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足阳明胃经上
2019-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德术踪贤医泽天下
让我们以一颗至诚,恭敬,感恩的心向中医祖师爷行三鞠躬礼。感恩他们为中医的奉献,希望圣贤加持我们学好中医,做好人。
读《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读经须知:读经之时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方可以业消智朗,增长福慧。
请出经书,以拇指与食指翻开经书:
这周我们一起来学习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概述
胃经——在体内属胃络脾
足阳明—从头走足分布于下肢外侧前缘在鼻翼旁接手阳明大肠经在足大趾端交相表里的足太阴脾经
(二)经脉循行
1、原文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指鼻根凹陷处)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下颌部)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上关穴,在下关穴上方),循发际,至额颅(指前额正中部。循发际而会于督脉神庭穴)。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指乳内侧。按穴位当经乳中部),下挟脐,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髀指股外侧。此指股外侧髋关节前,为髀关穴所在),抵伏兔(大腿前方,股四头肌隆起如伏兔处,为伏兔穴所在。),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足背),入中指(趾)内间(中趾与次趾之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趾)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3、体表路线
体表路线:起于眶下缘(承泣穴)→嘴角沿耳前上行→前额角(头维)。→下颌角前由大迎前下行→沿颈前外侧→入缺盆→胸前正中线旁开4寸→腹正中线旁开2寸→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足背分出至大趾内侧端交脾经
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脾,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络脉从本经分出,走向足太阴经,向上联络头项,向下联络喉咙和咽峡。
经别上通于心,循咽,出于口,系目系。
经筋结于髀枢,聚于阴器。
4、体内联系
属胃,络脾。并与喉咙、唇、上齿、眼、鼻、耳、乳部有联系。
5、经脉特点
①入上齿中。
②胃经为阳经而行于属阴的胸腹部。
③下至气街中而合。
④分支最多的经脉
6、病候归纳
脏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狂疟温淫汗出大腹水肿消谷善饥溺色黄胃中胀满
经脉病:鼽衄口㖞唇胗颈肿喉痹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7、主治归纳
1、消化系统病变:胃痛 呕吐腹痛腹胀肠鸣泄泻 痢疾 便秘 肠痈消化不良
2、头面五官病变:头痛 眩晕面痛面瘫流涎面颊肿 齿痛 鼻衄牙关紧闭目赤肿痛 迎风流泪目翳咽喉肿痛 耳聋 耳鸣等
3、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病变:下肢痿痹膝痛 脚气下肢不遂乳房病变等
足阳明胃经起于头维、终于厉兑
歌诀: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
头维下关颊车穴。地仓大迎对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
膺窗乳中接乳根,不容承满与梁门。
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
水道归来气冲穴,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墟连条口行。
下巨墟跳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
内庭穴在二趾缝,次指甲角厉兑停。
(三)腧穴的定位
1.承泣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特点:足阳明、阳蹻、任脉交会穴
主治:①目赤肿痛,流泪,夜盲,近视,眼睑瞤动。 ②口㖞,面肌痉挛。
操作:嘱患者闭目,医者押手轻轻固定眼球,刺手持针,于眶下缘和眼球之间缓慢直刺0.5~l寸,不宜提插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禁灸。
功用:明目、祛风解痉
机理:承泣穴是阳跷、任脉、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且足阳明经起于鼻梁上,左右相交,交会于旁侧的足太阳膀胱经,即目旁睛明穴,由此下行。故承泣穴可明目,为治疗目疾的常用穴。
主治:
