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外诊简摩形诊生形类续
2018-11-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辨皮色不胜四时之风篇 (出《灵枢》)
春青风,夏阳风,秋凉风,冬寒风。凡此四时之风,其所病各不同形。
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青色薄皮弱肉者,不胜秋之虚风。赤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冬之虚风也。
春季吹的是温风,夏季是热风,秋季是凉风,冬季是寒风。因为在四季分别感受不同风邪,所以发生疾病时就会有不同的证候。
面色黄、皮肤薄、肌肉柔弱的人,脾气不足,经受不住春季风邪的侵袭;面色白、皮肤薄、肌肉柔弱的人,肺气不足,经受不住夏季风邪的侵袭;面色青、皮肤薄,肌肉柔弱的人,肝气不足,经受不住秋季风邪的侵袭;面色赤、皮肤薄、肌肉柔弱的人,心气不足,经受不住冬季风邪的侵袭。
黑色而皮浓肉坚,固不伤于四时之风。其皮薄而肉不坚色不一者,(色不正黑。)长夏至而有虚风即病矣。其皮浓而肌肉坚者,长夏至而有虚风不病也,必重感于寒,外内皆然乃病。
面色黑而皮肤厚、肌肉坚实的人,肾气充盛,当然不会遭受风邪的侵袭。如果皮肤薄、肌肉不坚实、面色又不是始终保持黑色的人,到了长夏而感受风邪就会发生疾病。如果面色黑、皮肤厚、肌肉坚实者,即使在长夏遇到风邪,也不会发生疾病。面色黑、皮肤厚、肌肉坚实的人一定是寒邪已侵入体内,又感受风邪,外邪与内邪相结合才会生病。
故材木之异也,皮之浓薄,汁之多少,而各不同。木之早花先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萎。久阴淫雨,则薄皮多汁者,皮溃而漉。卒风暴起,则刚脆之木枝折杌伤。秋霜疾风,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杌同。)
不同的树木,树皮的厚薄、所含汁液的多少也都不相同。在树木中,开花长叶较早的,遇早春的寒霜和大风,就会花凋叶枯。木质松脆、树皮薄的,遭长久曝晒或大旱,就会枝条汁液减少、树叶枯萎。树皮薄而汁液多的,逢长期阴雨连绵,就会树皮溃烂,水湿漉漉。本质刚脆的,如果遇到狂风骤起就会枝条折断而树干受伤,如果遭受秋霜和疾风就会根摇叶落。这五种情况,便是在五种不同气候条件下树木受到的不同伤害和表现,何况不同的人呢!
辨寿夭肥瘦勇怯忍痛不忍痛胜毒不胜毒形状篇
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浓薄,以立寿夭。故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裹则寿,不相裹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故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
人的外形有缓急,正气有盛衰,骨骼有大小,肌肉有坚脆,皮肤有厚薄,从这些方面可以来确定人的寿夭。所以外形与正气相称的多长寿;不相称的多夭折。皮肤与肌肉相称的多长寿;不相称的多夭折。内在血气经络的强盛超过外形的多长寿;不能超过外形的多夭折。健康人正气胜过外形的就会长寿;病人肌肉已经极度消瘦,虽然正气胜过外形,也终将不免要死亡;如果外形胜过正气,则是很危险的。
何谓形之缓急也?曰:形充而皮肉缓者则寿,形充而皮肉急者则夭,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气衰则危矣。若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夭矣。形充而大肉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有分,谓有纵纹。即所谓皮肉缓。)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也。必明乎此,而后可以临病患,决死生。故墙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满三十而死。其有因而加病者,不及二十而死也。
什么叫做形体的缓急?答日:外形壮实而皮肤舒缓的多长寿;外形虽盛而皮肤紧急的多夭折。外形壮实而脉象坚大有力的为顺;外形虽盛而脉象弱小无力的为气衰,气衰是危险的。假使外形虽盛而颧骨不突起者骨骼小,骨骼小的多夭折。如外形壮实,而大肉突起有分理者是肉坚实,肉坚实的人多长寿;外形虽盛而大肉无分理不坚实者是肉脆,肉脆的人多夭折。以上所说,虽是人的先天禀赋,但是可以根据这些形气的不同情况来衡量体质之强弱,从而推断其长寿或夭折。医工必须明白这些道理,而后临床时根据形气的情况,以决定预后的良与不良。凡是面部肌肉陷下,而四周骨骼显露的,不满三十岁就会死亡。如果再加上疾病的影响,不到二十岁就会有死亡的可能。
这一段讲天赋形气,各有不同,可验其寿夭。形气相任者,犹云相称也。盖阳化气,阴成形,形气相称,则阴阳均平无偏,故寿,偏则必多病而夭矣。皮肉相果者,坚实而不松软也。以肉生于脾土,皮毛生于肺金,土金相生而气足,则皮肉坚实而寿,否则夭矣。形者,躯体也。血气行于经络,血气盛,则经络充,若形瘦小而色泽荣华,可知血气胜形而寿也∶如形丰而色无华泽,则形胜气血而夭矣。形充而皮肤宽缓,其禀气舒和,故寿;皮肤急者,其禀气偏促,则夭矣。乃至脉与骨肉之大小坚脆,而寿夭可定,病之死生可决也。若墙基之或卑或高,而皆不及其地者,谓面部短促,下亭尖削,又加疾病,则更夭矣。如无病平人,气胜形者寿,即上文之血气胜形者也。若病患形肉已脱,而气反胜,是本元败而气外奔也,故死。如形已削,而气犹不及形,危可知也。
。
人之寿百岁而死者,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荣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也。
长寿的人,鼻道深邃而长,面部的颊侧和下颌等部位的骨高肉厚而且端正,营气和卫气的运行调和通畅,颜面上部的额角、中部的鼻和下部的下颌都隆起,骨骼高大、肌肉丰满。有这些征象的人,活到一百岁才会死亡。
