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武功的人,需要了解人体九大关节基本构
2018-5-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一)颈肩肘腕
:颈部有三组非常重要的管道通过。第一组是脊柱中央的通道,脊柱里装着人体主要神经-脊髓;第二组是气管:第三组是食道。颈部是人体内气管、许多重要神经、血管及淋巴管的集中处,左右颈动脉负责把血液运送到头部和脑部,内颈静脉负责把其中大部分的血液送回心脏,而外颈静脉则负责送走脸部与皮肤里的血液,在人类和其它有些动物身上,这些血管非常接近颈部表面,因此很自然成为被攻击的目标,也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
:颈椎由7块椎骨构成包括寰椎和枢椎:
在脊柱顶部,比其它椎骨更像环状。脊柱在寰椎处与骨头连接起来。
在骨头基部的枕骨上有两个隆起,它们正好扣在寰椎的两个凹陷理。它两侧滑
动的关节使头部能仰起和低下,紧接在寰椎下面,有一个扣进寰椎凹
槽内的栓状齿突,这种栓环系统使颈部可以转动及回头看,每一节椎骨都有突
出的侧翼叫做,脊动脉就贯穿在这些横突的孔内,也是椎骨肌肉的固
定点,在第七椎骨上有一个向后伸的钩,叫,上面固定一条颈韧带,它
是颈基部的突起,只要摸摸看就能感觉到。
:斜方肌、斜角肌、提肩夹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颈最长肌、枕下诸肌…等等
1.斜方肌:是最大的肩部肌肉之ㄧ。它的形状扁平且呈三角状,
能帮助头部转动、抬头与倾斜,使手臂举起和扭动,并且使肩
膀耸起或不动。
2.胸锁乳突肌:当你把头歪向两侧,或把脸转到反方向时,就会使用到位于颈部的胸锁乳突肌。
3.头夹肌:两条头夹肌,是把头骨基部与脊柱连结起来的肌肉群中的一组。它们能使你的面部转动,并且让你的头左右歪斜。
4.提肩夹肌:这块肌肉固定在上方的寰椎、枢椎与颈椎上,以及下方的肩胛骨上方。当你的肩膀承受重量时,提肩夹肌就会绷紧,变的又僵又硬。
:中立位为面向前、眼平视、下颌内收
1.前屈:约35—45度。2.后伸:约35—45度。3.左右侧屈:约45度。4.左右旋转:各约60—80度
1.颈部拉伤及扭伤:约有85%的颈痛是因肌肉或韧带伤害而引起,原因多为长时间姿势不良或突然受到牵扯(如车辆、跌倒)而受伤,俗称的『落枕』即属此伤害。
2.肌膜疼痛症候群:约有50%的人可能患有肩颈肌膜疼痛症候群,主要的症状是肩颈部肌肉酸痛僵硬,且常有压痛点。此外,疼痛往往会传导至其它地方,如后脑、头顶、膏肓处、前额。眼框及手臂处,此症状常与姿势不良,长时间使用计算机或维持一个固定姿势有关,通常休息后酸痛即可改善。
3.颈部椎间盘病变:多发于中年人,症状为颈部或肩胛骨中间疼痛,若神经根受到压迫手臂会有刺痛,麻电感或肌肉无力,若脊髓神经被压迫,则可能导致四肢麻木,无力。
4.感染、肿瘤、也可能引起颈部或上背部疼痛。
:颈椎有问题千万不要随便去整脊,以免造成骨折、中风、脊髓损伤,甚至死亡等更严重问题。
:
