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第3天耳穴诊疗机理

2021-12-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实践证明,通过耳穴可以诊断和治疗多种病症。在取得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人们对耳穴诊断治疗的机理也作了大量研穷工作。日前,有三种学说被普遍接受。

一、全息反射说

全息反射的概念几年前才出现,为了理解其含义,首先介绍下在五十年代由现代耳穴疗法的创始人、法国学者诺吉尔提出的耳穴呈倒置胎儿形分布的理论。诺氏在《耳穴疗法论文》中叙述了他的发现经过。他早年学习过中国的针刺技术,在观察到一位民间医生用烧灼对耳轮下脚——-被称为坐骨神经痛特效点的部位而治愈了几例坐骨神经痛者之后,即亲自实践,并取得了同样的疗效。诺氏认真分析了上述结果,设想如果耳廓上对耳轮下脚与坐骨神经痛相联系的部位同时也代表坐骨神经,则对耳轮的其它部分代表脊柱,但呈倒立位置。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设,他因此又推论出耳廓的其它部分对应机体的其它部位,并呈倒置形态,即耳廓为人体的缩影,犹如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头朝耳垂,脚朝耳轮上缘,躯体位于其中。诺氏的发现一发表即引起医学界的震动。人们通过下列观察予以验证。即当机体某部发生病变、不适时,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就会出现压痛增加、皮肤电阻降低,甚至可见局部结构改变,如红色亮点、白色片状脱屑、隆起等。当采用针刺、贴压、按摩或电刺激这些部位时,则相应机体部位之不适常能立刻缓解、消失,或出现某种躯体感觉。全息反射能够很好解释上述耳——体关系。在全息反射系统中,脑内全息联系的神经元为反射环路的中枢,其基本部分在脑干,耳穴区与全息联系的神经元及机体对应部位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为双向全息的。

耳——体全息反射通路示意图

二、德尔他反射说

德尔他反射是由美籍韩国人赵敏行于七十年代提出的。赵氏为内科医生,曾在日本、法国学习过耳针疗法,临床擅长耳针和体针结合应用,名为耳体电针疗法。他还通过下列实验研究耳廓与躯体间的关系。用胶布将电子测温仪的探头固定在耳廓穴位上,如指区、足区、膝区,每次固定一个穴位,待仪器指针稳定后,用冷、热或针刺激与被测耳穴区相应的躯体部位,10—15秒钟后,被测耳穴区处的温度可升高1—5.5℃;当刺激耳穴时,相应躯体部位的温度亦升高。因此反射的径路呈三角形,似尼罗河下游的三角洲(三角洲的英文"delta"音译为德尔他),故称之为德尔他反射。

德尔他反射通路示意图

进一步研究后,赵氏还提出耳穴与躯体相应部位间的关系犹如钥匙和锁孔的关系。三、经络学说人们在理论上对耳体相关的认识比实际应用耳穴诊治疾病的历史还早。古代医生们通过观察经络现象,认识到耳与整体的密切联系,将此种联系的结构基础归之于经络。在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帛书·经脉》中,一条经脉名为"耳脉",其循行路线为从手背上行入耳中。继《帛书》之后,《内经》总结概括为"耳为宗脉之所聚"。现代临床研究为耳与整体间的经络联系提供了新的论据。一方面,人们发现刺激经络敏感人的耳穴可激发出类似于体针的经络感传现象。如刺激耳穴膀胱区可出现沿太阳膀胱经的经络感传现象,似水流、电击或蚁行感;刺激耳穴胃区可激发沿足阳明胃经的经络感传。与体针针感一样,凡刺激耳穴而获得热、胀、痛、放射等针感的,治疗效果亦佳。诺氏曾解释耳穴诊疗的机理为耳廓上存在一种既非血管,也非神经的特殊能量管道系统,他的认识与中国的经络理论相一致。另一方面,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耳部五脏六腑的穴位不但可用于诊治其对应脏腑的病症,而且可用于诊治与其对应脏腑相关的脏器组织的病症。例如,肺与大肠相表里,耳穴肺区可用于诊疗大肠病,如便秘、腹泻,大肠区亦可用于诊治肺病,如哮喘、支气管炎;胃经分布于牙齿、面颊及前额部,故耳穴胃区可用于诊治牙痛、面肌痉挛、前头痛;肝经抵少腹、循胁、系目、达巅顶,故耳穴肝区可用于诊治下腹痛、胁痛、胸闷、目疾、戴顶痛;膀胱经行腰骶部及下肢后侧,故耳穴膀胱区可用于诊治腰疼、坐骨神经痛。应当强调指出,中医脏腑经络学说在耳穴诊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脏腑经络理论诊治病症为中国耳穴疗法的最大特色,以此理论为指导的临床实践必将为揭示人体奥秘提供新线索。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bpc.com/cjzz/96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