故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音孔。)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即实字。)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人生长到十岁的时候,五脏发育到一定的健全程度,血气的运行完全畅通均匀,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源是肾脏的精气,精气从下部而上行,所以喜爱跑动。
二十岁时,血气开始充盛,肌肉也趋于发达,所以行动敏捷,走路很快。
三十岁,五脏已经发育完善,肌肉发达而坚实,血脉充盈旺盛,步履稳健而喜欢从容不迫地行走。
四十岁的时候,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发育都非常健全,到了最旺盛阶段而逐渐衰退,腠理开始粗疏,颜面的色泽逐渐消退,发鬓开始斑白,因为精气已发展到最高阶段而开始衰减的缘故,所以愿意坐着而不想活动。
到五十岁的时候,肝气开始衰减,肝叶开始瘦薄,胆汁开始减少,两眼开始昏花。
到六十岁时,心气开始衰减,主神志的功能失常,以致经常出现忧愁悲伤的情志改变,又因为血气不足而运行缓慢,所以只想躺卧。
到七十岁,脾气虚弱,皮肤干枯而不润泽。
到了八十岁,肺气衰减,不能涵养魄而魄离散,所以言语容易发生错误。
九十岁,肾气枯竭,其余四脏的经脉气血也都空虚了。
到了一百岁,五脏及其经脉都空虚了,所藏的神气消散了,只有形体躯壳存在,也就死亡了。
有的人没活到一百岁就死亡了,这种人的五脏都不坚固而功能失常,鼻道不深,鼻孔向外张开,呼吸急促。另外面部的颊侧和下颌塌陷,脉体薄弱而脉中血少,肌肉不坚实,又屡次被风寒等外邪侵袭,使血气更虚,血脉不通畅。总之,人体正气虚弱,邪气就容易侵人人体而又进一步伤害正气,所以没有活到一百岁就死亡了。
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限的。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在百岁到百二十岁之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养身论》亦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此外,老子、王冰也都认为天年为岁。西德著名学者H.Franke在年提出:"如果一个人既未患过疾病,又未遭到外源性因素的不良作用,则单纯性高龄老衰要到岁才出现生理性死亡"。事实上,岁的天年期限与一般的长寿调查资料相符,自古至今超过这一生理极限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不过,吉尼斯世界纪录,人的寿命多没有超过岁的,今年去世的最长寿者为岁(全球最长寿老人去世享年岁长寿秘诀是吃鸡蛋),这基本上也符合本文的论述,即两个甲子。
关于人的自然寿命,还有很多的观点:
人的自然寿命应为—岁。
根据寿命期为生长期的5—7倍计,人的自然寿命为—岁;
根据寿命期为性成熟期8—10倍算,人的自然寿命应为—岁;
根据细胞分裂指数算,人类细胞约能分裂50次,平均每次分裂周期约为二年半,那么人的自然寿命应为来岁;
根据怀孕期推算,十月怀胎,那么人的自然寿命约—岁;
有的科学家认为人可活到二百、三百、甚至五百岁....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巴风研究认为,一般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相当于它完成生长期的5~7倍。比如,牛的生长期约6年,它的最高寿命约30~42年;人的生长期一般都在20~25年之间完成,按这样推算,人的最高寿命应该在~岁之间。
事实证明,牛、马以及其他动物均可以活到大自然赋予的自然寿命,而人却只能活到自然寿命的一半左右,人类为何活不到自然寿命呢?科学家研究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人的呼吸方式的改变。除了人以外,所有的动物均采用腹式呼吸。腹式呼吸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肺部细胞的功能,增大肺活量。而人类只是在胎儿和婴儿时期以腹式呼吸为主,自从学走路时开始,许多人就改变为胸式呼吸为主了。由于人类改变了呼吸方式,致使大部分肺叶细胞长期闲置不用,使其失去活性而导致肺活量变小,影响长寿。
第二,人的运动姿势的改变。人类用双足直立行走代替四肢爬行,随之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直立姿势缩小了骨骼、关节、肌肉、韧带等全身运动系统的活动幅度,并且使脊柱负荷过大;直立姿势使大脑处于人体最高位置,导致大脑极易缺血缺氧,由于心脏只进行一些极度缩小生理强度的慢性运动,也使心脏的适应能力逐渐减退。这些都容易使大脑、心脏发生疾病。
第三,人的消化功能的改变。人类与动物相比,其消化功能萎缩十分明显,咀嚼能力下降,吞食能力丧失,以及胃肠道细菌构成的改变,使人类极易出现致命的代谢病、文明病等疾患。
第四,人的循环功能的改变。人类生活在日益舒适的环境中,使血管的锻炼越来越少,以致使全身微血管逐渐壅塞硬化,加之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使人类的心脑血管易硬化而缩短寿命。
此外,人类的神经系统高度发达,心理活动变化多端。由于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各种情绪的变化,成为导致疾患的重要因素。因此,人类情绪的变化也是影响寿命的因素。
有鉴于此,尽管现代医学很发达,但因为社会压力加大,以及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多方面的原因,不仅多数人无法活到天年,而且还会有很多人夭折,这多与人的生活方式有关。换言之,即使天生禀赋很好,但如果不会养生,过多的耗费自己的身体,将会提早结束生命。
