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颈椎病简介
2020-10-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颈部疼痛
颈项痛往往波及同侧肩部、上臂、前臂及手指,出现麻木、无力及血管症状。病因很多,其中临床上具有代表性的、常见的为“颈椎病”。
颈部活动要完成静力学(如维持头颈姿态)和动力学(完成各动作)的双重工作。颈部肌肉丰富,在斜方肌前缘前方的肌肉属于颈部诸肌,在斜方肌前缘后方的各肌属项部诸肌。根据其功能,大致分为以下3种:①稳定性肌群,保持和维持头部的功能活动;②与两上肢及肩胛骨运动有联系的肌肉,如斜方肌、肩胛提肌;③与胸壁及肋骨运动有关系的肌肉,如斜角肌等。
发病特点
颈部肌肉的神经联系也较广泛,如三叉神经、面神经、舌下神经及上部颈脊神经等,都与这些肌肉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尤其位于枕骨、寰枢椎之间的各组肌群,因头部频繁地旋转、低头活动,容易引起疲劳。头颅和颈部的正确体位对控制全身姿势、保持头颈部活动平衡显得十分重要。人们日常很多工作须在头前屈、两上肢前屈外展90°以下的范围内活动(只有少数工种如电工、油漆工,有时须在工作中,采取上肢上举90°以上的仰头工作姿势;电脑操作者,无须长期低头),时间久了,必然影响颈、项、肩部肌肉的动态或静态平衡,上肢负重过大,如提重物抱婴儿等,还会加重对上肢与颈部有联系的肌肉、神经根的牵拉,发生肌痉挛或疼痛。枕骨与寰枢椎间的肌群痉挛时,能刺激和压迫枕下神经、枕大神经及邻近血管,引起头痛、视物模糊和椎动脉供血不全等症状。颈项部与肩胛带、上肢和胸廓间联系的肌肉群痉挛时,可引起颈肩和胸背部,甚至上肢部位的疼痛,如临床上常见的斜角肌群、肩胛提肌、斜方肌、菱形肌等疼痛和压痛。因此,头颈部姿势不良,不仅影响上位颈椎且同时可影响下位颈椎的功能,使颈椎平衡性、稳定性和灵活性均受到影响。颈部需要有健康肌肉和韧带来保护,活动中伸缩有序、相互协调。否则,疼痛可使肌肉痉挛、肌挛缩、血管神经遭受挤压、代谢产物积聚、炎性物质生成及水肿粘连等一系列变化产生。某些颈部软组织长期病变,使骨关节保护受到影响而发生骨关节病,后者又会反过来影响肌肉功能,因此,根据不同病程,颈部软组织病与骨关节病既能在特定的时间内独立存在,两者又可相互影响而相继发生。
临床表现
从起病来说,可分急性和慢性;从发病部位来说,又可分上颈段与下颈段。上颈段以关节的疾病较多,如炎症、滑脱、不稳及颅底椎动脉、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下颈段以脊椎结构退变及骨增生等疾病为多。两者都属颈椎病范畴。
从临床表现方面来说,上颈椎段疼痛主要分布在枕颈部及头皮部,枕颈神经痛包括枕大神经痛、枕小神经痛及耳大神经痛等,除颈椎病可引起此类疼痛外,还可因感染、中毒、肿瘤、先天畸形及损伤等所致枕神经炎而引起疼痛。枕大神经疼痛时往往呈发作性刀刺样疼痛。常因头颈转动而加重,间歇期为钝痛。剧烈时可伴有耳鸣、眩晕、视物模糊及睁眼无力等;下颈椎段主要为颈肩、肩臂或手指痛,多为钝痛,患肢无力,有时有肢体出汗异常、皮肤发热或发凉感。一般来说,颈椎病即指颈椎节段的临床疾病。若以退变为主的颈椎病范畴而言,是指多个颈椎、颈椎间盘、骨关节、骨软骨及其韧带等所发生的退行性病变及其继发改变,致使脊髓、神经根及血管等组织受损害(如压迫、刺激、失稳等)所产生的临床症状。正常脊髓在颈椎椎管及颈神经根在椎间孔的位置都有一定的缓冲空间,但是如果有颈椎退变,过量的骨质增生可以使相应部位的神经组织受到刺激、扭曲或压迫。但往往临床上会发生以下些情况:即影像学的检查诊断与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致,在椎间孔显示骨刺等侵入性压迫时,但并未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反之,椎间孔并未显示骨刺压迫,临床症状却十分严重。这可能是由于神经炎症、水肿、充血、粘连及软骨增生性压迫所致;也可由于椎间盘退变性狭窄而使颈椎下陷,椎间孔下缘直接压迫神经所致;再者,如果骨刺正发生在关节突关节的前方,也可直接向前侵入椎间孔处。
近年来,长期操作电脑及文秘、打字员、电话员、业务员,其颈椎伤害显著,会引起所谓“电脑脖”(僵硬、疼痛)、“屏幕脸”(面部皮肤粗糙、表情僵硬),使颈椎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颈椎病的治疗
大部分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如物理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等来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仅有少数严重压迫神经根或脊髓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
下期精彩科普:颈椎病的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