1.侧弯牵引运动:左手掌勾住头往左侧斜拉,脸朝正下方。 2.旋转及侧弯牵拉运动:头向左侧转45度,低头看着左侧,再用左手勾着头,往左侧下压。3.前屈牵拉运动:手交迭抱在头后,再轻轻下压。4.耸肩及放松运动:将两侧肩向上提起,然后放松,强化斜方肌。5.肌力运动:左手掌至于左颞骨处,脖子用力将头靠向左肩,与左手掌相对抗,然后放松。6.睡觉时头部后面可垫毛巾,毛巾高度约一个拳头高,让颈椎能获得适当支撑。
1.长时间固定不动的姿势与情绪紧张,都会造成颈部与肩膀僵硬与不适。只要一天3次,每次10分钟的颈部保健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就可以有效预防肩颈酸痛。
2、做颈部运动时速度尽量放缓、动作放慢配合有规律慢慢进行。
3、颈椎尽量不做度旋转、如想做也请伸长颈椎不挤压颈椎(想象木偶头顶牵一条线再旋转)。
4、颈椎避免快速左右压,容易造成颈椎长骨刺。(计算机族很容易的习惯的动作)、
5.姿势正确,避免快速突兀动作,以免伤害颈椎构造。
6.体位法伸展时不折颈(利用延伸),例蛇式、后弯、猫式等。
例:
:在后弯的动作颈椎最后延伸,不先抬头,延伸颈椎的前提是背后肩胛骨要有力,肩胛骨有力内收,胸自然扩展开来,就像做了一个稳定的枕头,颈椎顺着胸扩展开来的弧度再往上延伸。(其实颈椎没延伸反而会有卡卡的不舒服感觉)颈椎的延伸可以帮忙胸更加扩开。抬头时眼睛顺着鼻尖往远处看(凝视)不要翻白眼,如此可减轻颈椎的压力。
※瑜伽动作:如蛇式、蝗虫式、弓式-----等等
:不要用颈椎去支撑身体的重量,要利用肩膀、头后枕骨下压的力量,下巴上提,制造颈椎的安全空隙。(颈椎的构造微前屈)若不舒服可于颈椎后垫毛巾。头倒立时也不可压颈,要锁骨往上,颈部延伸。
※瑜伽动作:如桥式、锄式、肩立、-----等
由锁骨、肩胛骨及肱骨所构成的肩膀可提供大范围的运动,由肩胛骨和肱骨所形成的杵臼关节(球窝关节)是全身最可动关节,这里说的球就是肱骨的圆头,所指的窝,则是在肩胛骨上的一个凹陷,又叫做,为了达到最大程度的活动范围,关节盂不像髋骨窝那么深,很灵活但不稳定,这就是为什么肩膀在重压下容易脱臼的原因。
1.胸锁关节:胸骨与锁骨的关节。2.肩锁关节:肩膀与锁骨关节。3.肩关节:肱骨与肩胛骨关节。4.胸廓肩胛关节:肩胛骨位于可滑动肋骨上方,所以又称为滑动关节。
最主要的韧带有三条:喙锁韧带、肩锁韧带和喙肩韧带。
:
将肱骨连到肩带的肌肉,包括三角肌、胸大肌、阔背肌、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以及肩旋转袖肌群(棘上肌、棘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圆肌四条连接肩胛骨和肱骨所组成的肌肉群)???等肩膀疼痛而致抬不起来,可能是肩旋转袖肌发生问题所致。肩旋转袖肌包在肩关节外面,主要控制肩膀侧举、内外转的动作,一旦发炎或破裂,就会出现肩膀疼痛手抬不起来得症状。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能支持和保护肩关节,使肱骨的头固定起来。
将肩带连到躯干的肌肉,包括菱形肌、提肩夹肌、斜方肌、阔背肌、前锯肌及胸小肌????等。
和肩膀有关的肌肉群和关节非常多及复杂,所以肩膀酸痛其实是不容易治疗的症状。
肩关节之所以可以如此灵活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肩胛骨,肩胛骨的运动能改变窝状部位的角度,而肱骨上端的球状部位就套在这窝上,当你把手由大腿侧高举过头部,做度摆动时,肩膀有一半的活动度就是靠肩胛骨不断改变位置而达成。
