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医案数年头顶热疼三副见效

2020-8-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_4693377.html

浙江省周正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第23版

最新医案:数年头顶热疼三副见效

年1月27日星期日,一位服了我开药的网上患者,发来反馈信息。

患者语音:

那个嗯,周医生,你好!

我这症状吗,原来就是头痛,痛的时候吧,原先就当神经痛治的。

经过多些大夫,治完后之后,吃完药也没用,当时解决问题。

后来,一直挺到现在,这几年吧,哪年都花个千头八百的,今年花的最多。

完了,现在疼的时候,啥样儿的?

疼的时候吧,就是那个脑袋顶儿,发热,我就给凉水洗,眉头前面也热,严重大劲了,后脑海也疼,左边一边或者是右边太阳穴疼,完了就接着全都疼了。

最近一段吧,就是整个头顶一疼,就头顶开始疼,这就是以往的症状。

患者语音:

吃你的药前,我每天早晨睡醒,那个头就开始疼,或者是没亮天儿就得先吃那个阿斯,那个叫阿司匹林,不是,它那个是镇痛药,我那个都已经服了好几瓶子。

从吃你的药以后,就再也不吃了!这个吃的西药叫氨基比林,咖啡因片儿,我每天都吃两次吧。

患者语音:

从打那三天之前吧,吃您的药到现在,一片西药也没吃,就是有点迷糊,稍微前额有点儿不舒服,有时候,总搁手掐掐它。

患者语音:我在那个大夫,那看病的时候,大夫告诉说这个氨基比林,这个药,不能总吃,总吃对身体不好,将来吃,吃有副作用用啊!

患者语音:

这个方子还用调一调不?

患者发来我以前让他吃的药方,是小柴胡汤加半夏泻心汤:

柴胡24g,大枣(擘)4枚。半夏15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g,黄连3g,水煮服用,一天一副,连服三副。

我根据患者有点头晕,在上方基础上加了生黄芪60克,让其再服三副反馈给我。

附注:患者语音转换的文字截图。

桂枝汤包免费大赠送活动!(补充版)

为了推广中医药知识!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医药的神奇魅力!

为了提升浙江周正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社会认知度!

本公司特推出第一款桂枝汤包免费大赠送活动!(详情见文章最后说明!)

桂枝汤

桂枝汤是临床应用范围非常广的一首方剂,不能仅仅局限在治疗伤风感冒。全方共有桂枝梢,炒白芍,炙甘草,生姜和大枣五味药,但是效果不容轻视。

桂枝汤对方中的药材要求十分严格,如果达不到标准,将会影响到疗效。

1

桂枝汤中的桂枝最好用细小的桂枝梢(见上图),小建中汤才可以用普通桂枝(见下图)。

2

白芍一定要用炒过颜色偏黄的炒白芍,因为炒白芍比较坚硬(见上图第一张),炒白芍最好能够捣碎,方便药效煮出来(见上图第二张),不可以用颜色偏白的生白芍(见下图),因为生白芍偏凉,脾胃虚寒的用后,容易反酸。

3

炙甘草一定要用外面粘手或凝结发亮,蜂蜜炮制过的炙甘草(见上图),不要用生甘草,因为生甘草,补益力弱(见下图)。

4生姜要用没有腐烂的,并切成丝或片。

5大枣一定要切开或掰开,最好去核,这样枣的成份才容易煮出来。

《桂枝汤临床应用大全》

“伤风”感冒只要抓住:受寒着凉、风吹,淋雨、过度疲劳后,出现的“出汗,怕冷,低热”三大主症,无论有没有“头痛,全身酸痛,浑身无力,咳嗽,鼻塞”等副症,皆可以使用经方“桂枝汤”。

桂枝15克、芍药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丝25克、大枣(切开)12枚。(自备)

祛风解表,散邪汗,止虚汗,补阳扶正。

伤风表虚,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为辨证要点。

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或病后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出汗,怕冷,低热。

上五味,以冷水2斤多浸泡30分钟,猛火煮开后,改成中火,再煮20分钟,药汁大概剩下1斤,将药汁,平均分成两份,一次喝其中的一份,儿童和老人视年龄和体格酌情略减。

孕妇一般不可以服用,但如果孕妇确实是“伤风”感冒并且病症明显,如果不快速去除感冒,反而会影响胎儿,此时也不妨服用一两副,符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的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歧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1先将室内温度调高,患者服完药后,可以喝三四两白米粥,以助药力。