脉出气口,色见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五官已辨,阙庭必张,乃立明堂。明堂广大,蕃蔽见外,方壁高基,引垂见外,五色乃治,平博广大,寿中百岁,见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血气有余,肌肉坚致,故可苦以针矣。
五官不辨,阙庭不张,小其明堂,蕃蔽不见,又埤其墙,墙下无基,垂角居外,如是者,虽平常殆,况加疾乎。(上寿夭。)(阙庭,人体部位名。即"阙"与"庭"两个部位的合称,即眉之间和额部;蕃蔽,指两颊外侧和耳门部位;埤[pí]:卑鄙、低小的意思)
五脏的变化可以通过脉象的形式表现于寸口,也可以通过五色的形式表现在鼻部。五色交替出现,是与春、夏、长夏、秋、冬五季气候的变化相应,每一时令都有其正常现象即五季分别出现青、赤、黄、白、黑五色是有一定规律的。如果经脉的邪气循经络深入内脏,必然出现五色的异常,则一定要从内在脏腑治疗。正常人的五官能辨别颜色、气味、味道、声音等,眉间、额部开阔饱满,就可以观察鼻部的情况。如果鼻部宽阔高大,颊侧至耳门部肌肉丰满凸起,下颚高厚,耳周肌肉方正,耳垂凸露于外,面部五色表现正常,五官宽阔高起,端正匀称,这样的人就能够活到一百岁。观察到以上的表现,即使发生疾病,施用针刺也一定能够治愈。因为像这样的人,气血充足,肌肉坚实致密,所以可以用针刺疗法治疗。
五官的功能失常不能辨别颜色、气味、味道、声音等,眉间颜额的部位不开朗,鼻子也小,颊部和耳门瘦小而不饱满,面部无丰满的肌肉,下颚平陷,耳垂和耳上角尖窄而向外突出,像这样的人即使平时色和脉都正常,但禀赋薄弱也会发生危重的疾病。
人之黑白肥瘦小长,(五十以上为老,二十以上为壮,十八以下为少,六岁以下为小。)各有数也。
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浓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人有皮肤黑白、形体胖瘦、年龄长幼的不同,在针刺的深浅和次数方面有一定的标准.
身体强壮的壮年人,气血充盛,皮肤坚固,感受外邪时,应采取深刺的方法,而且留针时间要长,这个方法适宜于肥壮的人。肩腋部宽阔,项部肌肉瘦薄,皮肤粗厚而色黑,口唇肥大的人,血液发黑而稠浊,气行滞涩缓慢,性格好胜而勇于进取,慷慨乐施,针刺的方法应是刺得深而留针时间长,并增加针刺的次数。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刺常人者,视其黑白,各为调之,其端正敦浓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
刺壮士真骨者,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重。浓浊也。劲,捷也。)
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上肥瘦常人壮士婴儿。)
瘦人的皮肤薄而颜色浅淡,肌肉消瘦,口唇薄,说话声音小,这种人血液清稀而气行滑利,气容易散失,血容易消耗,针刺的方法应是浅刺而出针快。
针刺一般人要辨别他肤色的黑白,并据此分别进行调治。对于端正敦厚的人,因血气调和,针刺时的方法不要违背一般常规的刺法。
身体强壮的人、骨骼坚硬,肌肉结实,关节舒缓,骨节突出显露。这样的人如果是稳重不好动的,多属气行滞涩而血液稠浊,针刺的方法应当深刺而留针时间长,并增加针刺的次数;如果是轻劲好动的,气行滑利而血液清稀,针刺的方法应当浅刺而迅速出针。
婴儿的肌肉脆薄而血少气弱,针刺的方法,应当选用毫针浅刺而快出,一天可以针刺两次。
夫忍痛不忍痛者,皮肤之浓薄,肌肉坚脆缓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谓也。故勇士之不忍痛者,见难则前,见痛则止。怯士之忍痛者,闻难则恐,遇痛不动。勇士之忍痛者,见难不恐,遇痛不动,怯士之不忍痛者,见难与痛,目转面盼,恐不能言,失气惊战,颜色无定,乍死乍生。
夫勇士者,目深以固,长衡(当是冲字。)直扬,三焦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平声,充溢于外。)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所由然也。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三焦理纵,KT短而小,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肠胃挺,胁下空,虽方大怒,气不能满胸,肝肺虽举,气衰复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也。(上忍痛不忍痛并勇怯。)
能否忍耐疼痛,是根据皮肤的厚与薄,肌肉的坚实与脆弱,以及纵缓与紧密的不同,不是根据性格的勇敢和怯懦来区分。
性格勇敢而不能忍耐疼痛者,遇到危难时可以挺身向前,可是感到疼痛时就会退缩不前;性格怯懦而能忍耐疼痛者,听到危难的事情就惊恐不安,遇到疼痛却能忍受而不动摇。勇敢而又能忍耐疼痛者,遇到危难不恐惧,碰到疼痛也能忍受。怯懦又不能耐受疼痛者,遇到危难和疼痛,就吓得头晕眼花,颜色变更,侧头而不敢正视,话也不敢说等表现出心神散乱,痛得死去活来。
勇敢的人,两目凹陷而目光坚定,眉毛竖起而长直,皮肤肌肉的纹理是横向的,心脏端正而向下垂直,肝脏大而坚实,胆囊充盈而增大。发怒时,怒气充满胸中而胸廓张大,肝气上升而胆气横溢,眼睛瞪得很大,目光逼人,毛发竖起,面色铁青等,这就是勇敢人的表现。怯懦的人,眼睛虽然很大却不凹陷,阴阳气血不协调,皮肤肌肉的纹理是竖向的,胸骨剑突短小,肝系松弛,胆囊不充盈,肠胃挺直,胁下空软,即使发怒时,怒气也不能充满胸中,肝肺虽然因怒气而暂时上举,但是随着怒气的衰减,肝肺又重新下降,所以不能长时间地发怒,这就是怯懦人的表现。
