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长水泡,是湿气重,还是技术差关于拔罐

2021-3-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程少为简介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201217/8505703.html

拔罐是一种常见的中医保健疗法,现在很多人也会选择拔罐来保健养生,但是在拔罐后皮肤上不仅会出现深浅不一的罐印,有的还会出现水泡,这是为什么呢?

肋骨

有人认为这是体内湿气重引起的,也有人认为是拔罐的师傅技术太差,错误拔罐导致的……众说纷纭,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他拔罐没事,我拔罐有水泡?

拔罐患者会出现水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

体内风寒湿毒较盛,以湿气最为突出

起泡也是一种邪气外出的表现。有时会在罐壁上出现小水滴,也是湿邪的表现。

2.

留罐时间过长

这一点因人而异,也和体质有关。有人留罐20-30分钟也不会起泡,有人5-10分钟就会起泡。

3.

罐子温度较高

这一点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时做闪罐,如果造成罐体温度过高,这时留罐的话,会增加起泡的可能。

4.

部位差异

同一个人拔罐,有的部位没问题,有的部位起泡。总的规律是背部、两肋、臀部容易起泡。

5.

拔罐过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由此可知,湿气重是会导致皮肤起水泡的,这一点与拔罐技术无关。

那么,问题又来了,要怎么知道,我是湿气重,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水泡呢?

方法也很简单

①换个部位试试看;

②体内湿气重的表现:舌苔白腻、肥胖、身体乏力易疲劳、总睡不够、大便溏粘难冲掉等。

拔罐后起水泡要怎么办呢?

可在常规碘酒或酒精消毒后,用注射器在水疱的边缘刺入将水抽出来。然后涂以抑菌液,用保鲜膜贴敷,半小时后可快速恢复。

了解了水泡的真相后,我们再来了解一点其他的拔罐知识!

为什么拔罐多选择背部?

人体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通引起的,脊背作为气血循行的主干道,最害怕淤积。只有脊背这个枢纽通了,气血运行通畅了,才能带走淤积,滋养全身,祛除疾病。

再则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而后背是膀胱经主要循行的部位,治疗的范围极其广泛。可以说身体内任何疾病,都和膀胱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它就像污水管道,如果不通,整个日常生活全都会被破坏。

留下的罐印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含义?

罐印的颜色表示了你的身体状况:

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积寒

紫色并伴有黑斑——气血不畅通

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风湿

鲜红而颜、局部发热——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

红而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虚寒、湿邪

皮肤微痒——风邪、湿症

水泡、水肿、潮湿——寒症、湿气盛

罐中有水珠者——寒湿重

紫红、暗红——阴症、寒症、血郁

潮红、淡红——虚症

局部很快恢复原样——说明快痊愈

最后再交代几点拔罐容易犯的错误

1、拔罐后立马洗澡

容易发炎、着凉、风邪入体。

2、拔罐时间过长

容易出水泡。伤害皮肤、引发感染。

3、同一位置反复拔

会对皮肤造成损坏。

4、拔胸口、肚子

通常拔火罐的位置主要是腰部、背部,肩膀。

拔罐对人体有诸多好处,但是不能盲目追随。拔罐一定要用正确的拔罐方法。

拔罐后起水泡怎么办

 1.及时消毒   如果在拔罐之后出现水泡,就需要及时采用消毒的方法帮助处理。患者可以使用常规碘酒以及酒精消毒,并用注射器从水疱边缘刺入,将其中的脓液抽出来。之后再涂抹一些龙胆紫溶液,不过不必进行包扎。   2.服用药物   若因为拔罐而长出水泡,且出现了感染症状,就可以配合服用抗菌消炎药物进行治疗。具体可以口服左氧氟沙星片或者阿莫西林胶囊一类药物,必要时可以使用小剂量抗生素。   3.中药外敷   患者可以使用生大黄适量,在研成细粉加麻油适量,调成糊状之后外敷在患处皮肤。坚持每日换药一次,经过2-3天即可好转。