2喝完药后,盖上被子,静卧2小时,让身体出微汗,但不可出大汗,否则就要减被。

3出汗后,待其自然干或用热毛巾擦干,注意避风,防止第二次受凉。

4如果喝完药后身体出微汗,感冒必轻,剩下的药汁,就不必服用了,患者只需休息就可以了。

5假如两个小时后,身上没有出汗,病情没有减轻,可以将剩下的药汁一次喝完,并如上法再行一次。

6只要是“伤风”感冒,按上法必“一次见效,两次痊愈”,前后耗时不过4个小时,大大缩短感冒的痊愈期,而且所费用药资不过数元。

注:如果按上法治疗,没有见效,那就很有可能不是“伤风”感冒或处理方法不当,需另找病因,针对治疗。

禁忌证:

1)典型的、单纯的太阳伤寒表实证;

2)湿热内盛者;

3)毒热内盛者。(《伤寒论?伤寒例》"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4)少阴病,发热恶寒无汗者。

周忠海有关桂枝汤的相关疑问解答

问:《伤寒论》中言:“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是什么原因?

答:桂枝汤中,桂枝为辛温药有助阳生内热的作用,炒白芍具有酸敛助湿的功用,炙甘草有补虚益气的作用,适合虚证,生姜助阳生热,大枣甘甜补中之能,所以整个方子是辛甘性温,具有补虚散寒的功能,适合虚寒证。而酒客,白酒性热而为水,常饮酒者故体热而有水饮,若再饮用辛甘性温的桂枝汤的无异于火上浇油,助热填壅而呕。实际上酒客不仅仅不喜炙甘草大枣之甘,同样也不喜桂枝生姜之热和炒白芍之敛也。

问:那是不是所有酒客(即常饮酒者)都不可以服用桂枝汤?

答:非也!如果体质或脾胃和肠虚寒者只要不是刚刚饮完酒,酒性还停留肠胃或体内,平时是可以服用桂枝汤,不但不会吐,反而有益身体和病症的。如果平时脾胃和肠虚寒者一喝啤酒就难受者或喝完啤酒就腹泻者,更适合桂枝汤补虚散寒。

所以,读书一定明宗达义,切莫死执文字不解方义,只知酒客之文字,不知酒客是指实热湿热体质代名词。推而广之,不仅仅是实热湿热的酒客,只要体质状态呈现实热或湿热,皆当禁服或配伍时重用桂枝汤。

故而,读书“得义废言,”可以,“执言废义”误也。所以,佛门也讲“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是为文字先生之警戒也。

问:一会儿说桂枝是去外感之低热,一会儿又说是助阳生热,这桂枝到底是去热还是生热啊?

答:桂枝性温而甘故而对人体能助阳气生热是毫无疑义的,但桂枝又同时具有辛性,辛而能散,能驱邪出表,故而对外感或寒或风或湿之外邪产生的郁热,具有辛开发散退热之效。所以,桂枝外可散郁热,内可助阳生热也,二者并不矛盾。

问:桂枝汤应该算作是解表剂还补益剂?

答:“一汤双用“,外感风邪时,服药后啜热粥,并盖被取微汗,则药性偏趋向于表逐外邪也,但同时补内益气之力尚在;若无外感风邪时,服药后不用盖被取微汗,则药性偏趋向于内,但驱风邪逐于表之力不失,只是略弱也。

问:桂枝汤是治疗太阳经病症之伤风的,为何还治疗脾胃虚弱?

答:桂枝是治疗太阳经之伤风,但不仅仅局限于治疗太阳经之伤风,也治疗太阴经之虚寒证。《伤寒论》中的很多方剂都是一方多经的,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即入少阴经也入太阳经,葛根汤即入太阳膀胱经也入太阴经,四逆汤即入少阴经,也入太阴经的。所以,《伤寒论》中某汤在某经出现时,不代表仅仅局限于某经,大多数还能够治疗别的经的病症,希望广大中医工作者,在悟透每一首方义,每一个病机后,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拓展方剂的应用。

问:桂枝汤应用这么广有没有禁忌证?

答:有啊!桂枝汤的禁忌证虽然在临床中相对于适应证来说要少得多,但是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去排除。比如,后面医案中的“佛门遇危病行医在庐山”的医案,那个“阳明气热证和阳明腑实证”和温热病的热入气,入营,入血时的病症,皆不可单用或重用桂枝汤。

问:能不能简要说一下不可单用或重用桂枝汤的辨别要点?