凡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浓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亦然,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矣。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火之痛也。人之病,同时而伤,或易已或难已者,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也。(伤科,气滑血充者易复,气滞血少而湿多者每溃烂缠延。)人之胜毒不胜毒者,胃浓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胜毒者有病,可用大寒大热及诸毒药重剂也。上耐痛不耐痛胜毒不胜毒,并出《灵枢》。)
骨骼强壮、筋脉软弱、肌肉舒缓、皮肤较厚的人,能够忍耐疼痛,无论是对针刺或艾火烧灼的疼痛,其耐受程度都是同样的。骨骼强壮、筋脉软弱、肌肉舒缓、皮肤较厚,还有色黑、骨骼发育完善而匀称,就能够耐受艾火烧灼的疼痛。肌肉坚实、皮肤薄的人,不能耐受针刺的疼痛。
在同一时间内患同样的病变,有的人容易治愈,有的不容易治愈,同时患同样的疾病,如果以热证为主的,就容易治愈,以寒证为主的就难以治愈。胃厚实、色黑、骨骼粗壮、身体肥胖的人,都对药物有较强的耐受力。身体消瘦、胃薄弱者,对药物的耐受力就差。
辨善病风厥消瘅寒热痹积聚善忘善饥不瞑多卧形状篇
(出《灵枢》)
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有病矣。
人体也是因为骨节、皮肤、腠理等部位不够坚固,邪气侵入而停留在这些地方,才会经常发生疾病。
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肉不坚,腠理疏故也。何以候肉之不坚也?曰,肉不坚而无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浑然者。(浑然,谓未甚异于常人也。)
人体易于患汗出不止的风厥病,是因为肌肉不坚实,腠理疏松,就容易患风病。怎样测知肌肉不坚实呢?答日:肌肉结集隆起的部位不坚实,皮肤的纹理不明显。即使皮肤纹理清楚但却很粗糙,皮肤粗糙而不致密,腠理也就疏松,这些说的是观察肌肉是否坚实的大致情况。
人之善病消瘅者,五脏皆柔弱故也。(五脏脆与五脏脉微小者,皆苦消瘅。)何以知五脏之柔弱也?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者多怒,柔者易伤也。(言其性情刚强,五志火盛,脏体柔脆,不胜其灼,故津燥多怒。)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宽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言其人刚暴而肌肉弱者也。
人易于患消渴病,是五脏都很柔弱地原因引起。怎样了解五脏是否柔弱呢?答日:五脏柔弱的人,必定有刚强的性情,性情刚强就容易发怒,柔弱的五脏就容易被情志变化所伤。这类人皮肤薄,两眼直视锐利,眼睛深陷目眶中,两眉长而且竖直。这样的人,性情刚强,就容易发怒,发怒会使气上逆而蓄积在胸中,气血运行失常而留滞,使皮肤、肌肉宽松充胀,血脉运行不畅,郁积而生热,热能伤耗津液而使肌肤消瘦,所以形成消渴病。以上所讲的,就是性情刚暴而肌肉瘦弱一类人的情况。
人之善病寒热者,必其人小骨而弱肉也,何以候骨之大小,肉之坚脆,色之不一也?(上句未及色,盖脱文。一,纯也。)曰:颧骨者骨之本也,颧大则骨大,颧小又骨小,皮肤薄而其肉无,其臂懦懦然,其地色殆然,不与其天同色,污然独异,(天,额角。地,颊车。)此其候也。而又臂薄者,其髓不满。故善病寒热也。
骨骼细小、肌肉瘦弱的人,容易患发冷发热的疾病。怎样诊察骨骼的大小、肌肉的坚实、脆弱,以及气色的不一致呢?答日:颧骨是人体骨骼表现的基本标志,颧骨大的,全身骨骼就大,颧骨小的,全身骨骼就小。皮肤薄而肌肉瘦弱没有隆起肌肉的,两臂软弱无力,地阁部位的色泽黑暗没有光泽,与天庭部位的色泽不一致,地阁的黑暗与其他部位的色泽都不同,这就是肌肉强弱,色泽不一致的外部表现。此外,臂部肌肉消瘦的,阴精不足而骨髓空虚,所以容易患发冷发热的疾病。
人之善病痹者,理粗而肉不坚也。痹之高下有处,各视其部。(部,面之色部也。义详面色篇中。)
皮肤纹理粗糙而肌肉不坚实的人,容易患痹证。痹证发生的上下部位,要看各个部位的情况,虚的地方就容易患痹证。
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也。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肠胃之间,寒温不次。(积聚,有因饮食生冷,胃中血液瘀凝,有因风寒自经络内袭,日久痰血相裹结。)邪气稍(渐也。)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上五条出五变篇。)
易于患肠中积聚病的人,皮肤薄而不润泽,肌肉不坚实却有滑润感,出现这种现象说明肠胃功能差,邪气便留滞在身体之中,形成积聚病。因为饮食冷热失常,邪气逐渐侵袭脾胃,进一步形成蓄积停留,发生严重的积聚病。
人之善忘者,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荣卫久留于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又曰:气并于上,乱而善忘。)
人出现健忘,是由于心肺两脏不足,而使得人体上部气虚,肠胃充实而使得人体下部气盛。心肺气虚就会使得营卫之气不能及时向上宣达敷布,长时问滞留于肠胃之间,导致神气失养,所以发生健忘。
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则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当是实字。)故不嗜食也。
人如果容易饥饿,但又没有食欲,其原因是,饮食入胃后化生的精气,输送于脾。如果邪热之气停留于胃,就会使胃热而消化力增强,所以容易饥饿。热邪使得胃气上逆,导致胃脘滞塞,难以受纳,所以出现不欲饮食的症状。
