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吗南安是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

2016-10-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年7月,南安水头镇一7岁男孩因“发热、头痛、嗜睡伴呕吐10天”医院儿科,入院后经腰穿发现脑脊液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升高。

年10月,溪美莲塘村一14岁弱智男孩因“嗜睡、双下肢乏力12天”

医院儿科,病程中该患儿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时有躁动不安,偶有低热。入院后经腰穿同样发现脑脊液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升高。

年9月,一23岁女性患者因“发热、头痛伴呕吐1个月”医院神经内科,患者一个月来反复发热,头持续胀痛,剧痛时伴喷射性呕吐。追问病史,患者于发病十多天前,因家庭矛盾而产生轻生念头,在菜地吞食了一条活蛞蝓。入院后经腰穿发现脑脊液中“嗜酸粒细胞”高达76%,并检出小线虫一条。

以上三个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均送至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做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抗体测定,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病”;脑脊液中的小线虫经鉴定为广州管圆线虫幼虫。

为了解广州管圆线虫主要中间宿主及当地人群的感染情况,以儿科主任医师陈清清挂帅的“广州管圆线虫病临床研究”课题小组在-年对南安18个乡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每个乡镇选2-3个点,在水沟、小溪、菜地、池塘及屋前屋后潮湿地采集可能受感染的中间宿主:淡水虾、螺类(田螺、福寿螺、褐云玛瑙螺)和蛞蝓;并对相关患者进行生活和饮食卫生习惯调查。经检查,蛞蝓的感染率最高,达35.2%,最高感染度48条/只;福寿螺感染率27.5%,最高感染度条/个;褐云玛瑙螺感染率23.1%,最高感染度条/个,而淡水虾和田螺未见感染。历经两年多的流调和分析、整理,该课题小组的“南安市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分析”“闽南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首次报道”等四篇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华儿科杂志》、《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等权威专业杂志,年,“广州管圆线虫病临床研究”课题获得“南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下面,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广州管圆线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病(angiostrongyliasiscantonensis)是以急性脑膜炎为主要表现的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其特点是脑脊液(CSF)中嗜酸细胞显著升高。嗜酸细胞性脑膜炎(eosinophilicmeningitis)与广州管圆线虫病几乎是等义语。该病在东南亚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比较常见。年陈心陶首先在广州鼠肺内发现广州管圆线虫并命名。年我国台湾报告了CSF中检获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病例。年浙江省温州市、年福建省长乐市、年北京市等均发生过群体感染事件。医院神经科关鸿志

广州管圆线虫寄生于家鼠(终宿主)肺动脉内,主要的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和蛞蝓,淡水螺类在我国主要为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等。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寄生于终宿主鼠类(犬、猫和食虫类也可)的肺动脉内,虫卵产出后在肺部毛细血管内孵出1期幼虫,幼虫经呼吸道至消化道随粪便排出体外,在体外潮湿或有水的环境中发育3周,感染螺类等软体动物后,在其体内发育成3期幼虫;幼虫可由终宿主或中间宿主感染转续宿主:如蟾蜍、蛙、蜗牛、鱼、虾、蟹等,鼠类等终宿主吞食软体动物或转续宿主后,3期幼虫经其消化道进入血液循环,进入肝、心和中枢神经系统,最终经静脉回到肺动脉,发育为成虫。人类是偶然宿主,多由于生吃或半生吃含有幼虫的淡水螺或转续宿主等而感染;也可因生吃被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或喝含幼虫的生水而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在人体内移行,一般不能发育成成虫。幼虫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累及脑膜、脑和脊髓实质。幼虫移行和死亡虫体引起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大量嗜酸细胞浸润,也可形成肉芽肿。

该病可发生在喜食淡水生鲜的“美食者”和流行区旅行者。在流行区食入被污染的生蔬菜和果蔬汁等也可以患病。在非流行区(其自然环境中未发现自然宿主动物)的感染途径常为食入了来自流行区的污染食物。