答:体实,高热,舌红或黑或紫或干苔黄,大便干结不通,下腹胀而拒按者等里实热证者皆不可单用或重用桂枝汤。

医案1:发烧未必是风热感冒   

               作者:周忠海 

温州某养生馆的养生师,前两天感冒发烧,因为自己是搞养生的,看了很多中医方面的书,方剂组成和中药功能也知道一些。于是,自行到药店买来板蓝根冲剂服用。

两天后,患者不但烧不退,而且还增加了全身酸软,浑身无力,不想吃饭,已经达到,无法正常工作的程度。患者只好停止工作,请假休息,找我来开汤药。

我仔细询问主症是:发烧但不是高烧,体温未超过39度,全身还有怕风吹,出虚汗的症状。

我一看这分明是典型的《伤寒论》中的桂枝汤证,于是对他说:“发烧不一定就是风热感冒,伤寒和伤风同样会发烧的,但伤风有汗,伤寒无汗,而且烧的温度不会太高,所以你这个属于伤风感冒”。《伤寒论》中的桂枝汤外可祛风止汗清热,内可以补脾养胃,正对你的外感内伤病机。”

我又给其解释:“板蓝根冲剂是寒凉的中药,适合温热病,不适合你这个“伤风”的病机,这属于犯了中医的“寒者寒之”之戒。所以,你服用板蓝根冲剂,不但烧不退,还增加了全身酸软,浑身无力,不想吃饭的病情。

我将桂枝汤,按古方一两等于5克的换算,为其开原方,都没加减:桂枝15克炒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切丝15克大枣12枚去核,一副。

我又重点嘱咐他说:“药煮好后,平均分成两份,喝完药后,再喝一小碗3两左右热的白米粥,盖上被子,小睡两小时,如果睡不着,也要静卧2小时,让身上出点小汗,但不可以出大汗,否则,就要减少被子。2小时后,如果病症消除,可以不用再服药,如果未愈,可以再按上面的方法,服完另一半药汁。

该养生师,回去后,严格按照我告诉的方法服用,喝完第一碗药,就觉得身上出了点汗,病症好了很多,接着服用了第二次药后,病症就完全消失了。

第二天,患者就停止休假,高高兴兴回公司去上班工作了。

正是:

发烧未必全风热伤寒伤风也常见

见热乱清伤脾胃虚实寒热需辨证   

辨证要点:

患者有外感史----故而考虑外感。

发烧但不是高烧,体温未超过39度----风邪未化热或病邪未入少阳和阳明,多为低烧。全身还有怕风吹----多为伤风。

出虚汗----风性疏散,开发毛窍,故多出虚汗,且气虚而不固汗。

感冒发烧已经两天----正气有损,不可单用辛散耗气药。

服用板蓝根冲剂,服用两天后,不但烧不退,而且还增加了全身酸软,浑身无力,不想吃饭,无法正常工作----证明此病不是风热感冒之发热,而且脾胃中气因服寒凉药而受损。

配方思路:

桂枝为君药,即能驱风通过汗出而达表又能温阳益气,炒白芍药,益阴敛营有止虚汗的作用,与桂林相相佐相牵,相须为用,具有发汗而过汗,止汗而留风邪的作用,实乃绝妙的阴阳配伍。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为汗液之化源。

炙甘草益桂枝以解肌,扶白芍以益阴,又能调和诸药,有益气和中之妙,实乃一药多得,助外以祛风散邪,辅内以益气安中。。

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外可祛风邪,内可益脾胃,散中有补,故而有《伤寒论》第一方之美誉!"

桂枝汤用药的加减要点

无汗者体实者,恶风寒较甚者须加麻黄,独活;体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加强疏散风寒的力量;如果患者体质原本气虚或年高者,可加生黄芪党参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本医案临床经验总结

此患者是典型的《伤寒论》中太阳中风证的桂枝汤证。

“外感引起的怕风吹,有汗,低烧”是本方的使用要点。因为患者受凉后,不但出虚汗,而且服用板蓝根冲剂服用两天后,不但烧不退,而且还增加了全身酸软,浑身无力,不想吃饭,无法正常工作。

所以病症的治疗原则,即要外祛风退热止汗,内还需要补脾胃,益正气,滋汗源,桂枝汤正好一举两得,方药相符,两副药即愈。

桂枝汤的配方思路是我在临床中应用比例非常高的方剂组合。无论外感疾病还是内科疾病,加减变化后皆可以应用。我粗略统计临床应用桂枝汤的配方广义,竟高达百分八十之上,桂枝和炒白芍的阴阳对药应用,不次于生黄芪,制附子,生石膏,实乃具有普遍性。

医案2:阵发性发热汗出

作者:刘渡舟

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

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

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

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

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

为疏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服药后,嘬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