人之病而不得卧者,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因病而不能入睡的原因,卫气在白天行于阳分,人处于清醒状态,夜间卫气入于阴分,人就能入睡。如果卫气不能入于阴分,经常停留在阳分,就会使卫气在人体的阳分处于盛满状态,相应的阳跷脉就偏盛,卫气不能人于阴分,就形成阴气虚,阴虚不能敛阳,所以就不能安睡。
人之病而目不得视者,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则目常闭也。
因病而两目闭合不能视物,是因为卫气滞留于阴分,不能外行于阳分。留滞在阴分使阴气偏盛,阴跷脉随之而盛满,卫气既然不得行于阳分,便形成阳虚,所以愿意闭目而不欲视物。
人之多卧者,其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也。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湿,痰水也。解,利也。凡人身伤于湿与多痰者,其性皆好卧。)夫卫气者,昼行于阳,(经也。)夜行于阴,(脏也。)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卫气留久而行迟者,其气不清,目常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则卫气留于阳者久,故少瞑也。(此皆素性然也。)
有的人总是嗜睡,这一类人的特点是肠胃较大而皮肤滞涩,肌肉之间又不滑利。由于肠胃较大,卫气在人体内部滞留的时间就比较长;皮肤滞涩,分肉之间不滑利,卫气在体表的运行因受到阻止而迟缓。卫气在人体循行的常规是白天行在阳分,夜间行于阴分。当卫气随昼夜交替在人体阳分运行已尽,由阳入阴时,人就入睡了;卫气在人体阴分运行已尽,由阴出阳,人便觉醒。既然这类人的肠胃较大,卫气在内滞留的时间比较长,再兼皮肤滞涩,分肉组织不滑利,因此卫气运行于体表就较迟缓,使得精神不能振作,所以困倦而嗜睡。那些肠胃较小、皮肤滑润弛缓,分肉组织之间又通畅滑利的人,卫气行于阳分的时间比较长,所以睡眠较少。
其卒然多卧者,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亦有因胃实不寐者,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也。或食填太阴,或痰饮格于中焦。故凡痰据于阳,令人多卧;痰据于阴,令人不寐。)故卒然多卧矣。(上五条出大惑论。按:《灵枢》口问篇所论十二邪,亦人之常病也,但言荣卫气血,不及外诊之形,故不具录。)
有的人不是经常嗜睡,而是突然间出现多卧嗜睡现象,这是因为邪气滞留于上焦,使得上焦气机闭阻不通,又因饱食之后,暴饮热汤,卫气滞留在胃肠中,致使卫气久留于阴分,而不能外行于阳分,所以出现突然多卧嗜睡的症状。
辨善病风厥消瘅寒热痹积聚善忘善饥不瞑多卧形状篇
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荣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也。(出营卫生会篇。)
年轻力壮的人气血盛满,肌肉滑利,气道就通畅,营气和卫气就能很正常的运行,因此白天能精力充沛,夜里睡眠也安稳。而老年人气血衰弱,肌肉枯槁,其气道就艰涩不通,五脏之气不能相互沟通和协调,营气衰少,卫气内扰,营卫失调,不能以正常规律运行,因此表现为白天精力不充沛,而夜里难以入睡。
辨人身气血盛衰时日篇
人与天地相应,日月相参,故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故常有时也。月满,则海水西盛,人气血精,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郗,烟垢着。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同焦。)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卒暴。故得三虚者,其死暴疾,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乘年之衰,(本命受流年克制。)逢月之空,(月魄。)失时之和,(寒温非时。)是为三虚;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是为三实。(上《灵枢》。)
虽然是平常的居处,它的腠理开闭缓急,是经常有的变化。月满之时海水西盛,人的血气就积蓄,肌肉充盈,皮肤致密,毛发竖立,腠理闭合,肤厚色深,这个时候,虽然遇到贼风,它的侵入也不深。到月亏之时,海水东盛,人的气血虚,卫气散而形体独居,肌肉清减,皮肤纵缓,腠理开,毛发残败,肤薄色淡,这个时候,遇到贼风就深入,患者也就突然而病。三虚,就为暴死。三实,邪就不能伤人。年岁为虚所乘(六气司天在泉之不及也。),月亏之日,四时失和,就易为贼风所伤害,就是三虚。逢遇岁年的盛旺,月满之日,四时调和,虽然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危及人身,就是三实。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行之无忌。)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气候温和,日色晴朗时,则人的血液流行滑润,而卫气浮于表,血容易泻,气容易行;气候寒冷,天气阴霾,则人的血行也滞涩不畅,而卫气沉于里。月亮初生的时候,血气开始流利,卫气开始畅行;月正圆的时候,则人体血气充实,肌肉坚实;月黑无光的时候,肌肉减弱,经络空虚,卫气衰减,形体独居。所以要顺着天时而调血气。因此天气寒冷,不要针刺;天气温和,不要迟缓;月亮初生的时候,不可用泻法;月亮正圆的时候,不可用补法;月黑无光的时候,不要针刺。这就是所谓顺着天时而调治气血的法则。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日,言昼也。)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上《素问》。薄,迫也,削也。)