该病潜伏期:1-27天,平均10天。发病时患者表现为发热、头痛等。头痛常较剧烈且持续不缓解。可见颈抵抗、克尼格(Kernig)征阳性等脑膜刺激性症状和恶心、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可有脑或脊髓实质局灶性损害的表现,出现肢体瘫痪和病理征。颅神经受累也可受累,如面神经麻痹、眼球运动神经麻痹、听力障碍等。患者常有所谓的“三痛”症状,既头痛、肌肉痛和皮肤刺痛。可有肢体痛性感觉异常或枕大神经痛样的症状。急剧的头痛时甚至不能受到任何震动,走路、坐下、翻身时头痛都会加剧,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活动受限、抽搐等症状。诊断治疗及时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病人愈后良好。极个别感染虫体数量多者,病情严重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以前这种病主要分布在南方,但“南病北移”现象很明显。

诊断该病主要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有吞食或接触本虫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的经历。

2.症状和体征:神经系统受损。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正常1-2%)。

4.免疫学检查:用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5.从脑脊液中查出幼虫或发育期的成虫。

流行与防治:

流行:东南亚地区、太平洋岛屿,我国主要在台湾、广东、福建、浙江、黑龙江等地;

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多病例报道;

传染源:鼠类

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多达50余种;

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人是非正常宿主,幼虫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不能离开人体继续发育;

治疗:阿苯哒唑,及时治疗效果好、预后佳。

预防:

不吃生或半生的螺、生菜、生水,灭鼠。

在本地有人采集福寿螺加工后饲养鱼虾,还应防止在加工螺类的过程中受感染。褐云玛瑙螺因为体大外观漂亮,有小孩抓来当玩,有接触感染的危险!

针对摄食生鲜水产品可能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健康风险,卫生部年发布了第6号食品卫生预警公告,警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应避免提供或食用被寄生虫污染的水产品。卫监部门年对餐饮单位出售的份水产品样品进行抽检,发现其中份水产品含有寄生虫或副溶血弧菌,检出率为12.6%,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有华枝睾吸虫(又称肝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又称肺吸虫)、姜片虫、广州管圆线虫等。

摄食生鲜水产品是一种危险饮食行为,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损害。为保护消费者的健康,防止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卫生部提醒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应当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一、餐饮单位应严格按照《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的要求采购、加工水产品,不得提供可能被寄生虫污染的生食水产品。制作生食海产品,应在专间内使用专用工具和容器加工,避免交叉污染;

二、消费者应避免进食生鲜的或未经彻底加热的水产品和水生植物,不饮用生水;

三、不用盛过生水产品的器皿盛放其它直接入口食品;

四、加工过生鲜水产品的刀具及砧板必须清洗消毒后方可再使用;

五、不用生的水产品喂食猫、犬。

小医在这里提醒大家:凡吃过上述食物的人,如果身体出现了异常反应和不适,应尽快就诊,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下面,上几个图让大家认识下广州管圆线虫的终宿主和主要中间宿主:

终宿主:主要为褐家鼠和黄胸鼠,这两种老鼠也是南安的主要鼠种。

主要中间宿主:

1.福寿螺:

福寿螺,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外观与田螺极其相似,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年引入中国,目前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其肉质可食用,但口感不佳,并不为人们喜爱。另外,它还是一些珍贵水产动物的饲料。福寿螺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中国各地均有养殖。

福寿螺与田螺相似,但形状、颜色、大小有区别。福寿螺的外壳颜色比一般田螺浅,呈黄褐色,田螺则为青褐色;田螺的椎尾长而尖,福寿螺椎尾则平而短促;田螺的螺盖形状比较圆,福寿螺螺盖则偏扁。

?

2.褐云玛瑙螺:

非洲大蜗牛(学名:AchatinaFulica)是中大型的陆栖蜗牛。成体壳长一般为7~8厘米,最大则可长到超过20厘米。夜行性,杂食性,大多是在潮湿环境中活动,喜欢在下雨及夜间出没。平时躲在阴凉的地方,且在壳口上做一层白膜(假口盖),只余一个小孔来呼吸,将螺肉缩入壳内以防脱水,等到环境转好后再出来。

3.蛞蝓:

蛞蝓[kuòyú](学名AgriolimaxagrestisLinnaeus)为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动物的统称。又称水蜒蚰、鼻涕虫,中国南方某些地区称蜒蚰(不是蚰蜒),俗称鼻涕虫,是一种软体动物,与部分蜗牛组成有肺目。雌雄同体,外表看起来像没壳的蜗牛,体表湿润有黏液,民间流传在其身上撒盐使其脱水而死的捕杀方法。









































SEM技术
未来智能手机加入AI就会成为一款AI超算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bpc.com/hlff/10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