按语: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

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

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案3:左半身经常出汗

作者:刘渡舟

孙某,男,39岁。患病为左半身经常出汗,而右半身则反无汗,界限分明,余无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此左右阴阳气血不相协和,此应调和阴阳,令气血和则愈。

宜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

炙甘草6克,3剂,服药后嘬热粥,得微汗而愈。

按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营卫阴阳于周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本案汗出偏沮,乃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之例证。

如不及时治疗则营卫相悖,阴阳不维,就可能导致半身不遂之"偏枯"证。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即为此意。

本病往往由外感风邪引起,用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顺复阴阳,不失为正治之法,方证相对,故三投而愈。

医案4:体温高达40℃作者:岳美中

张某某,女,15岁。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

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医案5:周身热汗淋漓

作者:曹颖甫

余尝于某年夏,治一同乡杨兆彭病。先,其人畏热,启窗而卧,周身热汗淋漓,风来适体,乃即睡去。

夜半,觉冷,覆被再睡,其冷不减,反加甚。

次日,诊之,病者头有汗,手足心有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

当予桂枝汤原方: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又次日,未请复诊。

后以他病来乞治,曰:“前次服药后,汗出不少,病遂告瘥。药力何其峻也?”然安知此方乃吾之轻剂乎?

按语:或谓仲圣之“脉证治法”似置病因、病原、病理等于不问,非不问也,第不详言耳。

惟以其脉证治法之完备,吾人但循其道以治病,即已绰有余裕。故常有病已愈,而吾人尚莫明其所以愈者。

曹颖甫曰:仲景非不言病因病理也。夫邪风外乘,乃病中风,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此非病因乎?卫不与营和,乃自汗出。风中肌肉,着于营分,而卫气不伤,故卫强而营弱。

行水之卫气不伤,故毛孔自能出汗,行血之营气受困,故肌腠不能作汗,致皮毛与腠理显分两橛,而不能相合,故曰不和。不和者,不合也。用桂枝汤以发肌理之汗,而营卫自和矣。此非病理乎?

读书能观其通,则思过半矣。

医案6:汗出感冒作者:任继学

吴某,女,63岁。年11月21日因晨起外出跑步锻炼,汗出去衣,至晚觉头痛头晕,鼻塞流涕,咳嗽喉痒,身酸楚,肢节不舒,动则身汗放出而不达,颜面不红,口唇红润,舌淡红,咽不赤,苔薄白而润,尺肤微热,脉沉缓无力。

病发于小雪前两日,为运气正值终之气运,为顺化之季,候反温,其病温,治宜咸补,以甘泻之,以酸收之。

桂枝15克,芍药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3枚

服药后嘬热粥以助药力,1剂而痊。

按语:本证乃风温初起之候,由正虚外感风热所致。《温病条辨》曰:"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盖温病初起,虽有风寒之状,亦不可’汗而发之",但宜解肌祛邪,调和阴阳。

正如吴瑭所说:“盖温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汤本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浊,芍药收阴敛汗,甘草败毒和中,姜枣调和营卫。温病初起,原可用之。”

据任氏经验,桂枝汤不但善治虚人外感风寒之病,而且善治虚人外感风热之恙,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冬春两季感冒(风寒或风热侵袭),每获佳效。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沈政洁,王光耀,王兴华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中医药大学

桂枝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被誉为“群方之冠”,原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及营卫不和证。方中以桂枝解肌发表,透达营卫,为君药;芍药敛阴和营,为臣药。君臣相合,共调营卫。生姜辛温止呕,佐桂枝发散风寒以解肌;大枣甘平补中,助芍药益阴以和营;姜枣合用以升腾脾胃之气津;炙甘草调和诸药,且配桂姜辛甘化阳以助卫气,和芍枣酸甘化阴以滋营阴,为佐使之用。五药相合,共奏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敛阴和阳之效。在临床应用中,通过随证加减,该方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为了方便临床用药,现将近几年桂枝汤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感冒

以桂枝汤加减治疗空调病52例,疗效满意。空调病的本质是人为手段影响了人体营卫的调节,导致人体对突变的环境不适应。“虚邪贼风”是一种致病因素,而空调的时间模拟也是一种“虚邪贼风”,非其时而有其气,人长期处于这种反常的室内小环境中,与自然界的大环境不协调,导致营卫之气渐虚,所以会引发诸多疑难病症。

组方:桂枝、白芍各6~12g,炙甘草6~3g,生姜3片,大枣3枚。根据病情轻重及患者体质临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服后饮白米热粥,令其出微汗。其中痊愈12例,显效20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15%〔1〕。

