈椎后关节闭锁成“定点”),侧转,嘱病人放松颈肌(缓慢动2-3下),待头转到最大角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即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此操作中有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咯得”声。也可取坐位操作。
2低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度。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为支点,转动头部,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次。
3侧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钩突关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另一手轻拿其后颈,拇指“定点”于错位之横突下方,将头搬起呈侧屈状作摇头活动,动作同低头摇正法。
4俯卧摇肩法: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术者立其后方,用拇、食指夹于错位关节的横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作对抗阻力,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在下,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注意摇肩时先将其肩向下推,以免关节闭锁影响复位。
5侧向搬正法:适用于颈椎2-6侧弯、侧摆式错位的钩突关节错位。患者仰卧,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另一手托住下颌并以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向上牵引并屈向健侧再屈向患侧,(让错位关节先开后合),当颈屈向患侧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并与“动点”手协同作扳、按、牵联合“闪动力”以使错位关节复位,有时病人可改用侧卧位,去枕,用抬头作侧扳按动作,与侧头摇正法相同,抬头角度加大。C6-T2侧摆、侧弯式错位者,可将“动点”改为推肩拉肩法,此法必须使错位椎间侧屈活动度加大才能成功。
6挎角搬按法:适于C2-6后关节错位,或关节滑膜嵌顿,且关节肿胀者。患者取健侧卧位,低枕,将头偏向健侧前屈,充分展开患椎关节,术者双手拇指轻力弹拨其颈部紧张肌腱(提肩胛肌、夹肌多见)作滑膜嵌顿的诱导松解,使嵌顿的滑膜退出,并揉捏颈肌使之放松。然后一手拇指“定点“于肿胀隆起的偏下方,另一手扶对侧头面部,将头搬起屈向健侧前外45度,再搬头向患侧后外45度,如此斜向扳按压该隆突关节,重复2-3次即可复平。
7俯卧冲压法(旋转分压法):适于颈胸交界区(C6-T3)的关节错位。以C7棘突左偏,T1棘突右偏伴压痛为例,患者俯卧于软枕上,头在床边悬空,面向颈部放松。术者立于床头,右手掌根部按于C7棘突左侧,力点落在椎板(棘突根)部,左手掌根部按于T1-T3棘突右旁作定点,令患者深呼吸,当其呼气时,术者双手用有限度的冲压力下按,右手“动点力“稍加大,可重复2-3次,由于术者双手作用力方向不同,对旋转式错位较易复正。对滑脱式错位,可改为双拇指同按于后突的椎旁两侧,在双掌牵位头颈时双拇指加按压力,以达到牵引推正之目的。本法亦常用于胸椎段错位。
8侧卧推正法:适用于各种前后滑脱式错位,对颈轴变直,反张者有效,患者侧卧,平枕、低头,术者用拇指、二指夹持后突棘突两旁椎板处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使头作前屈后仰活动。当仰头时,“定点”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动,使反张的椎体在运动中被推正。滑脱较重者,用牵引下推正较易成功,或取仰卧位于推正时加牵引力,亦可复正。
