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药对穴治疗颈源性头痛
2017-3-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对药对穴治疗颈源性头痛
定义:颈源性头痛是一种非遗传性、单侧性或双侧性头痛。疼痛可分布于患侧颈、枕、顶、颞和额部,间歇性或连续性发作。有的可有颈部外伤史,有的可涉及肩和上臂痛,是一种以颈椎或颈部软组织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为主的疼痛综合征。
发病因素:
1、炎症学说:从颈部穿出的C1、C2、C3神经后支,分布于相应的同侧头部,在此段神经的通行过程中发生的任何炎症性病变都会导致颈源性头痛的发生,如颈椎间盘突出、软组织的痉挛水肿、小关节的紊乱和增生等。
2、会聚理论:颈部的C1、C2、C3神经及其分支现某些支配头面部的神经节或神经核发生联系或会聚。颈源性头痛的发生是由于高位颈神经所过的结构发生病损而引起高位颈神经伤害性感受信息的传入,通过高位颈神经之间及高位颈神经与三叉神经等脑神经传入纤维在中枢会聚,使伤害性感受输入产生紊乱而形成神经支配区域的牵涉痛。
中医学认识:
本病属祖国医学“头痛”、“头风”等范畴,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为髓海之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故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清阳;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痰阻经络,脑失所养,均可发为本病。
临床表现:本病以女性多见,早期多为枕部、耳后部、耳下部不适感,以后转为闷胀或酸痛感,逐渐出现疼痛。疼痛部位可扩展到前额、颞部、顶部、颈部。有的可同时出现同侧肩背上肢疼痛。疼痛可有缓解期,随病程进展,疼痛逐渐加重,持续存在,缓解期缩短,发作性加重。寒冷、劳累、饮酒、情绪激动可诱发疼痛加重。
体检:耳下乳突下后方及椎旁有明显压痛。病程较长者可有颈后部、颞部、顶部、枕部压痛点,有的患者局部触觉、针刺觉减弱,部分患者患侧嗅觉、味觉和舌颊部感觉减退,部分患者压顶试验阳性。
X线:可见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改变,椎间孔狭窄,椎体前后缘增生,棘突增宽变厚,棘上韧带钙化。CT多无特殊变化,少数可有椎间盘突出。
国际头痛协会年头痛分类标准规定,颈源性头痛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1、单侧头痛
2、疼痛首先发于颈部,随之扩散至病变侧的额、颞部及眶部
3、疼痛呈钝性,常深在,无搏动性,以额颞部为重,
4、间歇性发作,每次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后期可持续发作
5、颈部活动、不良姿势及按压眶上神经、C1-3颈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组织可诱发头痛发作
6、颈部僵硬,主动或被动活动受限,可伴的同侧肩部及上肢疼痛
7、其它相关症状和体征:恶心、呕吐、畏光、视物模糊、流泪、眩晕、畏声等。
辨证要点:首辨外感、内伤,继辨虚实,再辨病位:外感头痛发病较急,病势较剧,持续发作,无有休止,为时短暂,多以风邪为主,或挟寒、热、湿,多为实证;内伤头痛,起病缓慢,痛势较缓,痛势悠悠,时作时止,遇劳加重,多为虚证,或虚中挟实。
经络辨证: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项;阳明头痛,痛在前额、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痛在头之两侧,连及耳部;厥阴头痛,痛在巅顶或痛引目系。
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协会年颁布关于CEH诊断标准:
1、颈部或枕部疼痛,可放射至额、眶、颞、顶或耳部;
2、疼痛可被特定的颈部活动或颈部姿势所诱发或加重;
3、至少符合以下一项:(1)颈部被动活动抵抗或受限;(2)颈部肌肉的轮廓、硬度、紧张程度在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时的反应性的改变;(3)颈部肌肉存在不正常的压痛;
4、影像学检查至少符合以下一项:
(1)前屈后伸位异常
(2)生理曲度异常
颈源性头痛的对药方:三阳并治,以调和气血,祛风止痉,活血通络,缓急止痛为法。基本方以柴葛解肌汤加减:
柴胡10g、白芍30g、甘草10g、川芎15g
白芷10g、羌活10g、石膏15g、僵蚕10g
当归10g、白蒺藜10g、
加减:阴虚头痛加生地、细辛;