杨福龙〔2〕以桂枝汤加减治疗阴暑证例,取得良好疗效。阴暑证临床表现为精神衰惫,肢体困倦,头昏嗜睡,胸闷不畅,多汗肢冷,微有畏寒,恶心呕吐,渴不欲饮,舌淡、苔薄腻,脉濡细。按门诊顺序随机分为桂枝汤组和对照组。其中桂枝汤组(治疗组)75例,男40例,女35例,年龄10~69岁。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0~70岁。

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以桂枝汤原方化裁:桂枝10g,炒白芍10g,生姜10g,红枣10g,蜜甘草10g。加减法:汗出过多者取桂枝加附汤意,加黑附片10g;畏寒症状明显者取香薷饮意加香薷10g;呕吐、腹泻者加白扁豆10g,砂仁6g或白豆蔻6g(后入)。3剂,水煎服,每日1剂,三煎,三服。对照组给予藿香正气水10ml,每天3次。两组均以3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桂枝汤组痊愈66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00%。对照组痊愈35例,好转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00%。桂枝汤组好转8例及对照组好转21例、无效4例再经第2个疗程治疗,均以桂枝汤加减调治获愈。

2汗证

杜文彪〔3〕采用桂枝汤加减治疗汗证38例,疗效满意。治疗方法以桂枝汤为主方,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等以益气固表;汗多者加生龙骨、生牡蛎、浮小麦、糯稻根等以固涩敛汗;阳虚者加附片;肌腠疏松,表卫不固,易于感冒而汗出恶风者与玉屏风散合用。38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76岁。中医辨证为营卫不调,营强卫弱,阳虚卫外不固者。治疗后,治愈31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7%。

李同新等〔4〕以桂枝汤治疗鼻汗证24例,效果较好。方药组成:桂枝10g,白芍12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上药加水ml,文火煎取汁ml,分2次服,每次1剂。7天为1个疗程。本组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55岁,平均38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1年。经1个疗程治疗,治愈18例,好转6例,有效率为%。

王媞〔5〕用桂枝汤加减治中风半身汗出38例,疗效满意。方药如下:桂枝15g,白芍9g,甘草6g,生姜6g,大枣6g,麦冬20g,淮小麦9g。汗出多可加生龙骨,兼气虚加生黄芪,阳虚加制附子。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早晨空腹服,晚上睡觉前服,4剂为1个疗程,间隔1日可继续下1个疗程。2个疗程本组治愈(症状完全消失)26例,有效(症状明显减轻)9例,3例无效,总有效率92%。

3咳嗽

韩爱鱼〔6〕以桂枝汤加味治疗喉源性咳嗽60例,收到较好效果。60例中,男20例,女40例,年龄3~70岁,病程3天~3个月。处方:桂枝、白芍、苦杏仁(后下)、川贝母、荆芥、贯众、茜草、枳壳、甘草各10g,沙参、玄参、桔梗、蝉蜕各15g,僵蚕8g,防风6g,生姜3片,红枣3枚。

加减:外感风寒加大桂枝、防风用量;外感风热加桑叶10g,连翘15g;肺有内热加黄芩10g;扁桃体炎、咽炎、喉头水肿治后遗留咳嗽加射干、丹参各10g,玄参用至30g;有少量白沫痰加款冬花9g;原有基础肺病,咳嗽伴痰多色白加茯苓15g,陈皮、白前各10g;肺阴虚加百合30g,炙百部15g;夜间咳嗽加重加知母10g,黄柏15g;盗汗加地骨皮、银柴胡各10g;咽痒甚蝉蜕加重至20g,或加白僵蚕6g,或加花椒6g,炙百部15g;咳甚而喘者加地龙15g;病程日久,久咳不愈,耗伤肺气加诃子10g,五味子15g或粟壳6g。每天1剂,水煎服,小儿酌减。

治疗3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疗程,最多治疗5疗程。1疗程治愈30例,2疗程治愈15例,3疗程治愈5例,显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

陆青〔7〕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治疗过敏性咳嗽50例,疗效满意。

50例中,门诊45例,住院5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9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6个月。有40例已经用过抗生素治疗,10例为初发者;有过敏史者35例,兼有过敏性鼻炎者16例;兼有皮肤瘙痒者20例,平时易感冒者30例。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药物组成: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生姜3g,大枣10g,黄芪15g,白术10g,防风10g,杏仁12g,咽痒重者加千层纸、蝉蜕,痰多者加陈皮、半夏、茯苓,鼻塞者加细辛。每日一剂,水煎分服。