1.外展(两肩胛骨距离加大):圆背2.内收(两肩胛骨距离变小):扩胸3.上举:举肩4.下压:压肩5.内旋:旋前6.外旋:旋后
1.前屈.:(手往前举平,关节最小)约70-90度2.后伸:(手往后举平,关节最大)约40-45度3.外展:(手往两侧伸直举平)约80-90度4.内收:(手往下朝身体中线收回)约20-40度5.内旋:(姆指朝下转手)约70-90度6.外旋:(姆指朝上转手)约40-50度7.水平外展:双手平举往左右展开8.水平内收:双手平举往中间收回
:又称冰冻肩,正式名称为「粘黏性肩关节囊炎」。主要是肩关节囊发炎,附近软组织受伤、外伤后固定不敢活动,或不明原因导致粘黏,因而使肩关节活动角度受限。因为好发于中年以上女性,所以称。关节粘黏,活动度低,附近的肌群、韧带僵硬紧绷无力,便会影响到平时的生活作息,手无法伸到背部,侧睡时若有压到患处,会痛到无法入眠。
:钟摆运动、抬手运动、手指爬墙运动、肩膀毛巾运动----等等全方位肩膀运动(内旋、外旋、内收、外展----等)。
:1.缩颔运动:长时间坐着脖子容易向前倾,增加后颈压力,需要多做回复性动作。(下巴向内缩,注意头不可低下来)2.耸肩运动:可放松肩部斜方肌。3.夹背运动:松弛背部肌肉,强化肌肉力量。(肩膀不耸高,让肩胛骨尽量靠近)
:
1、平时提重物时,需衡量自己的能力,不要超出肌肉、关节承受度,以防拉伤。
2、肩关节是人体最不稳定关节,所以平日需多训练关节周围相关肌群和韧带,保持肌肉柔软有弹性。
3、运动时过度抬肩的动作,需维持在安全范围内。
4、如果有发生肌腱发炎,或不明原因肩痛,应尽速就医。
5、每天都能作一些关节全方位运动,预防五十肩。
:
1.蛇式伸展时,肩胛骨朝上尽量靠近耳朵,肩膀外旋不下压、将锁骨拉宽,往后延伸。
2.双手举高时,小指头往内旋,使腋下前锯肌、肋间肌延伸,而非肩背往内挤压。
3.下犬式、棒式;肩胛骨上缘往外开(拉宽锁骨),肩胛骨下缘往下、往内收。
4.做双手背后互扣的动作时,手伸直手心需朝上,像端盘子一样,肩膀先往前往内旋,等手扣住肩膀再往后往外旋。※瑜珈姿势:扭转(绑手)、背后祈祷式、锁莲式等等。
a.肩膀拉宽b.锁骨拉开c.肩胛骨上缘外开下缘往内收,适用于着重手用力的瑜伽所有动作。如手倒立、头倒立、乌鸦式、孔雀式等。
:肘关节是一个三重关节,肱骨与尺骨、肱骨与桡骨、尺骨与桡骨的交汇点在此汇合,整个关节称为或。
肘关节与球窝关节不同,它只是一个简单的铰链关节,功能在使手臂弯曲或伸直,这个关节虽然能使前臂稍作扭转和旋转,大部份动作是靠肱骨的旋转,或桡骨及尺骨互相旋转来完成,韧带是坚韧粗大的带状组织,它们把骨头连结起来,并且防止关节过度屈张。
:手臂的许多肌肉运动仍源自肩膀,有助于整个手臂运动的肌肉,包括三角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肱肌,前臂肌肉包括肱桡肌、肘肌、旋后肌、旋前方肌、桡侧伸脕长和短肌---------等等肌群。
:肘关节中立位为前臂伸直
1、屈曲:约-度2、过度伸直:约10度3、旋前:约80-90度4、旋后:约80-90度
:网球肘(肱骨外上髁肌腱炎)、高尔夫球肘(肱骨内上髁肌腱炎)、肘关节炎(退化性关节炎居多)、-----等等
