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三针治疗牙疼针灸经验
2016-11-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牙痛是由牙龈炎、牙周炎、蛀牙、龋齿、牙髓炎、根尖周围炎和牙本质过敏或折裂牙而导致牙髓(牙神经)感染所引起,以牙龈红肿、遇冷热刺激痛、面颊部肿胀等为主要表现的口腔疾患中常见的症状之一。
牙齿是痛觉十分集中的部位,与外界的直接接触也甚频繁,一旦牙齿病损后基本是以痛为主征。三叉神经痛、颌骨肿瘤也可引起同侧牙齿相应区域的疼痛;鼻窦炎、心血管、血液、精神等全身性疾病也可引发牙痛。
中医学认为牙痛多因平素口腔不洁或过食膏粱厚味、胃腑积热、胃火上冲;或风火邪毒侵犯、伤及牙齿、或肾阴亏损、虚火上炎、灼烁牙龈等引起。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云:“牙齿皆是骨之所终,髓气所养,而手阳明支脉入于齿脉湿髓气不足,风冷伤之,故疼痛也。”“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足阳明胃之经脉络于龈中。
从经脉循行来看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所以一般而言齿与肾、龈与胃关系最为密切;急性牙痛、牙龈红肿者多从胃治,而慢性牙痛、齿松、齿痛隐隐、红肿不甚者宜从肾治。
治疗方法:
临床治疗采用“牙三针”取“牙疼穴”、“偏历穴”、“合谷穴”为主穴。
上牙痛加下关;
下牙痛加颊车。
以阵发性,遇风发作,患处得冷则痛减,受热则痛增,牙龈红肿,全身或有发热、恶寒、口渴,舌红、苔白干,脉浮数的风热牙痛(多见于急性牙髓炎与根尖周炎初期)加外关;
以牙齿疼痛剧烈,牙龈红肿较甚,或出脓渗血,肿连腮颊,头痛,口渴引饮,口气臭秽,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象洪数的胃火牙痛(多见于冠周炎、化脓性根尖周炎)加内庭;
以牙齿隐隐作痛或微痛,牙龈微红,微肿,久则龈肉萎缩,牙齿浮动,咬物无力,午后疼痛加重。兼见腰痠痛,头晕眼花,口干不欲饮,舌质红嫩,无浊苔,脉多细数的虚火牙痛(多见于老人慢性牙周病)加太溪。
操作规范:
令患者取舒适仰卧位并充分暴露所选穴位处,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下关1.2寸、颊车0.8寸,针尖向肘关节方向45度角斜刺偏历0.8寸施大幅度缓慢捻转手法;毫针直刺外关、内庭各0.8寸施以提插捻转泻法;毫针直刺太溪0.8寸施以小幅度捻转补法。
每穴施手法1分钟后留针10分钟,除太溪每隔5分钟加强手法一次外,其余穴位均不做任何手法。
每日一次,5次一疗程。
临床治疗牙疼的“牙三针”为治疗牙疼的经验穴方。针刺取“牙疼穴”、“偏历穴”、“合谷穴”可清泻三焦之火,祛风解表,通经活络。在临床多年实验每多有验,按针灸五腧穴生克补泻法取穴原则,根据“泻井当泻荥”的原则可改用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内庭针刺泻之可清胃热胃火。
牙疼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中医认为牙痛是由于外感风邪、胃火炽盛、肾虚火旺、虫蚀牙齿等原因所致。是由于不注意口腔卫生,牙齿受到牙齿周围食物残渣、细菌等物结成的软质的牙垢和硬质的牙石所致的长期刺激,及不正确的刷牙习惯,维生素缺乏等原因所造成。
《通玄指要赋》言:“牙齿痛,吕细堪治”。吕细为太溪穴别名,太溪为肾经原穴,有补肾阴、降虚火之功,故虚火牙痛补之最宜。针刺“牙三针”治牙痛疗效立竿见影,临床不妨一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