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灸39穴一

2021-11-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肩痛穴

定位

位于腓骨小头至外踝高点连线的上三分之一处。酸麻胀痛感

局部解剖

长肌与趾总伸肌之间,分布在胫前动脉肌支之间分布有腓前神经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腓前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直刺进针1.5~2寸(最多提插3~4下)

针感

呈触电式的针感向足面足趾踝关节传导

功能

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冠状血管,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胃肠,调节内分泌

主治

肩关节软组织损失,颈椎病,颈肩肌筋膜炎、落枕,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晕厥、中暑休克、癫痫、精神分裂症、对冠心病心绞痛也有疗效

备注

在横断面提插

腰痛穴

定位

前额正中,人为的画一个十字,十字的焦点即为此穴

(眉头最高处,发线,眉心)

局部解剖

两侧有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

区域性取穴或左右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

以针刺滑车上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

功能

活血化瘀、调节神经、消炎止痛为主

主治

腰部软组织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颈肩腰腿痛、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机及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备注

感觉是针带这手往前走不是很难扎

颈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手背部,半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结合之前的凹陷处

体位

必须把患者的手放在医生的手上

局部解剖

分布于第四掌背动脉皮下有手背静脉网和尺神经的手背支

取穴原则

双侧同时取穴,或者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尺神经的手背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平刺,进针1.5~2寸。刺到推不动为止,刺到骨头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或者是向上放射。(不要强调)

功能

舒筋活血、消炎止痛、清咽利喉、退热、调节神经

主治

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配合推拿和火罐)、颈肩肌筋膜炎、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

备注

非常容易出血,尽量避开血管到推不动为止

臀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肩峰至腋后皱襞连线的二分之一处

局部解剖

分布有旋肩胛静脉,上臂外侧皮神经和第一二肋间神经,深层为桡神经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桡神经或者上臂外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斜刺,进针2~3寸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或向肘关节腕关节放射

功能

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理气散结、调节神经

主治

臀部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

备注

宁靠外不靠内

膝痛穴

定位

手心向下上臂伸直肩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二分之一处。在临床中取肘横纹终点外一寸(曲池穴内一寸)

局部解剖

分布在桡反动脉分支和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桡神经干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

针刺前臂背侧皮神经或桡神经干侧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直刺进针1.5~2寸

针感

以局部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或向腕关节散射

功能

退热抗过敏、消炎止痛、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

膝关节软组织损伤、骨性膝关节炎、髌骨软化症、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牛皮癣、腓肠肌痉挛、网球肘

备注

往内走,不然碰到骨头

头痛穴

定位

位于足背第一二趾骨结合之前的凹陷处

局部解剖

在足母长深肌腱外缘,分布有足背静脉网和跖背神经

取穴原则

偏头痛,交叉取穴。对于发病时间长、症状重的采用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跖背神经后产生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向上斜刺进针1.5~2寸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

功能

消炎止痛、解除痉挛、降血压、缓解胆道口括约肌痉挛、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醒脑开窍

主治

头痛。临床可用于近视弱视(18岁以下假性,年纪越小越好)、手指震颤、血小板减少症、急性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

备注

提免穴(升提穴)

定位

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10cm后发际正中直上16cm处

临床上取双耳耳廓最高点连线正中前一寸。

局部解剖

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枕大神经分支,与额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

区域性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与额神经分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针尖眼皮下鼓膜外向前平刺两寸左右,留针2~4小时

只有一寸容易掉针易出血压针眼!

针感

以局部强化行针感出现的胀痛紧沉

功能

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

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阳痿、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等。

备注

唯一一个补穴,用于所有虚症。

又称壮阳穴、补气穴,相当于两只老母鸡!

高血压的病人一律不准!容易出血

全身止痛最好的一个穴位延长强痛剂的使用时间

踝痛穴

定位

前臂掌侧,腕横纹的正中央桡侧旁开一寸处

局部解剖

桡侧为腕屈肌腱,分布又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即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双重分布,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踝痛),双侧同时取穴(失眠)

针刺特点

以针刺正中神经产生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一步到位针刺手法、平刺进针1~1.5寸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或呈触电式的针感向中指食指放射

功能

消炎止痛、镇静安神、调节内脏、调节心律、

主治

踝关节软组织损伤、踝关节扭伤、根骨骨刺、足跟痛、足底痛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心律不齐,心动过速、顽固性失眠、腕管综合症

备注

又称失眠穴,用于治疗失眠80%出血几率所有脚下的疼痛

胸痛穴

定位

前臂背侧,尺桡骨之间,腕关节之肘关节连线的下三分之一处(上三分之一为痔疮穴)

局部解剖

桡侧为指伸肌,尺侧为小指伸肌,分布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静脉及前臂背侧皮神经,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左侧胸痛穴又称肝病穴、右侧胸痛穴又称心痛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前臂背侧皮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向上斜刺进针1.5~2寸要避开骨头出血几率20%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

功能

扩张冠状动脉、消炎止痛、调节神经、调节内脏、调节血糖血压血脂、调节内分泌

主治

胸部软组织损伤、肋间神经痛(配合腰痛穴向上走针)、心绞痛、心律不齐、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肾病综合症、月经前期紧张综合症、带状疱疹、膈肌痉挛