人体的阳气,在一天之中,是主导人体外在活动的。早上人体的阳气开始生发,到了中午达到高峰,而到了晚上,阳气就会变得很弱,阳气之门开始关闭。所以,到了晚上,阳气就要收敛以的抗拒外邪侵扰,不要将身体暴露于雾露之中。如果违反了这早中晚了阳气运行之规律,就会导致人体的免疫机能下降,出现困薄之症。
气阳而应日,血阴而应月。故暑则气泻,寒则气敛,日中则气壮,日下则气衰。所谓日中得病夜半愈,夜半得病日中愈者,阴阳乘除故也。月生人血渐盛,月死人血渐减。凡病在血分及失血诸证,有血盛邪无所容而病退者,有血减邪失所附而病亦退者。若夫精神之复,必在生明之候矣。故仲景于疟疾曰:以月一日发,当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解。疟为卫邪入荣之病,故以晦朔决瘥剧之期也。昔尝患暑下血,以月满得病,血止后,神明不复,至次月朔日,顿见爽朗矣。世俗谓久病以朔望病势增损定吉凶,岂诬也哉。
经脉血气,似于形诊无关。《灵枢》曰:营气之病也,血上下行。东垣谓:血上下行者,面部乍肥乍瘦也。血随气升,即面而似肥。血随气降,即面消而似瘦。元气不足之人,常有此象。又曰:营气霈然者,病在血脉。是邪气激其血脉,光泽浮越于面部也。观此,岂真无关形诊耶。
五脏病证总例篇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五行之胜,即六气之胜复也。)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刘力红:浅谈病机十九条的应用
《内经》中黄帝问岐伯:“愿闻病机如何?”岐伯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像这样的病机,岐伯一共回答了十九条,这就是著名的十九病机。
......凡是“风”,凡是“掉眩”,必定与肝有关系,你就从这个肝去找,一定能找到病机,一定能够找到导致这个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岐伯已经给你打了包票。以此类推,“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凡是疼痛、痒、疮的一类证候,必定与心有关,你可以从心去寻找问题,至于怎么寻找,我们下面还要谈到。在岐伯陈述完这个十九病机后,他也考虑到了黄帝可能也会有类似我们一样的疑问。为了进一步地消除这些疑惑,岐伯接着引述了《大要》的一段话:“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病机要谨守,不要怀疑,这一点很肯定,不容含糊。要各司其属,各就各位。风掉眩,不管你是什么风掉眩,都一定要找肝。怎么找呢?这就要落实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这个原则上来。比如刚刚说的“诸风掉眩”,我们看到一个掉眩病,一个眩晕病,它肯定属于肝,这个没问题。病人一来,我们看到他一副肝病的模样,脸色青青,脉又弦,肝的色脉非常明显,这个就叫“有”。有者求之,这一点比较容易做到,因为它很直接。但是,如果没有呢?我们看到这个眩晕的病人,脸色也不青,脉也不弦,一点肝家的色脉都没有,这怎么办呢?这种情况就叫“无”,无者也要求之,反正它与肝有关系,这是病机规定的前提。那怎么求呢?这就要根据“必先五胜”的原则。五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根据五行之间的关系去求它。明明是眩,肯定属肝,为什么见不到肝的色脉?这个问题你要考虑,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无”?上面这个原则就是告诉我们用一个很方便的方法来找出这个原因,这个方法就是以肝为中心,利用五行生克的原则去考察。
比如上面这个例子,你没有看到肝的色脉,你看到的是肾很虚的表现,那么,你应该知道这是因为肾水很虚,母不生子而导致了这个“没有”。所以,治疗就应该补母生子,用补肾的方法,这个眩晕就会好。如果肾的情况也没有,那就继续看,看看有没有肺的情况?如果有,那还要看一看盛虚。如果是肺家盛,金太过,那肝木就必遭克损,这个时候泄其太过,使木不遭克损,那疾病就自然会痊愈。如果是肺虚金不及呢?那就要用佐金平木的方法。如果还不行,再看看心怎么样?脾怎么样?心虚则子盗母气,心实则火旺克金,金不制木,这时把心火一泄,病就没了。有时又可能是土的毛病造成的,土虚亦不能育木。从上述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病机的方便在于它把这个中心坐标确定了,你根据这个中心点去搜寻,根据五胜的原则,生克的原则去找,这就有了目标。这就比你漫无边际地去寻找要好得多,大家看是不是这样?所以,这样的一些原则很了不起,它把一切疾病最关键的东西告诉我们了,这就是病机!导致风、导致掉、导致眩的最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肝,它告诉你了。大家想一想,这在过去是什么?是秘诀,是窍门,是宝贝啊!可是我们拿着这样的宝贝却不当一回事,难怪古人说:传非其人,漫泄天宝。对于上面这样一种病机辨证方法现在很少有人去研究,去关心,我打算在这方面做深入地研究,也希望大家多研究。古时候不是有治肝三十法吗,清代名医王旭高就专门有一个“治肝三十六法”,这“三十六法”怎么来?就从这儿来。还有所谓隔一、隔二、隔三、隔四的治法,明明是这一脏的病,他不治这一脏,而治另一脏。用药平平淡淡,根本看不出有一味治肝的药,却把肝病治好了。你拼命去平肝熄风,用羚羊钩藤汤、龙胆泻肝汤,治来治去没有作用。为什么呢?你没有真正搞清楚,你只知道“对病欲愈,执方欲加”,你只知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却不知道还有一个“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却不知道还有一个“必先五胜”的原则,却不知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那你当然只有“守株待兔”当下工了。所以,病机里面变化的花样很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利用《大要》给出的这些原则,围绕这个“宗”去寻找,就一定能够找出疾病的症结。