7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忌吃海鲜类及煎炸食品。50例中,显效38例,占76%;好转8例,占16%,无效4例,占8%;总有效率为92%。

4风疹

金玲等〔8〕采用加味桂枝汤治疗慢性荨麻疹6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风邪是慢性荨麻疹发病的主要条件,因该病反复发作,病情多为气虚血亏,久病多瘀,而病理实质为皮肤腠理经脉不通,血行失畅,瘀血阻络,皮肤腠理失去营养濡润作用,其与西医学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环等病理改变基本相同。

本组66例患者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20~76岁,平均48岁;病程3个月~15年;伴高蛋白血症者32例,贫血者9例,皮肤划痕试验显阳性者58例。处方:黄芪45g,桂枝20~30g,白芍20g,荆芥15g,细辛5g,当归尾20g,乳香10g,大枣10枚,甘草15g,生姜10g。

用法:冷水浸泡15min,煎沸分3次服,每日1剂,7天为1疗程。随证加减:瘙痒剧烈者加蜈蚣2条,乌梢蛇30g,白鲜皮30g;腑气不通加生大黄15g,枳实15g;肠燥便秘者加生首乌30g,桃仁20g;腹痛者加郁金20g,青皮15g;痰湿中阻,见头痛如裹,胸闷恶心,苔腻者合二陈汤等健脾化痰药;痰阻气机,郁而化热,苔黄腻,脉弦滑者加川黄连10g,厚朴20g,黄芩30g;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心悸少寐者合四君子汤(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末观察记录患者风团大小与数目、瘙痒程度)。

所有病例治疗2个疗程,治愈57例,显效4例,进步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

齐爱珍等〔9〕用桂枝汤加减治疗30例顽固性经行风疹块患者,临床效果满意,随访未见复发。30例患者中14~21岁3例,22~35岁18例,36~49岁9例;已婚28例,未婚2例;病程3个月以内4例,4个月~1年15例,1年以上11例;血虚21例,血热9例。桂枝、白芍、生姜各9g,炙甘草5g,大枣4枚,血虚者加当归、黄芪、何首乌、蝉蜕以益气养血、调和营卫、解肌疏风止痒。每于经前服药5~6剂,并重用黄芪以益气固表、扶正达邪;经后5天开始服药5~6剂,并重用当归等以滋阴养血,使营充卫强,营卫调和;血热者每于经前服药5~6剂,减轻桂枝用量,去生姜,加生地、紫草、丹皮、蝉蜕等以养血凉血、调和营卫、疏风止痒。

均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3个疗程。经治疗,痊愈21例,占70%;显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

5痹病

贾健民〔10〕运用桂枝汤加防风治疗风寒湿痹患者32例,收效显著。男18例,女14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4岁,平均36.3岁;病变部位:上肢7例,下肢15例,肩背部13例,胸胁部8例。

桂枝汤加防风:桂枝9g,白芍10g,炙甘草9g,防风10g,生姜3片,大枣12枚,加水ml,文火煎30min,取汁ml,冲入红糖30g,温服,须臾服热稀粥约ml以助药力,每次1剂,每日2次。服后似有汗出者为佳,不可大汗;汗出病差者停后服,不必尽剂;病症犹在者,更作服。

一般服用3~7天。如兼有外感表证者,酌加解表药;风盛者加秦艽;寒盛者加细辛;湿盛者加苍术;在上肢者加羌活;在下肢者加独活。禁食生冷酒肉等食物。治疗后,痊愈14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78%。

李彩霞等〔11〕采用桂枝汤加减治疗不安腿综合征38例,效果显著。中医对不安腿综合征虽无确切命名,但《伤寒杂病论》中所描述的“血痹”、“痉病”、“腿挛急”等亦与本病的表现相似。本病外因主要为风、寒、湿诸邪客于经脉,致脉道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肌肉筋脉失于濡养而发病;内因主要为肝肾虚衰,气血不足,筋肉失养而发病。

治疗组38例患者中,男15例,女23例;40岁以下1例,40岁以上37例;病程6个月~10年,平均65个月。对照组37例患者中,男14例,女23例;40岁以下1例,40岁以上36例;病程6个月~8年,平均60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西药口服治疗。肌醇片1g,每晚1次,口服;卡马西平片0.1g,睡前1次,口服;潘生丁25mg,每日3次。21天为1个疗程。 

