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池穴的解剖结构解读枕下三角
2019-2-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风池穴,后头项部,足少阳胆经腧穴,定位在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平风府穴。临床常用于
①疏风解表,用于外感病;
②平肝熄风开窍,用于肝阳上亢、痰浊上扰的各种头面或全身疾病,如高血压头痛、偏头痛、面神经炎、眩晕等;
③利头面官窍,目舌口鼻耳病;
④舒筋解痉,局部经筋病。
解剖结构
从其临床常用功效看主要集中于其头面部位,即局部治疗的作用,那么究竟它是怎么起效的呢?那就要从其解剖结构谈起。
枕下三角
(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
枕下三角:枕下三角位于枕下、项区上部深层,是由枕下肌围成的三角。
其内上界为头后大直肌,外上界为头上斜肌,外下界为头下斜肌。三角的底为寰枕后膜和寰椎后弓,浅面借致密结缔组织与夹肌和半棘肌相贴,枕大神经行于其间。三角内有枕下神经和椎动脉经过。椎动脉穿寰椎横突孔后转向内,行于寰椎后弓上面的椎动脉沟内,继穿寰枕后膜入椎管,再经枕骨大孔入颅。
椎动脉(VA)第三段(枕段)位于枕下三角区,在此绕寰椎侧块进入颅腔处弯曲较大,椎动脉壁分布有交感神经纤维,该神经纤维受到异常刺激可引起椎动脉痉挛进一步影响椎动脉供血。
可见,枕下三角区发生病变最容易导致椎动脉受压或受刺激而发生痉挛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治疗方案
所以治疗与此相关的疾病,如眩晕、枕神经痛常从此处考虑。临床治疗眩晕,尤其是颈椎问题引起的眩晕(颈性眩晕)常用的方案就是局部治疗。
一般根据情况分一下几种方案:
a:双侧风池,常规刺法,刺入相应深度,持续行针,直至眩晕缓解;
b:风池+天柱+颈夹脊(相应节段)+肩井+巨骨+肩外俞、肩中俞等,刺入达到相应深度,有针感留针即可;
c:孔雀开屏:(翳风)+完骨+风池+(天柱)+风府,枕下一条线,也可配合其他局部穴位;
d:上述方案+远端穴,根据四诊结果辨证施治(教科书治法)。
现代解读
那么除眩晕神经痛之外的其他疗效如何体现的呢?
疏风解表:外感病,基本上都会用到此穴,外感病很重要的一点是出汗,如麻黄汤证无汗发汗解表,桂枝汤证温覆解表,不管怎样总要与毛孔开阖相关,也确实有文章指出桂枝汤调和营卫的作用与自主神经系统相关,所以笔者推测风池穴解表的作用在此可能与椎动脉伴行的交感神经纤维相关,一方面针刺调节紧张的交感神经纤维,减轻对椎动脉的痉挛,同时毛孔的开阖也受交感神经的控制,通过针刺调节交感神经对皮肤毛孔的控制,从而发挥其作用。不仅如此像大椎、风门、肺俞等其解表作用肯定也与此相关,至于四肢部腧穴如合谷外关的解表作用如何解释,笔者还未想通如何从现代医学角度解释。
2.平肝熄风开窍:
通过调整枕下三角内的结构改善血供,舒缓交感神经。
通过动脉系统肾上腺素和胆碱能神经纤维的调节,引起脑血管的收缩与舒张,使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3.利官窍:风池可向各处透刺(需要专业知识,需谨慎),与头面五窍皆有神经联系,不再赘述,比较有意思的是眼脊运动(解剖列车中涉及)。
4.舒筋解痉:局部的肌肉紧张痉挛当然可以通过针刺调节肌张力的变化,亦可以通过调节病变肌肉控制的神经调节。
但是临床上因为观念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方法。比如
A:受传统针刺手法的影响:肌肉痉挛疼痛,张力高,局部痛甚,属实证当用泻法,于是拼命泻,不管捻转还是提插还是相结合,总之刺激量大就对了。
B:受现代解剖理论和生物力学因素的影响认为,肌肉痉挛或张力增高,必然是缺血的,在适当的地方轻刺激(补法)改变局部张力,破坏机体高张力的状态,促进血液供应,机体自然会恢复到正常状态。笔者导师就是这么做的。所以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临床也是这么做的。
但是归根结底针刺的调节到不到位除了针刺本身也与患者的状态相关,风池穴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作用,但是患者身体状态不行(身子较虚),疗效也打折扣。所以临床强调早治疗,在正气未虚时(机体状态相对较好,各项功能较为稳定)就诊,机体通过针刺或药物或其他治疗,调整恢复快,自然好的就及时。
参考文献
[1]李昇栩.风池穴的临床应用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张学祥.风池穴层次解剖对临床安全针刺的意义.山东中医杂志,:第28(2)P.
阿显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