这里我只将大体的思路提供出来,希望大家沿着这个思路去研究,并且在临床上加以应用。上面举例谈了十九病机,我想这个感受应该比较深。现在过了小雪,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气宜呢?很潮湿,人昏昏沉沉的,感冒的人特别多。这个感冒与以往的感冒不同,如果不知年之所加,不明运气,治疗这样的感冒多少会碰壁。现在是寒湿当令,而且湿特别重,有点像春天,只有春天才这样潮湿。前几天看过三个病人,一个是上腭的恶性肿瘤,一个是坐骨神经痛,一个是胃痛,三个病人我都用的同一张方,就是《和剂局方》的五积散,结果除恶性肿瘤的这一例因特殊的原因没能服药以外,其余两例都有不错的效果。三病不同而治同,这叫作“异病同治”。其实,既然治同,那肯定有相同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气宜。因此,气宜把握好了,病机就容易审察清楚,病机清楚了,治疗的方案就很容易制定出来。这实在是临床上一个很方便的法门。上述这例恶性肿瘤的病人年纪只有26岁,看上去气色很差,自觉症状不多,只有头胀,微咳(已肺部转移)。切脉右弦滑,尺涩,左脉沉细,不耐按。舌淡暗,苔白水滑。像这样一个病人我们怎么去思考呢?再一看他前面服用的药,都是大量的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所以,我首先给他一个建议,就是马上停用这些药物。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这些都是清热的药,如果真是热毒结聚的肿瘤,那当然用之无疑,用后确实会产生抗癌作用。但,如果是寒湿凝结的肿瘤,像上述这例病人,那再用清热的药就等于助纣为虐了。碰到癌症病人你就想到要用半枝莲,你就想到要抗癌,那你在走“对病欲愈”这条路,你是西医,不是中医。中医就要讲辨证,有是证才用是方。《内经》讲: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如果是寒性的病,就应该用温热药,不管你是肿瘤还是什么。上述这个病人初次发作是在年,年是甲戌年,甲为土运太过,戌为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这样一个肿瘤病人,你很难说清他是那一天发病,他的发病界限你很难像感冒那样用天来界定。所以,这个年的框架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年的“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主要是寒湿为盛,尤其是湿为盛,他这个病为什么不在年发作?也许年这个癌肿已经在孕养。它为什么一定要在年爆发出来?可以肯定,年这样一个年运,它的六气变化对这个肿瘤的发作很有帮助,是这例肿瘤爆发的助缘,所以,它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运里引发出来。我们再看今年,今年是庚辰年,司天在泉同样是寒水湿土,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提示,这个病跟寒湿有关。说明寒湿这样一个气肯定对他的内环境不利,对他的免疫系统不利,相反的,对这个肿瘤很有帮助。大家想一想,这个“年之所加”重不重要呢?确实很重要。如果再参照舌脉,舌脉也跟这个相应,那病机就肯定了。所以,这个病你别管它是什么,你就从寒从湿去治疗,去掉这样一些对肿瘤有利的因素,去掉这样一些对机体不利的因素,即便它不好,至少也不会助纣为虐。如何看待中医的可重复性和不可重复性。在讨论病机的开始,黄帝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这里提的是百病,就是众多的疾病都受这个因素影响,没有说肿瘤例外。肿瘤也好,其他疾病也好,都受这个大环境的影响,都受这个六气综合因素的影响。你只要弄清楚这个因素,然后设法阻断它,改变它,那显然会对这个病的转归产生有利的影响。从这个角度去看,为什么五积散不能抗癌呢?五积散一样能抗癌!但是,大家就不要用它去做课题、搞实验,作出来也许没有结果。这样很多人又会对中医失望,说中医不科学,不能普适,不能重复。其实,不是中医不能普适,不能重复,而是你的这个做法根本不可能重复。五积散针对的是寒湿这样一个因素,对于寒湿,五积散是普适的,是可以重复的,如果你用它对付其他的因素,这个怎么能普适?怎么能重复?就像抗菌素它只能对细菌普适,现在你要它对病毒也普适,这个可能吗?可是现在中医的科研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拿着抗菌素去治病毒,治不好,反而怪抗菌素不好。自己错了,反而怪别人,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现在大家看杂志,看到最多的一类文章就是用某某方或某某法治疗某某病多少例。这个例数不能少,少了做不了统计处理,而说实在话,临床哪有这么多同类因素引起的同一种病呢?没有怎么办?那只有让风马牛也相及。这样的做法,这样的研究态度,着实令人堪忧。而我们的科研部门,我们的杂志所制定的这些政策,却对上述的歪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病机这门学问是中医的大学问,前面我们只略说了“诸风掉眩”这一条,那么,还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呢?这些也是一样,大家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逐条地剖析。反正这个前提它给你定死了,把这个前提作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按照上述这些原则去搜寻,就一定能够查出实据。等到你将十九病机烂熟于胸,将搜求的方法烂熟于胸,你去治病就会左右逢源。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阴阳应象有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