治疗组给予桂枝汤加减治疗。

药物组成:桂枝15g,白芍40g,丹参15g,甘草9g,生姜2片。加减:瘀血阻络加当归、赤芍、桃仁、川芎、地龙、牛膝;湿滞经脉加木瓜、防己、薏苡仁、羌活、栀子;血虚不濡筋者加黄芪、熟地黄、酸枣仁、木瓜、天麻、鸡血藤;年老肾精亏损加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川牛膝、杜仲;血虚寒凝经脉加当归、细辛、木通、附子、木瓜;以上各型伴睡眠障碍者加夜交藤30g,柏子仁20g。日1剂,煎两次,混合取汁,早晚温服,21天为1个疗程。

经治疗后,治疗组痊愈9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有效率89.50%。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13例,有效率64.90%。两组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李琴〔12〕采用桂枝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女32例,男10例;年龄15~62岁,平均38.5岁;病程6个月~15年,平均2.25年;病情分级,按RA关节功能分级标准,其中I级12例,级15例,级15例;曾接受过各种治疗37例。药物组成: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9g,生姜9g,大枣3枚。随证加减:关节痛甚加制川乌8g,制草乌8g,羌活15g,独活15g,秦艽15g,制没药12g;僵硬者加白芷15g,白芥子15g,乳香10g,天花粉10g;热痹者加生石膏40g,知母12g,忍冬藤30g,黄柏10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治疗以3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仅予甲氨蝶呤每周10mg口服,监测血常规及肝功能。显效9例,有效2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48%。

6肠易激综合征

杜长湘〔13〕采用桂枝汤为主治疗35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较满意的近期效果。35例均为内科门诊患者,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29.3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0年,平均2.6年。

组方:桂枝10g,白芍药15g,生姜10g,大枣10枚,灸甘草6g。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一般服1~2个疗程,服药期间停服其他药物。加减:腹痛甚加木香10g,槟榔10g;腹泻剧加葛根20g,黄连6g;阴虚肠燥加生地黄30g,玄参20g,麦冬15g;阳虚便秘加肉苁蓉15g;湿热者加通幽草20g,败酱草20g;气阴虚加太子参30g。

治疗结果:35例中,治愈28例(80.0%),有效5例(14.3%),无效2例(5.7%)。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及体征比较有明显改善。腹痛:治疗前28例,治疗后5例。腹泻:治疗前23例,治疗后4例。便秘:治疗前18例,治疗后2例。结肠痉挛:治疗前25例,治疗后3例。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比较,P0.01。

7慢性肾衰竭

荆所俊等〔14〕采用桂枝汤化裁治疗慢性肾衰竭18例,疗效较好。18例患者中,男7例,女11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4年。其中肾功能失代偿期8例,氮质血症期6例,尿毒症期4例。

基本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9g,生姜10g,大枣8枚。加减:胃脘胀满,恶心纳差,大便溏泻,舌淡苔白,属脾胃虚弱、痰湿阻滞者,加香砂六君子汤;口苦咽干,纳差,体温高者,加小柴胡汤;兼水肿,小便不利者,配五苓散;气血虚者,加当归补血汤;血压高者,加钙离子拮抗剂降血压药;贫血者,加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

近期疗效:运用桂枝汤治疗6个月至2年,大多数患者症状和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占83.32%。

8肋间神经痛

黎俏梅等〔15〕运用桂枝汤加减内服外敷,治疗肋间神经痛取得较好疗效,并与西药治疗进行了疗效对比观察。观察病例共例,均为门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51例。

治疗组56例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为32~65岁,平均36.5岁;病程6个月~2年;疼痛次数每日为3~6次。对照组51中,男25例,女31例;年龄30~67岁,平均35岁;病程7个月~2.5年;疼痛次数每日为2~6次。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疼痛次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均符合肋间神经痛诊断标准。

治疗组用桂枝汤加减,药物:桂枝、白芷、田三七、没药、乳香各10g,白芍、延胡索各20g,甘草、细辛(后下)各6g。马钱子粉、樟脑各3g(均另包备用)。加减:情志抑郁,遇怒痛甚者,加柴胡、郁金各10g,每逢经前痛甚者加当归、桃仁各10g,遇寒而痛甚者加干姜、荆芥各10g,遇热痛甚者加生地、槐花各20g。

用法:每日1剂,加清水ml浸泡,文火煎煮30min,滤汁约ml,其中ml内服,另ml乘热加入马钱子粉、樟脑粉,拌匀后将药汁浸入小纱巾上,热敷痛处。早晚各1次,10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mg,强的松5mg,颅痛定60mg,均每日3次。10天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治疗组56例,治愈26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51例,治愈20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