1.近视:针入皮下后,平刺向内眼角,捻针,使流泪。
2.面瘫,面肌痉挛,轻刺。
按语:承泣穴为足阳明胃经经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可调理气血。睛明为膀胱经与胃经之交会穴。针刺承泣透睛明,可同时激发胃经与膀胱经之经气,使眼区气血充实,而且膀胱经主筋所生病,故可缓解睫状肌痉挛,使视力增进。
2、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①目赤肿痛,目翳,眼睑瞤动,近视。 ②面痛,口㖞,胆道蛔虫症。 ③头痛、眩晕。
操作:直刺0.3~0.5寸;或沿皮透刺睛明;或向外上方斜刺0.5寸入眶下孔。
功用: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治疗:面肌痉挛、明目亮肤
按语:治“面肌痉挛”是根据祖国医学“风胜则动”及“阳明经脉行面”的理论。认为本症的病因是“内风”或“外风”乘袭阳明。以致阳明经脉阻滞,气血运行失常,致痉挛时作。故取阳明经之四白穴以解痉而熄风。前贤又有“静以久留”之明训,埋针久留可更进一步起到熄风解痉遏制肌肉抽动的作用。验之临床,恰合理想
3、巨髎
定位: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鼻唇沟外侧。
特点:足阳明、阳蹻之会
主治:①口㖞,面痛,齿痛,鼻衄,唇颊肿。 ②眼睑瞤动。
操作:直刺0.5~0.8寸。
4、地仓(会维 胃维)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口角外侧。
主治:①口㖞,流涎。 ②眼睑瞤动。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或向迎香、颊车方向透刺1.0~2.0寸。
5、大迎
定位: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面动脉搏动处。
主治:①颊肿,齿痛。 ②口㖞,口噤
操作: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或斜向地仓方向刺。
6、颊车(鬼床 机关)
定位: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处。
主治:①口㖞,颊肿。 ②齿痛,口噤不语。
操作: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方向透刺1.5~2.0寸。
7、下关
定位: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
特点:足阳明、少阳交会穴
主治:①耳聋,耳鸣,聤耳。 ②齿痛,口㖞,面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0寸。
功用:祛风止痛,通经活络。
机理:下关穴为足少阳、阳明之交会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阳为枢,主管骨节的运动。针刺下关穴可促进足阳明胃经气血的运行,改善枢机功能等,通则不痛,故下关穴可治疗以上诸症。
参考资料:
1.下颌关节炎
2.面瘫
3.耳鸣耳聋、三叉神经痛
4.治足跟骨刺及腿疼
注意事项及禁忌:闭口取穴,勿张口取之。直刺1~1.3寸,勿斜刺。行针时宜角度小,快频率捻转,不宜提插。
按语:下关为足阳明胃经穴,因为足阳明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足阳明经筋挟口,合于填,从颊结于耳前。下关有疏调局部阳明经气和经筋的作用,所以治疗牙痛和下颌关节功能紊乱,效果很好。
8、头维
定位: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特点:足阳明、少阳、阳维交会穴
主治:①头痛,眩晕。 ②目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
操作:向后平刺0.5~0.8寸或横刺透率谷。
功用:祛风止痛,明目
治疗:
1.偏头痛。配大陵治头痛如破,目痛如脱。
2.迎风流泪。
操作:提捏式进针,向耳尖角孙穴沿皮刺,捻转平补手法有胀重感应。
9、人迎
定位:喉结旁,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特点:足阳明、少阳交会穴
主治:①咽喉肿痛,胸满喘息,瘰疬,瘿气。 ②头痛,眩晕。
操作:避开动脉直刺0.3~0.8寸。慎灸。
功用:理气降逆活络止痛。
机理:人迎穴为胃经经穴,其正当颈动脉窦搏动处,深部为交感神经干所在,故针刺人迎穴对肺通气量及心律有较大影响。实验证明可减慢心率,并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尤其对收缩压最为明显,对治疗甲亢也有很好疗效。胃经多气多血,其经别上通于心,心主神志,针刺人迎可改善头部气血运行以醒神清脑,治疗癔病及三叉神经痛。
人迎穴属足阳明胃经,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人迎穴位近咽喉,与咽喉有关的经脉有:肺、脾、胃、心、肾、三焦、胆、小肠诸经.因此针刺人迎穴,有调整机体阴阳,疏通气血之功。
在治疗过程中,体会到针刺人迎穴必须熟悉颈部解剖,严格消毒,摆正患者体位,避开动静脉,然后谨慎进行针刺;