东方应春,阳生而日暖风和,草木生发,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滋养肝气,肝气又能滋养于筋,筋膜柔和则又能生养于心,肝气与眼目相关联。它在自然界是深远微妙而无穷的,在人能够知道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在地可生化万物。大地有生化,所以能产生一切生物;人能知道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就能产生一切智慧;宇宙间的深远微妙,是变化莫测的。这种变化在天空中为风气,在地面上为木气,在人体为筋,在五脏为肝,在五色为苍,在五音为角,在五声为呼,在病变的表现为握,在七窍为目,在五味为酸,在情志的变动为怒。怒气能伤肝,悲能够抑制怒;风气能伤筋,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伤筋,辛味能抑制酸味。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脏为心。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躁,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阴阳应象有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
南方应夏,阳气盛而生热,热极则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滋长心气,心气能化生血气,血气充足,则又能生脾,心气与人体的舌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热气,在地为火气,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徽,在五声为笑,在病变的表现为忧,在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为喜。喜能伤心,以恐惧抑制喜;热能伤气,以寒气抑制热;苦能伤气,咸味能抑制苦味。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阴阳应象有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
中央应长夏,长夏生湿,湿与土气相应,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气,脾气能滋养肌肉,肌肉丰满,则又能养肺,脾气与口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湿气,在地为土气,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病变的表现为哕(,打嗝之意),在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的变动为思。思伤脾,以怒气抑制思虑;湿气能伤肌肉,以风气抑制湿气,甘味能伤肌肉,酸味能抑制甘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阴阳应象有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
西方应秋,秋天天气急而生燥,燥与金气相应,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滋养肺气,肺气能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则又能养肾,肺气与鼻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燥气,在地为金气,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病变的表现为咳,在窍为鼻,在五味为辛,在情致的变动为忧。忧能伤肺,以喜抑制忧;热能伤皮毛,寒能抑制热;辛味能伤皮毛,苦味能抑制辛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阙),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本阙),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阴阳应象有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又按:以例推之,中央热伤皮毛,寒胜热,当作燥伤皮毛,热胜燥。北方寒伤血,燥胜寒,当作寒伤骨,湿胜寒。盖湿热二气相合,热胜燥,是热而湿也。湿胜寒,是湿而热也。此五节字字精切,果能参透,万病机括,无不贯澈。上《素问》。)
北方应冬,冬天生寒,寒气与水气相应,水气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肾气能滋长骨髓,骨髓充实,则又能养肝,肾气与耳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寒气,在地为水气,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在病变的表现为战栗,在窍为耳,在五味为咸,在情致的变动为恐。恐能伤肾,思能够抑制恐;寒能伤血,燥(湿)能够抑制寒;咸能伤血,甘味能抑制咸味。
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满闭,即满痹也。旧以闭淋二字句,误。)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而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上《难经》。)
上形诊生形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