9牵引下正骨法方法:用QY-6型牵引椅。牵引重量,16-20kg,时间5-15分钟。手法:选用推正法(滑脱式),摇正法:摇头、摇肩(旋转式),搬正法(侧摆式)、综合法(倾仰式、混合式)、反向运动法(斜角肌)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膨出)、椎间盘变性并发错位(徒手复位困难者)多关节多型式错位,倾位、仰位式错位及骨质增生合并错位者。利用牵引使椎体间隙相应增宽,加大三条纵韧带拉压力,有利于前后滑脱式错位的复位。牵引后选用摇正法、推正法、侧向搬按法复位,对小关节有交锁和滑脱嵌顿者较为安全和适用。研究证明,对于老年人的椎间盘变性并发错位,用牵引下正骨法复位,较安全,舒适(无痛)而且疗效显著。本法对于重症颈椎病病人,可以减少其手法复位的副损伤或免除手术之苦。对于C1、C2错位同时伴有眩晕者,应先用卧位徒手复位,再用本法治疗中下段颈椎错位,以避免因牵引剌激椎动脉而致眩晕加重。牵引下正骨法与上述徒手正骨法原理相同。 患者坐于QY-4型牵引椅上(牵引力及角度同牵引疗法)。术者站其后,双手扶病人双肩缓慢向后拉至一定角度,再缓慢向前推回中立位,嘱患者双手随身体做前后摆动,颈肌放松,此为预备(放松)手法。
9.1牵引下推正法:适于前后滑脱式、倾位、仰位式和左右旋转式错位者。术者双手拇指“定点”于后突之棘突旁椎板处(滑脱、倾仰者“定位”于同一棘突旁,旋转者“定点”于棘偏处左右不同棘突部),双手拉其双肩到最大角度,向前推动时双手拇指加力推正之。若颈椎为前滑脱(暴力性损伤),则改为由前向后推,拇指“定点”于前滑脱的椎体横突前侧,左右侧分别进行,术者站于病人的侧方。 9.2牵引下摇正法:适用于C2-T2旋转式错位者,或作为颈椎关节紊乱的常规调整法。手法与徒手低头摇正法及摇肩法相同。选用复位角度后,让患者双手抓住坐椅后部以保持颈部前屈位,术者一手拇指按压一选好的“定点”隆起横突后侧,另一手用摇头或摇肩法完成正骨。以C4、C5椎间左右旋转式错位为例,触诊横突部C4右侧后突,C5左侧后突,取30度牵引角度,左手坶指“定点”于C4右侧后突的横突,右手扶下颌作摇头动作,在头右转达最大活动度时,左手拇指加阻力,以迫使C3,C4椎间复位。可重复2-3次(缓慢复位法),或加闪动力(快速复位法)。术者改用右手拇指“定点”C5右隆起之横突后侧,左手托扶下颌作摇头活动,当左转头达最大角度时,右手拇指加阻力,迫使C4,C5椎间关节复位,可加“闪动力”或重复2-3次。如错位在颈胸交界处(C6-T2),则改用摇肩法,以拇指按于横突后侧或棘突偏歪处为“定点”,另一手掌由前向后推肩,(单侧肩后旋使上体活动),重复3-5次,再如法做另一侧。 9.3牵引下搬按法:适用于侧弯侧摆式错位(钩突关节错位)。术者一手虎口扶于错位椎旁隆起之横突侧方(力点以第二指掌关节处为主)作“定点”,另一手握患者对侧肘部或腕部,徐徐用力向下拉,使患者颈部侧屈20度左右,此时“定点”手加力推按,然后还原,重复3-5次,颈椎关节侧摆复正即完成。若为系列“C”形侧弯或“S”形侧弯,则应按序列每个按压复位,先作健侧(无症状侧),后作患侧(有症状侧)。
10反向运动法:用于松解肌痉挛、肌性牵涉性痛和肌肉的挛缩。如颈椎病正骨治疗后屈颈时仍感颈连背处有牵拉性疼痛者。患者坐于凳上,术者立于其后,用同侧拇指或屈肘按住病人背部痛点(稍上),另一手扶其肩部,嘱患者头先仰,然后用力前屈,在病人前屈头时,术者用力按住痛点,力的方向与屈头方向相反,使痛点肌肉因两人作用力相反而得以松解,反复1-3次,常可使顽固性痛点消失。又如,钩突关节错位引起斜角肌痉挛,用牵引下正骨复位后,触诊时仍有肌紧张者,亦可应用牵引下反向运动法使之松解,对于颈肩综合征或老年性肩周炎者,如触诊时有后斜角肌紧张者,同时可触及C5-C7横突前方隆突处压痛,作头手对抗或肩手对抗法,同样可起到作用。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她上接颅骨,下承骨盆,所有脏器都围绕着她,另外,她还穿着厚厚的衣服,就是我们熟悉的肌肉。