:网球肘,正式病名肱骨外上髁肌腱炎,是因附着在肱骨和其外髁的伸展肌腱受伤所导致。患者在手肘外侧附近会感到压痛,疼痛会进一步影响前臂,腕部或上臂,以致无法提重物,尤其是用力紧握、扭转东西如毛巾,疼痛就会加剧。
:
1.平时注意工作或运动姿势,避免手提重物。
2.打球前,确实作好手肘、手腕暖身操。
3.可配戴适合的手肘护具。
4.勿长时间重复、固定作一个工作或运动。
5.在桌上工作,尽量不要将手肘长时间紧靠桌上。
6.手肘、手腕、手指若有骨折、脱臼、发炎不可以轻忽,早期治疗是痊愈不二法门。
7.疼痛症状消失后,可配合正确的伸展拉筋,肌力训练运动。
:
1.需用手撑地的动作,手肘微弯,肘眼相对,肘关节不用力前推,不
让肘关节过度伸张,关节不死锁,尤其手肘天生有过度伸张的人更
需要注意,微弯手肘可保护关节,避免关节直接承受身体重量。瑜珈 动作如:蛇式、斜棒式、猫式、下犬式--、乌鸦、手倒立????等
2.手肘特殊性,手肘固定住,上手臂不动(肱骨不动)只转动小手臂
(桡骨与尺骨转动),公主手臂原理。
手腕上有八块骨头(腕骨),可连接前臂骨头(桡骨、尺骨)和手部骨头。腕骨外形可创造出每一块骨头间的滑动关节,故使其可彼此滑动而造成如屈曲、伸展及左右等手部运动。大约有40条韧带把手骨紧束在一起,这些韧带大都集中在
:腕关节中立与前臂成直线,手掌朝下
1.背伸:约30-60度2.掌屈:50约-60度3.桡侧倾斜:约25-30度4.尺侧倾斜:约30-40度
在解剖学上,在手掌理有5块掌骨起自手腕,一直延伸到掌指关节上,手指的形状是由14块指骨构成。手部的骨头位在手腕的腕骨和手指的指骨之间,在手部骨头(掌骨)和手腕相接区及手指间的关节可使手部获得整体的灵活。
:妈妈手、腕隧道症候群、板机指------等等
:腕隧道症候群是手上的正中神经在经过手腕处,会经过由腕骨与韧带围成的腕隧道,受到位于神经上方的韧带压迫所造成的临床症状。
症状为正中神经所支配的感觉神经分布区域(拇指、食指、中指及无名指的一半)出现麻木、疼痛等症状。麻木、疼痛在夜间会加剧,甚至会痛到醒过来。麻木、疼痛症状逐渐在白天也会出现,且因重复手腕动作而让症状加重。严重者会出现感觉丧失、肌肉萎缩等症状。
:
1.手腕摆正,手指、拇指弯曲。2.手腕摆正,手指、拇指伸直。3.手腕摆正,手指伸直,拇指外展伸直。4.手腕向背面完全伸直,手指伸直,拇指外展伸直。5.先将手心朝上、手腕、手指、拇指伸直,再以另一手轻拉拇指。
:
1.手掌贴于地面的动作,手掌4个点需稳稳贴于地板,5根手指尽量张开,中指朝前,指腹扣地,虎口不离地。两手腕横线成一直线,而且手腕横纹线均匀用力深浅一致,内侧不用力过多。
2.腕、肘、肩成一直线垂直地面,宽度以虎口对肩膀为准,若肩膀比较紧,手掌可微微外八状。
(二)脊椎脊柱是从上而下穿过背部中央,是头和身体的主要支柱,脊柱也称为脊椎或背骨,是由一连串骨头紧密相连组成的柔韧骨炼,这些骨头叫,由关节连接在一起,关节能让上下的骨头轻微移动。这种移动经由整条脊柱的累积,成为灵活的活动力,如此便能让上身扭动,弯腰碰脚指或翻跟斗。脊柱内含有脊髓,是一圆柱形构造,连接于延脑,由枕骨大孔延伸至第二腰椎的位置,它是一条粗大的神经束,在脑和身体其它部位来回传递讯息,它在头骨的基部与脑会合,沿着由椎孔形成的通道向下延伸。肌肉、血管和神经则位在脊柱前面和两侧。