气虚头痛加党参、黄芪;
痰湿头痛加半夏、陈皮或二陈汤;
瘀血头痛加葛根、丹参、或加大当归、川芎用量;
肝阳头痛加天麻要、钩藤;
血虚头痛加首乌、白蒺藜;遇风寒加重者加芥穗、防风;
遇风热加重者加桑叶、菊花;
兼失眠者加酸枣仁、夜交藤;
兼恶心者加半夏、竹茹、旋覆花、代赭石;
顽固性头痛,以抽掣疼痛为主者加全蝎、蜈蚣
对药解:
柴胡—白芍:
白芍酸寒收敛,能敛津液而护营血,收阳气而泻邪热,养血以柔肝,缓急而止痛,泻肝之邪热,以补脾阴;柴胡轻清辛散,能引清阳之气从左上升,以疏调少阳之气,而理肝脾、调中宫、消痞满。二药伍用,一散一收,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互制其短而展其长,以白芍之酸敛制柴胡之辛散,用柴胡之辛散佐芍药之酸敛,引药直达少阳之经,而收清胆疏肝、和解表里,升阳敛阴、解郁止痛之功益增。
白芍—甘草:
白芍酸苦,入肝经,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甘草甘平,入走太阴,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祛痰、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白芍味酸,得木之气最纯,甘草味甘,得土之气最厚。二药伍用有酸甘化阴之妙用,共凑敛阴养血、缓急止痛之效用。
羌活—石膏:
羌活辛温,气雄而散,味薄上升,宣散太阳之经气,以解表散邪,解肌退热;石膏辛寒,清热泻火,清肺胃实热。二药伍用,一辛温一辛寒,解表清里并施,相辅相成,发汗不过汗、清热不郁闭,共凑解表清里退热之效。
白芷—僵蚕
白芷色白,性温气厚,芳香升散,能通九窍、祛风止痒、通络止痛;僵蚕得清化之气为最,气味俱薄,轻浮上行,祛风清热、息风解痉、化痰散结、通络止痛。二药伍用,并走于上,祛风止痛之力益彰。
白蒺藜—僵蚕
白蒺藜疏肝解郁、平肝止痛,僵蚕祛风解痉、散热止痛、化痰散结。二药均入肝、肺两经,故相互为用,功效益彰,平肝解郁、息风解痉、祛风通络、舒展经筋以止痛。
(凡内伤头痛均可取白蒺藜——僵蚕)
当归—川芎
当归性柔而润,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祛瘀消肿,润燥滑肠;川芎辛温香窜,行气活血,祛风止痛,当归以养血为主,川芎以行气为要。二药伍用,互制其短而展其长,气血兼顾、养血调经、行气活血、散瘀止痛之力增强。
(川芎为治头痛之要药,用量可偏大)
生地—细辛
细辛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补肾养心。细辛气味香窜,升散之力颇强,有较好的通络止痛之功;生地性味甘寒,善于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二药伍用,以细辛之升散引生地之甘寒,直达上焦,共凑清热止痛之效且无燥烈升散之弊。
党参—黄芪
党参甘温补中、和脾胃、促健运,益气生血;黄芪甘温,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党参补中气,长于止泻,黄芪固卫气,长于敛汗。党参偏于阴而补中,黄芪偏于阳而实表,二药相合,一表一里,一阴一阳,相互为用,益气之力更宏,共凑扶正祛邪之功。
半夏—陈皮
半夏辛燥,除湿化痰、消痞散结、健脾止呕;陈皮理气健脾、和胃化痰。二者均入脾经,二药相合相互促进,故脾可健、湿可去,痰自化。
丹参—葛根
葛根轻扬发散,解肌退热,生津止渴,滋润筋脉,扩张心、脑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丹参活血祛瘀,化瘀生新,镇静安神。二药参合,相互促进,活血化瘀、去瘀生新力量增强。
天麻—钩藤
钩藤甘寒,清热平肝,息风止痉;天麻柔润,平肝息风,通络止痛。二药伍用,相得益彰,清热平肝息风、通络止痛之力增强。
首乌—白蒺藜
首乌不寒不燥,养血柔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须发,为滋补良药;白蒺藜性升散,专走头目而祛风明目、通络止痛。首乌善补以守为主,白蒺藜辛散温通,以走为要。二药相合,一守一走,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益肾平肝、健脑益智、养心安神、散风势、止痛益彰。
(以头昏为主者多取首乌,少取白蒺藜;以头痛为主者多取白蒺藜,少取首乌;两者并重者二药等量。)
荆芥—防风
荆芥芳香而散,气味轻扬,性温而不燥,以辛为用,以散为功,偏于发散上焦风寒,炒黑入药能入于血分,可发散血分之郁热。防风气味俱升,性温而润,善走上焦,以治上焦之风邪,又能走气分,偏于祛周身之风,且能胜湿。二药相合,相辅相成,并走于上,发散风寒,祛风胜湿之力增强。
桑叶—菊花
桑叶质轻气寒,轻清发散,能升能降,为疏散风热、宣肺泻热、润肺止咳之要药;菊花质轻气凉,轻清走上,善疏风清热、清肝明目。桑叶长于散风,菊花长于清热,二药协同为用,疏风清热、解毒退热、清肝明目效力增强。