9椎动脉型颈椎病

张向阳〔16〕用桂枝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例,疗效较好。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例,男87例,女99例;年龄19~78岁,平均46.3岁。对照组例,男58例,女68例;年龄17~83岁,平均44.6岁。均经神经系统、颈椎片、TCD等相关检查确诊,排除枕大神经痛、梅尼埃综合征、颅内疾患等引起的头痛、头昏及颈部不适。

药用:桂枝10g,白芍16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体虚和气温较高时最低可减为桂枝6g,生姜2片;反之,最高可增至桂枝12g,生姜6片。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服药后遂进稀饭1碗,卧床覆被,待以微汗后起床退汗,避风,汗退后方可外出。

对照组用尼莫地平10mg,每日3次。两组均用药5天。两组治疗前后均行TCD检测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

结果:治疗组例:治愈例,显效61例,好转17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90.86%。对照组例:治愈62例,显效34例,好转16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16.19%。治疗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0小儿厌食症

魏丽华〔17〕运用桂枝汤加减治疗本病68例,取得较好疗效。

68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6个月~6岁,其中1岁以下22例,1~3岁26例,3岁以上20例;病程1~3个月。全部病例表现为食欲不振,面色白光白或萎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药用:桂枝、陈皮、炒山楂各3~5g,炒白术、太子参各3~6g,生姜2片,红枣5枚,炙甘草3g,炒谷芽、炒麦芽各5~10g。水煎,每日1剂,取药汁ml,可加入冰糖5g,分数次温服。服药15天为1个疗程,并停用其他中西药物。治疗前后测体重、血红蛋白、尿木糖排泄量、尿淀粉酶等指标。

用上法治疗2个疗程后,68例中35例痊愈,30例好转,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59%。

11心律失常

梁广和〔18〕运用桂枝汤合方辨证加减,治疗心律失常60例,取得满意疗效。

6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16~65岁,心律失常病程3个月~4年。其中冠心病3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3例,病毒性心肌炎5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更年期综合征2例,心脏神经官能症2例,原因不明1例。所有病例经心电图检查或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频发房性早搏16例,交界性早搏6例,频发室性早搏(包括多源性室早)15例,病窦综合征6例,窦性心动过缓8例,房室传导阻滞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房颤2例。所有病例均接受过心律平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

基本方:桂枝、苦参、白芍、人参、麦冬、当归各10g,五味子6g,丹参、玄参、炙甘草各15g,生地30g。加减:胸痹心痛者,加瓜蒌15g,薤白10g,郁金10g;阴虚阳亢而症见失眠、烦躁、潮热者,重用白芍、玄参各20g,加龙骨、牡蛎各30g;心动过速者,加柏子仁15g,石菖蒲10g;阳虚心动过缓者,加附子、细辛各6g;痰浊内阻,舌苔白腻,脉滑者,去当归,加半夏、天麻各10g。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温服。治疗后,痊愈16例,显效29例,有效10例,无效5例(其中1例冠心病因心梗住院中断治疗,3例为风心病房颤,1例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房颤),总有效率为91.67%。本组用药最多者35剂,最少者7剂。

12小儿不明原因发热

王磊〔19〕运用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加减治疗小儿不明原因发热例,效果显著。

例患儿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最大15岁,最小4个月;其中4个月~2岁35例,3~5岁45例,6~10岁15例,11~15岁5例;发热最长者近1年,最短者15天,就诊时体温在37.1~例,38.1~38.例,高于38.56例;例患儿在来本科就诊前,均采用西药治疗5天以上。

中药治疗前,全部病例经做血、尿、粪常规、X线胸片及部分生化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所选病例中药治疗时均停用西药。处方:柴胡、黄芩、党参、桂枝、白芍、地骨皮、甘草、黄芪、知母。加减:挟食滞加焦三仙、槟榔、鳖甲以理气消食,阴伤重加麦冬、天花粉、胡黄连以养阴生津,热甚加葛根、生石膏,偏气虚者重用黄芪。经治疗,全部病例均显效,其中痊愈96例,占96%;好转4例,占4%。

13更年期综合征

李云慧〔20〕运用桂枝汤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37例,疗效显著。

本组37例均为住院患者;年龄最大55岁,最小42岁,平均49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3个月,平均9个月。其中9例曾接受过中成药及西药治疗。

处方:桂枝6~10g,白芍药9~15g,甘草6g,大枣10枚,附子6~12g。偏肾阳虚加附子6~10g,杜仲9~12g;偏血虚加当归9~15g;偏表虚者合玉屏风散。水煎服,每日1剂。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结果:治愈11例,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9%。

包(含股东内定包)桂枝汤免费大赠送活动!

详情:

1一个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bpc.com/ysjk/94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