人体所有软绵绵的组织与器官能『挂』得起来全靠骨骼系统帮忙,而骨骼系统的支架,全在脊椎骨。脊椎即是我们所俗称的『龙骨』。从侧面看脊椎是一条和缓的S形曲线(有两处S型)。脊柱是由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荐椎(荐椎是一个坚强的三角契形结构,它的上部与腰椎底部相接,两侧与髋骨相接,下部连着尾骨它是人体唯一连结脊柱和骨盆的骨头)和尾椎所形成。脊柱上有些突出似钩状的部份,叫作棘突。它们具有固定肌肉的功能,这些肌肉能使你整条脊柱紧绷和伸直,这能让你较重的前身不会往前倒,脊髄并不延伸至脊柱底部,而大约在第1和第2腰椎的位置处,分支成众多个别的神经,又称为马尾或终丝。
脊神经共有31对。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荐神经和1对尾神经。31对脊神经根从脊髓中分支出来,并且穿过椎骨之间的浅沟,向外延伸到周围的器官与组织。
韧带的功能是稳定脊柱,并限制脊柱在数个平面上的动作。每对脊骨之间的韧带(主要的韧带有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横突间韧带),以及一条贯穿整个脊柱的坚固韧带共同支撑和固定着脊柱。这条贯穿脊柱的韧带叫做冈上韧带(冈上韧带起于颈基部,一直向下延伸到脊柱底的尾骨上)。附在脊柱上的肌肉和肌腱控制着脊柱的运动,并给予脊柱额外的支撑力。
每对椎骨的主体(中央体)间,有一块叫椎间盘的软垫。椎间盘的角色是支撑和转移椎骨之间的负荷。椎间盘让椎骨之间得以活动,并帮助吸收整个脊柱的震动。每一个椎间盘都有一个坚固的外层,和一个像果冻的中心。当你行动时整个椎间盘能帮助减轻震荡,在脊柱弯曲和扭动时,它能承受挤压力。若你患有,第五腰椎和骶骨之间的关节就会常受伤。
:胸椎在身体上段,上连颈椎、下连腰椎。胸椎有12个,每一节椎骨的中间有一个大孔,叫椎孔。当椎骨一个一个往上堆砌时,全部的椎孔就会连成一条管道,把脊髓容纳在里面,这条管道就叫作椎骨管。上背部的每一节胸椎都支持着一对肋骨,胸椎上的小凹陷把肋骨固定起来当你弯腰或向后仰头看时,胸椎就会和上面的颈椎配合运作。肋骨附着于胸椎上,肋骨有12对,前7对肋骨会包围胸部,并在前面与胸骨连接,又称为真肋,第8~10对肋骨并没连接至胸骨,而是由肋软骨彼此相接,而连接至第7对肋骨,称为假肋,第11和第12对肋骨称为浮肋,因未附着于前面的肋骨及胸骨上,不安定且容易受伤。:背部的强壮肌肉可稳定背部,且提供脊柱支撑与运动,表层肌肉如扩背肌、斜方肌、下方还排列许多条状肌,彼此交叉,以提供最大稳定与支撑。位在胸部前面的有胸大肌与胸小肌等两条胸肌,此外还有肋间肌、前锯肌、横膈膜与腹部肌群-----????等。深层竖脊肌群分布于脊柱两侧,由中心往外展开。深层竖脊肌群必须不断对抗地心引力,帮助脊柱执行动作与保持稳定度。:在吸气时,胸廓的容积会因前后、左右即垂直径变大而增加,这是因肋间肌收缩将肋骨上堤所致,呼气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主要是肋间肌松弛而使胸廓回复到其原先位置所致。虽然横隔是参与呼吸过程的主要腹肌,但仍需其它的肌肉协助来完成呼吸动作,横膈收缩会使腹腔的压力上升,迫使腹肌运动。1.呼吸运动例如:腹式呼吸、胸腔呼吸。