注意事项:此穴解剖位置复杂,血管有甲状腺上动脉,当颈内外动脉的分歧处,有颈前浅静脉、颈内静脉,神经有面神经颈支,深层为颈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神经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因此在针刺时要小心、仔细。将穴位找准后,进针不宜过深。
操作:选定有效点人迎穴,用32号毫针慢慢刺入0.5寸许,施术者手指迎动脉跳动,轻轻提插刺激,往返3次即可起针。
10、水突
定位:胸锁乳突肌前缘,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主治:①咳嗽,哮喘。 ②咽喉肿痛,瘿瘤,瘰疬。
操作:直刺0.3~0.5寸。
11、气舍
定位:锁骨内侧端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主治:①咳嗽,哮喘,呃逆。 ②咽喉肿痛,瘿瘤,瘰疬,颈项强痛
操作:直刺0.3~0.5寸。
12、缺盆
定位:锁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咳嗽,哮喘。 ②缺盆中痛,咽喉肿痛,瘰疬,颈肿。
操作:直刺或向后背横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胸膜引起气胸。
13、气户
定位:锁骨中点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咳嗽,哮喘,呃逆。 ②胸胁胀满。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14、库房
定位: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咳嗽,哮喘,咳唾脓血。 ②胸胁胀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15、屋翳
定位: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咳嗽,哮喘。 ②胸胁胀满,乳痈。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机理:本穴正当乳房附近,有调畅气机、行气活血之功,故可治疗因气滞血瘀等所致的乳房胀痛。
16、膺窗
定位: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咳嗽,哮喘。 ②胸肋胀痛,乳痈。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17、乳中
定位: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乳头中央。
操作:不针不灸,只作胸腹部穴位的定位标志。
18、乳根
定位:乳头直下,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咳嗽,哮喘,胸闷,胸痛。 ②乳痈,乳汁少。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19、不容
定位:脐中上6寸,旁开2寸。
主治:①呕吐,胃痛,腹胀。 ②食欲不振。
操作:直刺0.5~1.0寸。
20、承满
定位:脐中上5寸,旁开2寸。
主治:①胃痛,腹胀,食欲不振。 ②吐血。
操作:直刺0.5~1.0寸。
21、梁门
定位:脐中上4寸,旁开2寸。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操作:直刺0.5~1.0寸。
22、关门
定位:脐中上3寸,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肠鸣,泄泻。 ②水肿。
操作:直刺0.5~1.0寸。
23、太乙
定位:脐中上2寸,旁开2寸。
主治:①胃痛。 ②癫狂,心烦。
操作:直刺0.8~1.2寸。
24、滑肉门
定位:脐中上1寸,旁开2寸。
主治:①胃痛,呕吐。 ②癫狂,吐舌。
操作:直刺0.8~1.2寸。
25、天枢(长溪、谷门)
定位:脐中旁开2寸。
特点:大肠募穴
主治:①腹胀肠鸣,绕脐腹痛,便秘,泄泻,痢疾。
②癥瘕,月经不调,痛经。
操作:直刺1.0~1.5寸。
功用:通畅导滞、调理气血。
参考资料
1.治小儿高烧惊厥常配天柱。兰州军区姜主任口传,太原监狱病人所献。
2.治细菌性痢疾常配上巨虚。
3.《百症赋》月潮违限。天枢,水泉细详。
26、外陵
定位:脐中下1寸,旁开2寸。
主治:腹痛,痛经,疝气。
操作:直刺1.0~1.5寸。
27、大巨
定位:脐中下2寸,旁开2寸。
主治:①小腹胀,小便不利,疝气。 ②遗精,早泄。
操作:直刺1.0~1.5寸。
28、水道
定位:脐中下3寸,旁开2寸。
主治:①水肿,小便不利,小腹胀满。 ②痛经,不孕,疝气。
操作:直刺1.0~1.5寸。
课下作业:
一、足阳明胃经体表循行路线及体内联系?
二、胃经经脉特点
三、病候归纳
四、主治归纳
五、胃经穴位歌诀
六、熟悉所学腧穴定位及特定功用等
七、读《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每天3遍,一周抄写1遍
让我们来共同作个回向,让世间充满正能量,让圣贤加持我们学好中医。倘若您也想加入我们这个中医大家庭一起学习,欢迎您加入QQ群“锦汇中医学堂”后与“锦汇中医学堂工作号”联系即可。
锦汇中医学堂入群密码:爱中医锦汇中医学堂工作号:
慈悲喜舍,感恩一切。如果您喜欢,欢迎转发,全民共学中医,功德无量。
吾本薄福人,当行惜福事
吾本薄德人,当行积德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