脊柱由脊椎连接而成,每一节脊椎都会发出脊神经,他们分布于肌肉,内脏,皮肤,血管等组织,当脊神经受到压迫时,就会出现其所分布组织的运动及感觉异常。除了我们临床中常见的颈肩腰腿痛外,头晕头痛,失眠,心慌,胃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呃逆,耳鸣都可能是脊椎源性的。
医院的龙层花教授通过40年的临床研究及解剖学观察,发现脊神经出现压迫主要是因为椎间关节错位引起的,错位后相邻的椎间孔狭窄,以及横突的旋转是造成神经受压的最直接原因,接着,通过对错位类型的系统分析,运用脊柱的生物力学原理,她总结出一套以体位复位法,生理运动复位法为指导,体现稳,准,轻,巧特点的手法,被称为龙氏治脊疗法,简称治脊疗法。
浅谈龙氏治脊疗法:
1、莫追求弹响
关节错位复位时可听见弹响,尤以低头摇正复位旋转式错位为著,患者症状可明显缓解,或无改善,为何?龙老师早已给出答案,脊椎病因分型:关节功能紊乱型,骨关节损变型,软组织损伤型,混合型,单纯的关节功能紊乱者只占到1/4,这类病患复位后显效,且不易复发,多为年轻人初次发病,而多数患者为脊椎退变基础上的关节功能紊乱,包含了骨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单纯复位后脊椎退变和软组织损伤并未改善,此类病人应用缓慢复位法,不用追求弹响,着重应用牵引下正骨及水针疗法。
2、三步定位需明确,触诊需精确。
很多时候,由于神经分布的重叠,病人的三步定位不易明确,此时需加强触诊技巧的运用,指尖下细微的变化,以及触发点的明确有助于我们的定位准确,近期治疗一左侧上肢麻木的病人,病发时前胸,后背会有抽动感,触诊以C4-6左侧弯为主,在C4-6左侧钩椎关节前方压痛明显,调整完上段及颈胸交界的错位后,初始治疗重点治疗上以纠正中段钩椎关节旋前,效果不显,后触诊C6钩椎关节左侧压痛更为明显,后期治疗注重调整C6左侧钩椎关节旋前,运用反向运动法调整中,后斜角肌的痉挛,10次治疗后缓解,20次痊愈。
颈部关节错位除影响到神经根外,还可影响椎动脉,交感神经节及其他组织不可忽略,C1,2的旋转错位,C1的侧摆错位极易引发椎动脉走形过程中的第三段而诱发以眩晕为主的症状,头面五官的症状要考虑到上颈段的横突前旋压迫颈上交感神经节致,多汗,心慌应考虑下颈上胸段错位影响到星状神经节所致。
触诊时需静心,很多时候有了病人的主诉,有了影像学的诊断,我在触诊时就会先入为主,留于形式,遇到肌肉丰厚,或者肌肉萎软的病人,触诊难,此时更需要全神贯注,精心体会,体会指尖下细微的变化,关节的凸起,凹陷,周围的筋结,找到压痛明显,特别是诱发症状的点,这就是治疗的关键,当这些点诱发症状的程度渐渐减弱时,就是疗效的确立。
3、关节错位与触发点
对于很多颈肩背部痉挛,上肢麻木的患者,触诊可同时触及中下段颈椎的侧弯侧摆式错位,以及前,中,后斜角肌的痉挛,且斜角肌都能触及触发点。究竟以纠正关节错位为主,还是以消除触发点为主?两套理论给出了两套答案,曾经就这一问题专门请教了龙老师,龙老师给出了很自信的答案:纠正关节错位为上,至今为止,我的体会是:龙氏治脊中三步手法已为缓解软组织做铺垫,而反向运动法对于解除触发点的活性比局部的按摩效果更好。
4、精益求精
遇到棘手的难题,莫急,不要轻易怀疑脊椎病因理论的优越性,很多时候,还是我们在诊断,治疗上没有到位。明确诊断后,很多问题治疗需要时日,对于中下段颈椎侧弯错位引起的肩痛,手麻,需要10-20次治疗才能收工,还必须跟患者强调睡姿的重要性,有条件的还要介绍颈椎保健操,有助康复。
脊椎病因涉及的病种十分广泛,医院专科细化,很多可能和脊椎病因相关的病种我们无法接触,但很多病人在疼痛,麻木缓解的同时,能够伴随其他症状的明显改善,如何挖掘脊椎病因的潜力,扩大脊椎病因学说的治疗范围,确立临床诊断的标准等诸多问题是我们所面对的,也是需要我们解决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