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霜降秋色尽,养生正当时

2018-4-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每年的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度时为霜降节气。随着霜降的到来,不耐寒的作物收获或者即将停止生长,草木开始落黄,呈现出一派深秋初冬景象。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

比如泉州民间就有吃柿子的习俗。老泉州人的说法是:霜降吃了柿,不会流鼻涕。厦门人也这么吃,说是在霜降这天的某个时辰吃了柿子后,脸色会变得跟红柿子一样的红润。还有种说法是这天不吃柿子,冬天嘴唇会裂。

不光柿子,其他很多蔬果都在这个时节变得分外好吃,当然,有个前提,得经过“打霜”。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就是打霜。俗话说“霜打的茄子蔫了”,但是“打霜”过的蔬菜如菠菜、冬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打霜”过的水果,如葡萄、柿子就很甜。

这种现象是有科学依据的。“霜”出现在植物表面后,植物也会启动“抗寒”反应,像油菜、萝卜之类的蔬菜都含淀粉,但淀粉本身并不甜,并且还不容易溶解于水。霜降以后,油菜、萝卜中的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下水解变成麦芽糖,麦芽糖再经转换变成葡萄糖,葡萄糖就是甜的并且容易溶于水,所以,油菜、萝卜就变甜了。

这其实是植物越冬的生存技能,因为淀粉变成葡萄糖溶解于水中后,水就不容易冻结。

白萝卜块,生吃下气

在山东地区,有句农谚是“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所以山东人霜降期间喜食萝卜。农谚还有“霜降萝卜”一说,是指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大,露地萝卜不及时收获将出现冻皮等情况,影响萝卜品质和收成。

白萝卜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价格便宜的植物性食物。民间自古就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之谚语,现代也有说法称萝卜为“土人参”。白萝卜还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止咳化痰、除燥生津的作用。

饮食讲究的人在霜降期间尽量吃些生的白萝卜块。白萝卜皮白而不透者肉味偏辣,只能熟吃;皮色透明,肉不辣而甜者,可以生吃。生吃白萝卜,一是下气,解腹胀之围;二是白萝卜入肺,肺应秋季,白萝卜可以加强肺的“肃降”功能,既止咳,又促大肠运动。

送走芋鬼,祛邪纳吉

冬天做在霜降这段时间,是脾脏功能处于旺盛时期,由于脾胃功能过于旺盛,易导致胃病的发出,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的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被扰乱,破坏了胃肠的防御屏障,对溃疡的修复不利,还可导致新溃疡的出现。

人的阳气与草木一样开始由收转向了藏。这段时间,血热、血粘、血稠的人要防止“脑梗”的发生。应对措施是少吃辣味和温补之物,尽量不饮酒,血热的人适合经常吃些海带以凉血。只要饮食起居得当,可有效地避免“脑梗”一类问题的发生。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确,秋天气候开始转凉时,衣服不要穿得太多,捂得太严,对于提高机体抗寒能力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进入深秋之后,“秋冻”就要格外小心了。

特别是秋冬交接之时,应随时终止秋冻的行为。因为秋冬之交时,人体阳气渐收,自然界生机闭藏潜伏,天寒地冻。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这时常有强冷空气侵袭,常常气温骤降。若不注意防护,身体很快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中医讲,寒冷是百病之源。冷不仅容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旧病复发,甚至还会使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病人发生中风等。另外,风寒也会损伤脾胃,容易造成肠胃胀气,消化不良。所以您看《红楼梦》中,贾府上下老老少少,由于平时活动量很少,日常饮食多偏于精致油腻,加上体质弱,秋冬时节特别容易患感冒。因此,在深秋季节,人们也应顺应季节变化,避免风寒,保持温暖,防止阳气受损和疾病的入侵。在防寒保暖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须提高自己的抗寒能力。而运动是最好的方式。中国有句俗语叫“秋冬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因此也有人提出了“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冻补”的主张。当然,深秋季节运动不宜太激烈,一般练到身体发热即可。如在家打打太极、做做柔软运动或者瑜伽等都是非常不错的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非常值得给大家推荐的运动,那就是步行。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就提倡“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而《紫岩隐书》中也说“每夜入睡时,绕室行千步,始就枕”。当然了,要让走的功效最大化,每天应至少散步半小时左右。需注意这里所说的走不是跑,而是缓步。缓步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说您每分钟行70步左右就可以了,多了不行,少了也达不到锻炼效果。若遇上阴雨天,也不应停止运动,可在室内或有遮盖的室外进行。二是,在气候寒冷的深秋季节,早起外出时宜进姜汤或牛奶、豆浆、红枣粥等热饮,以暖和身体。除此之外,食补尤为重要,可多吃蔬菜,适当增加动物内脏、鸡、羊肉等食物,不仅能补充因冬寒而消耗的热量,还能益气养血补虚,对身体虚弱的人尤为适宜。三是,“秋冻”切莫逞英雄,七大特殊部位要谨慎照料。