枣仁—夜交藤
枣仁甘平,补肝宁心,镇静催眠,敛汗生津;夜交藤甘平,养心安神,引阳入阴。二药伍用,补肝宁心、养心安神,阴平阳秘,治失眠之力增强。
远志—石菖蒲
远志芳香,辛温行散,补养心血、利九窍、宁心安神、解郁化痰;石菖蒲辛散温通,通九窍,辟浊化湿,理气化痰,活血止痛。远志通于肾而交于心,石菖蒲开窍启闭宁神。二药伍用,开心窍、通心络、交心肾,益肾健脑、开窍启闭宁神之力增强。
半夏—竹茹
半夏降逆止呕,燥湿化痰,消痞除满;竹茹清热止呕,下气消痰。半夏性温偏热,善化湿痰而止呕;竹茹性偏于凉,长于清利热痰而止呕。二药相合,一热一寒,相反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健脾燥湿、和胃止呕力彰。
旋覆花——代赭石
旋覆花下气、消痰平喘、降气止呕;代赭石重坠降逆,平肝泻热,镇降肺胃逆气。旋覆花为宣为主,代赭石以降为要。二药伍用,一宣一降,宣降合法,共凑镇逆降压、镇静止痛、下气平喘、化痰消痞之功。
全蝎——蜈蚣
全蝎平肝熄风解痉,祛风通络止痛,解毒散结消肿;蜈蚣息肝风、解痉挛、止抽搐、通经络、止疼痛,解毒散结消肿。二者均入肝经,为息风解痉圣品,相须为用,其力相得益彰,息风解痉作用倍增。
对穴方:
太阳头痛:列缺——后溪
列缺为手太阴经腧穴、络穴,别走阳明,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为四总穴之一,有疏风解表,通经活络止痛之功;后溪为手太阳经腧穴,是小肠经脉气之所注,为俞木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与阳跷脉之申脉穴相通,有宣通阳气,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效。二穴伍用,通调任督二脉,宣通太阳经气,活络止痛之力倍增。
操作:列缺:沿经向上斜刺0.2-0.3寸,使针感上下传导为度。
后溪:向合谷透刺1.5寸左右,施捻转泻法,针感传至肘关节以上为佳。
(专治头项强痛、落枕、痉挛性斜颈)
后溪—束骨
束骨为足太阳经腧穴,是膀胱经脉气所注,为俞木穴,有宣通本经阳气,祛风散寒、发法解表、通络止痛之效。二穴伍用,一手一足,一上一下,同经相应,同气相求,相互促进,疏通太阳经气,祛风散邪,通络止痛之功益彰。
操作:束骨直刺0.2-0.3寸,捻转泻法。
(头不可顾取手太阳、不可俯仰取足太阳)
天柱—束骨
天柱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位于首,有宣表散邪,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之功;束骨穴居于下,有疏通经络,解表散邪,引血下行之效。二穴相合,一上一下,上下相应,宣通足太阳经气,调和营卫、解表散邪、清热之功益彰。
操作:天柱:直刺1-1.5寸,泻法,针感上下传导
少阳头痛:
外关—足临泣
外关为手少阳经穴,络穴,别走心包经,通于阳维脉,能祛六淫之表邪,疏三焦之壅热,通经络之气滞,调气血而止疼痛;足临泣为足少阳经穴,为俞木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能平肝息风、清热明目,聪耳,疏泄肝胆,调和气,宣通经络,清化痰热,散瘀定痛。外关以疏风清热,解表散邪为主,足临泣以疏泄肝胆,通调带脉为要。二穴伍用,相互为用,清泄肝胆之力倍增。
操作:外关:直刺0.5—1寸,泻法
足临泣:直刺0.3—0.5寸
风池—后溪
风池为足少阳经穴,为手足少阳、阳维、阳跷之会穴,为风邪侵袭之门户,有祛风解表,疏邪清热,清头明目、开窍益聪,调和气血,通络止痛之功。风池以祛风为主,后溪以清热为要,二穴伍用,一上一下,通经活络、祛风止痛之功益彰。
操作:风池:针尖向对侧眼角直刺1—1.2寸,针感向侧头部放散。
中渚—后溪
中渚为手少阳经穴,五行属木,有疏少阳气机,解三焦邪热,活络止痛之功;与后溪伍用,俞木相合,疏通经脉,调理经气,舒筋活络止痛之力增强。
操作:中渚:直刺0.3—0.5寸,泻法
阳明头痛:
头维—厉兑
头维位于头侧部,额角入发际0.5寸处,舒调局部经气,祛风泻火,清头目而止痛;厉兑为足阳明经穴,位于第二趾外侧,距甲根旁0.1寸处,为井穴,有清泻胃火,活络开窍之效。二穴伍用,一上一下,舒调阳明经气、清热泻火、活络止痛之功益彰。
操作:三棱针点刺放血
厥阴头痛:
百会—涌泉:
加取颈部夹脊穴。
枕大神经痛:多表现为阳明、少阳经痛,也可有厥阴头痛症状,刺C2棘突;头若带帽者取大椎浅刺;外感头痛:耳大神经封闭。
(注:本文转自国医大师临床经验传承和研习班—吕景山专场讲义)
治疗-
周一至周日8:00-12::00-18:00。公众
传递有价值的信息,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医院针灸科寻常型白癜风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