备注

降糖穴

定位

前臂掌侧,腕关节之肘关节连线的下三分之一处

局部解剖

分布有指浅屈肌,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取穴原则

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后产生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向上斜刺,进针1.5~2寸

针感

以局限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宜(不强调)向中指、食指尖放射

功能

益气安神、健脾和胃、降糖降压降脂降酶(降谷草转氨酶比较明显)、消炎镇痛、镇静安神、扩张冠状动脉、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

糖尿病(2型,1型不接!)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胃炎、胃溃疡、胃癌、膈肌痉挛、神经衰弱

备注

每天一次低血糖不能扎

降压穴

定位

位于内踝高点直下两寸处

局部解剖

趾长屈肌腱足底内侧动静脉足底内侧神经

取穴原则

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足底内侧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直刺进针1~1.5寸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最好!向指尖放射(触电式针感有针感就不用提插了)脚心会出汗手下还有落空感

功能

降压止痛、调节神经、镇静

主治

高血压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休克、高热(但一般高热不用这个穴)、精神分裂症(狂躁注意手法要快,否则易断针抑郁的不如狂躁的明显)、癫痫、痛风(单纯用针灸效果不是很好蜂针治疗效果好)、头痛、偏瘫、

备注

先测血压,扎完休息5分钟再测一下一般下降10mm汞柱30%出血低血压也可以进针一定要快(脚上皮比较厚)!

降脂穴(腹痛穴)

定位

位于腓骨小头后下方的凹陷处,

局部解剖

分布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和腓总神经

取穴原则

病变定位时采取交叉取穴,病变非定位病情严重时采取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腓总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直刺进针1.5~2寸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或呈触电式的针感向足面足趾踝关节传到(最好)

功能

消炎止痛、调节内脏、疏肝利胆、调节血糖血压血脂、健脾和胃、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理气降逆、舒经活络

主治

急性胃炎胃痉挛、肠炎、阑尾炎、胰腺炎、胆囊炎、(急性肠梗阻)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高血压(小苏打泡水泡脚/玉米须/猪膀胱新鲜+当年的绿豆阴干研磨泡水喝)、过敏性哮喘、荨麻疹、牛皮癣、及健康人群的保健、

备注

明目穴

定位

耳垂后,耳根部

局部解剖

皮下有腮腺,颞下窝翼静脉丛,而耳后动静脉,及颈外浅静脉,分布有耳大神经,深部有面神经干于颅骨穿出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

针刺耳大神经或面神经干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一寸的毫针向对侧的内眼角方向斜刺,进针0.5~1寸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痛为主(或向面部放射)

功能

通窍明目、消炎止痛、调节视神经

主治

近视(18岁以下假性)白内障(早期浑浊性白内障稳定或延缓晶体混浊)、青光眼、老花眼、沙眼、急性结膜炎角膜炎,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特色夏天20岁中风)、下颌关节炎

备注

鼻炎穴

定位

颧骨下缘中点处

局部解剖

分布有上颌动静脉和面神经颧支、下颌神经耳颞支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临床上是同侧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面神经的颧支或下颌神经的耳颞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一步到位针刺手法平刺进针1.5~2寸透刺传统针灸的迎香穴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

功能

退热止痛、消炎、调节神经、抗过敏

主治

鼻炎,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面瘫后遗症

备注

牙痛穴

定位

耳垂前正中处(上火)及时效应

局部解剖

分布有面神经的下颌支,颧支,上前方有腮腺管(不能往斜走)、深部咬肌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临床上双侧都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面神经的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一步到位针刺手法,采用一寸的毫针直刺进针0.5~1寸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面部穴位除明目穴外都不放射

功能

通牙关、开窍祛风、止痛、抑菌消炎

主治

由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慢性牙髓炎等引起的各种牙痛,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中风性失语、下颌关节炎

备注

又称失语穴(用于中枢性的失语例如中风偏瘫的病人)不易出血

面瘫穴

定位

锁骨外三分之一处斜上2寸处

局部解剖

分布有斜方肌、颈浅动静脉及锁骨上神经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锁骨上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一步到位针刺手法采用一寸的毫针向颈部方向平刺进针0.5~1寸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或向颈部放射(很少出现不必强求)

功能

祛风通络、活血化瘀调节神经,促进面神经的修复、消炎止痛、

主治

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乳突炎、流行性腮腺炎

备注

发病不超过2小时一阵治愈温水洗脸忌海鲜、辛辣

乳腺穴

定位

位于肩胛内上角与肩胛下缘连线的上三分之一处

局部解剖

分布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及肩胛上神经

取穴原则

对应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肩胛上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向下平刺进针1.5~2寸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胀痛为主

功能

舒筋通络、活血化瘀、通乳、消炎退热、调节神经、调节内分泌

主治

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产后缺乳、乳房胀痛(陪胸痛穴)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胸部软组织损伤、肋间神经痛(一般不用)

备注

5%出血肩周炎患者肩胛骨酸胀痛扎患侧此穴手向后背进针两寸后还有能进真的感觉就对了

版权声明

本文选网络,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便请联系我们,便于及时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bpc.com/cjzz/94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