一般呼吸是由鼻子吸气、鼻子吐气,除了可以过滤灰尘外尚可温暖空气,润湿空气,以及维持气脉通畅。用口吐气只有在加强吐气(如核心运动时,用口吐气用以强制吐气),或练某些特殊功法时用。2.扩胸运动:伸圆背运动,例如猫式等。前弯(圆背)、后仰(将气吸饱于胸腔稍作停留伸展)3.伸展运动:左右侧弯,扭转等。伸展脊椎两侧肌肉使肌肉富有弹性。4.身侧伸展开,再加以手掌轻拍胸胁,放松肋间肌使胸扩易于伸展。:1.在桥式、肩立、锄式、鱼式~~等都要保持扩胸伸展,不要压胸2.在前弯、后弯、侧弯时须先吸气扩胸,脊柱延伸后再作动作。3.瑜珈的呼吸模式:吸气时延伸脊椎,吐气时做动作,适用于前弯、后弯、扭转等。而后弯是直接延伸脊椎的模式,所以吸气动作、吐气跟着吸气的脚步稳定延伸。
人体腰椎位于身体中段,上连颈、胸椎,下连荐椎、尾椎。腰椎一共有五个。脊柱越靠近基部,负荷的重量就越大,因此位于下背部的腰椎也就比较粗大强壮。腰椎的椎体较颈椎和胸椎大而厚,主要由海绵骨组成。腰椎,从灵活度上来说,它不如颈椎,从稳定性上它不如胸椎,但是从生物力学上,腰椎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腰椎的连结和支持除了椎间盘外,周围的韧带、肌肉、髋部、胸腹部的肌肉也发挥重要作用。主要的韧带有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脊间韧带、及脊上韧带。一旦腰椎韧带发生损伤,也会造成腰部不同程度疼痛。腰、腹部、髋部支持腰椎稳定的肌肉相当多,直接作用于腰椎的肌肉有阔背肌、后下锯肌、腰方肌、髂腰肌----等等。间接作用的肌肉群有腹部前外侧肌肉群、臀大、中、小肌群、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等。这些肌群以腰椎为轴心,前后、左右相互平衡与协调。腰椎活动范围在脊柱中居于中等程度,即是比颈椎少一点,但比胸椎又强一些。1.前屈:一般只能前屈(骨盆固定时)约45度左右。(骨盆不固定时,作用在髋关节)前弯可成约90度,正常状况下手指可碰地。2.后伸:约30度。3.左、右侧屈:约30度。4.左、右旋转:(骨盆固定)约30-45度。※腰椎的活动范围与年龄成反比,即随着年龄增长,腰椎的各个方向的活动范围逐渐减少,从另一个方面,腰椎的活动范围大小与平时的锻炼有密切关系。:
1.急性腰扭伤:(俗称闪到腰):姿势不正确,用力过猛或跌倒,造成腰部肌肉、筋膜、韧带拉伤,引发腰部急性疼痛。
2.肌腱炎:肌肉、肌腱长时间且重复使用造成肌肉、肌腱疲乏。
3.椎间盘突出:是一种类似骨刺的现象,有人称此骨刺是软骨刺,椎间盘突出可能会压迫到周围神经造成疼痛。
4.腰椎退化性关节炎(俗称骨刺):是一种关节退化、老化现象。
5.坐骨神经痛:源自腰椎第四、第五腰椎神经经大腿、小腿一路痛到脚指头,因为是沿着坐骨神经走下来,故称坐骨神经痛。下蹲伸展可立即纾解不适。
6.骨质疏松症:骨头所含的矿物质减少,骨头内部结构破坏,而使骨头变的疏松、脆弱,支撑能力变差,当遇到碰撞,跌倒比常人容易骨折、断裂。
7.骨盘前、后倾:以髂前上棘位置为基准,髂前上棘往前为骨盆前倾、髂前上棘往后为骨盆后倾,骨盆前倾会造成腰椎前凸,骨盆后倾会造成腰椎平坦,脊柱的腰椎与荐椎之间的连接处,对日常生活运作所产生的负荷是非常敏感的集中点,这些压力会使腰椎与荐椎之间的连接处容易受伤,造成腰酸不舒服。