1、头部

头部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部位,所以感受风寒邪气,头部首当其冲。寒气入侵头部,会引发感冒、鼻炎、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等,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还易发生高血压、急性心梗、中风等。

因此,在气温突降时,外出时要戴上帽子,把头部保护起来。每天清晨应梳头百余次,使头皮微热,有利于头部经络气血通畅,促进诸阳上升,百脉调顺。晚上最好不要洗头,洗完头一定要用毛巾擦干或者用吹风机吹干。

2、口鼻

呼吸说话吃饭都是要用到口鼻的地方,在不经意间就有可能从口鼻之中入侵了寒气,因此出门时带上口罩,保护好口鼻很重要。

3、颈部

颈部是人体的“要塞”,是神经中枢最重要的部位,更是心脑血管的必经之路,如果受寒,不但加重颈椎病,还会引发其他慢性病。因此,体质虚弱的人要穿立领装,配戴围巾。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保暖,对预防心血管病等有一定好处。

4、肚脐

小孩和老人的腹部,特别是肚脐,也是寒气容易侵入的通道。夜间睡觉,不小心蹬开了被子,腹部受凉,寒气就会从肚脐进入,引起腹痛、腹泻。有经验的老年人,会给孩子做个兜肚,戴在腹部以保护肚脐,能预防受凉所致的腹泻。如果在兜肚中加入合适的中药材,还能治疗许多疾病。

5、腰部

腰为肾之府,若腰部受寒,易引发疼痛,全身乏力。因此,建议在闲暇时用双手搓腰,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每次做50~遍,起到温煦肾阳、畅达气血的作用。

6、背部

人体背部有膀胱经和督脉循行,也是阳气旺盛、容易感受寒气的部位。背部受寒,日久渐积,可以引起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以及慢性腰腿痛。而从背部排除寒邪,就可以根治这些病症。拔火罐、刮痧、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疗法,常选择背部作为治疗部位,就是这个道理。

7、脚底

脚底的涌泉穴也是容易受风寒的地方。长期在冰冷潮湿的地方行走、鞋袜潮湿后不及时更换、睡觉时脚底正对着空调吹,都可以招致寒气的入侵。经常按摩足底,用热水浴足,则可以将寒气从足底排散出去。

秋冬季节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时节。有统计表明,冬季胃病发病率几乎占了全年的一半。除了发病率增高以外,在秋冬之交,特别是胃溃疡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尤其明显。国外曾有报告,溃疡穿孔率在每年11月份达到高峰,研究表明溃疡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好发时间为10、11和12月份。胃病为什么会在秋冬季节高发呢?祖国医学认为,秋冬两季,天地间阳气日退,阴寒渐生,胃病患者由于体内的寒气不易外散,加上外界寒冷的气候,非常容易发生胃痛、胃胀、呃逆、不想吃饭等症状。因此,对付霜降时节高发的胃痛症状,温胃散寒是最有效的办法。如果这时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暖胃食物,如南瓜、胡萝卜、甘蓝、红薯等,便可以达到养胃暖胃的目的。下面再给大家推荐一种温胃散寒的食物——花生。花生有“长生果”之称,是全世界公认的健康食物,在中国被认为是“十大长寿食物”之一。花生在治疗胃病上的作用,历代医书多有记载。《本草纲目》载:“花生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补气、清咽止痒。”《药性考》说:“食用花生养胃醒脾,滑肠润燥。”《本草纲目拾遗》则认为:花生有“悦脾和胃,滋养调气,润肺化痰”的功效。所以说在霜降这个胃病高发的时节食用花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说起花生在暖胃散寒上面的功效,还有这么一个故事。相传某年夏天,明代大医药家李时珍正在一座高入云霄的山峰采药,无意中看见地上蚂蚁成群结队,到处寻觅食物。突然,一颗长圆形的东西给蚂蚁拖出来了。他习惯性地拿到手中,油腻腻的,再用嘴细细咀嚼,好香,李时珍好生奇怪,但不知这是什么玩意儿,便先挖回几颗带回家中,种在地下。不久,这颗种子和其他农作物一样萌芽、长叶、开花,地下长出一串串带壳的果实来。尽管他还弄不清楚这是何物,但已知是可供食用的果实,就发动百姓人人种上。待果实饱满时,百姓们挖来作食物充饥度荒,竟然还使不少胃痛患者的疼痛无形消失。人们不禁惊诧于这种不知名字的植物。

霜降必吃6食物暖胃又润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到哪里治
白癜风医院哪家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bpc.com/yfzs/76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