1.抱膝运动:采仰卧姿,双手抱膝往胸部尽量靠近,此运动有助伸展背部运动,增加脊柱屈曲。2.撑背运动:(蛇式)采俯卧姿,双手压地面将上半身撑起,下半身平贴地面,若有困难先由手肘支撑方式,此运动有助伸展腹部肌肉并能增加脊柱后仰活动。3.转体运动:采仰卧姿,上半身平贴地面,将下半身(弯脚)扭转向侧边停留,此运动有助增加脊柱旋转运动。4.猫背运动:四肢着地,仿效如猫般拱背、凹背,此动作有助脊柱肌肉协调与控制5.肘膝运动:采仰卧姿,以右肘碰左膝,再以左肘碰右膝,交替进行,此动作可训练两侧腹斜肌,可增进肌力维持脊柱稳定。6.压背运动:采仰卧姿,两膝弯曲,将下背部向地面压平,此动作有助骨盆后倾以减少脊柱前凸。:1.运动:多作一些简易脊椎骨矫正柔软体操以减缓老化和钙质流失。2.正确姿势:坐姿端正,站立时挺胸收腹,睡觉时选择适当枕头,拿取重物先蹲下。3.充份睡眠,有助压力舒解,放松肌肉。4.良好饮食习惯,由于脊椎受压迫经常是血液循环不良,因此应避免摄取油脂含量高的食物,降低血液黏稠度。
:1.前弯时身体先站直吸气使髂腰肌拉长,肋骨上提,脊椎往上延展,然后吐气前弯,髋关节往后延伸,配合呼吸让气到脊椎再慢慢往前延伸让腹部先贴大腿、胸部贴小腿最后头才放下。不要用力上下震荡腰椎以免椎间盘突出。2.任何前弯动作要回正时,先平背收尾椎,大腿后侧有力量、再吸气缓缓上来。3.后弯时根锁(会阴收)、脐锁(肚子缩)利用大腿股四头肌、腹部核心力量,让身体成弧线往后延伸,不折腰。4.加强腹部核心肌群锻炼:腰椎上接颈、胸椎下接荐、尾椎,若腹部核心肌群无力(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会让腰椎无法承受上身重量,导致骨盘、膝关节、踝关节受伤。5.有力量又具备延展性的QQ肌肉,是身体健康的主要基础。
扭转的功效与重要性:1.强化脊椎骨,经由脊椎骨的强健,可以对脊神经和整个神经系统都有很好的效果。2.柔软背部肌肉群使之富有弹性,从而预防背痛、腰部疼痛。3.因为扭转腹部器官必须用力收缩,因而让腹部器官周围的血液循环更好,进而帮助消化、排泄系统的强化(有助于预防和治疗便秘)。4.扭转还可以调整肾上腺分泌,强化肾脏功能。5.扩展胸腔,强化肺部功能。6.对第一、第二轮脉功能强化有很大功效,对第三、第四、第五个轮脉也有功效。7.对于修练提升生命之气(拙火)的修行者而言,扭转是一个重要的式子。
扭转需强化的主要部位与肌群:1.颈椎、颈部肌群(胸锁乳突肌、头夹肌等)。2.肩带、肩关节开展。3.脊椎柔软与背部肌群强化(菱形肌、扩背肌、前锯肌、腰方肌与竖棘肌群等)。4.腹部核心肌群强化。5.髋关节开展,臀部、大腿肌群强化(梨状肌、臀大、中、小肌与骨盆底肌群等)。如何轻松作扭转:1.坐姿需正位(坐骨坐地、会阴朝下)。2.脊椎往上延伸。3.渐进式由较简易的式子练习起。4.配和呼吸,意念专注集中。随着吸气脊椎延伸,顺着吐气让身体做更深的延展。在每一个呼吸之间,让身体放松、安定、舒适。
任何一个瑜伽体位法都是全身性、全面性的,需要锻炼的也是全方位的,包括全身关节、肌肉、腺体、神经、三脉与七轮及其相互间的协调性,也需要心灵的平衡,方能达到身、心、灵合一的瑜伽。
心路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