如何在可控范围内尽量预防拔罐出现水泡

  1.注意拔罐手法   在拔罐时一定要注意掌握合适的手法,千万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走罐,否则容易损伤皮肤出现水泡。另外,还要注意防止或火罐漏气脱落。   2.体位须适当   如果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或者凹凸不平的情况,拔罐时就容易脱落,所以也会出现水泡一类症状。因此在开始拔罐时一定要保持合适的体位,以便防止出现一些意外的不良情况。   3.手法应轻缓   在起罐时手法要轻缓,最好是以一手抵住罐边部位的皮肤,按压一下之后使气漏出,罐子就可以脱下,此时千万不可硬拉或旋动。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水泡一类不良情况,同时也可以发挥出更好的治疗效果。

4.使用绿康光波康复理疗仪的针灸拔灌

针灸拔罐的作用与使用

适应症及主要穴位

〔呼吸系统适应症]

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水肿、肺炎、胸膜炎。主穴:大杼、风门、肺俞、膺窗。

[消化系统适应症]

胃神经痛、消化不良症、胃酸过多症。主穴:肝俞、脾俞、胃俞、隔俞、章门。

急性及慢性肠炎。主穴: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

[循环系统适应症]

高血压。主穴: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足三里。重点多取背部及下肢部.

心律不齐。主穴:心俞、肾俞、膈俞、脾俞。

心脏供血不足。主穴:心俞、膈俞、膏肓俞、章门。

[运动系统适应症]

颈椎关节痛肩关节及肩胛痛、肘关节痛。主穴:压痛点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髋痛。主穴:根据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膝痛、裸部痛、足跟痛。

主穴:在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用小型玻璃火罐,进行拔罐。

[神经系统适应症]

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垫)、至阳。

肋间神经痛。主穴:章门、期门、及肋间痛区拔罐。

坐骨神经痛。主穴:秩边、环跳、委中。

因风湿劳损引起的四肢神经麻痹症。主穴;大椎、膏盲俞、肾俞、风市,及其麻痹部位。

颈肌痉挛。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腓肠肌痉挛。主穴:委中、承山及患侧腓肠肌部位。

面神经痉挛。主穴:下关、印堂、颊车,用小型罐,只能留罐6秒钟,起罐,再连续拔10次到20次。

隔肌痉挛。主穴:隔俞、京门。

[妇科方面的适应症]

痛经。主穴:关元、血海、阿是穴。拔罐闭经。主穴:关元、肾俞。

月经过多。主穴:关元、子宫。

白带。主穴:关元、子宫、三阴交。

盆腔炎。主穴:秩边、腰俞、关元俞。

[外科疮疡方面的适应症]

疖肿。主穴:身柱、及疖肿部位,小型罐面垫拔。

多发性毛囊炎。主穴:至阳、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下肢溃疡。主穴: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急性乳腺炎。主穴;局部温开水新毛巾热敷后,用中型或大型火罐拔,可连续拨5~6次。

2.2病症示例

感冒拔罐疗法

症状:畏寒发热重无汗,头痛身痛,可有鼻塞流涕。取穴:风池、大椎、外关

拔罐方法:

留罐法。取上穴,留罐15~20分钟。

腹痛拔罐

症状:胃脘以下发生疼痛,有冷痛,灼痛,隐痛、绞痛、满痛、胀痛、刺痛等

取穴:中脘、天枢、关元、气海、脾俞、胃俞。

操作方法

留罐法。取上面3—5个穴位,留罐10~15分钟

乳腺增生之拔罐疗法

症状:乳房内有硬结、月经前、生气后疼痛加剧,伴有口苦咽干,或喉中如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心烦易怒,心情不畅,同时伴有月经不调。

取穴:肾俞·膻中·肝俞·气海·期门。

操作方法:

留罐法。依上述穴位先闪罐拔罐潮红再留罐15~20分钟。隔日1次。

操作禁忌

(1)饱腹、空腹都不宜拔罐操作

(2)拔罐前要先排净大小便

(3)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罐,每次每个部位留灌时间10-15分钟即可并非时间越长越好

(4)拔罐的斑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等

(5)女性的月经期及其它出血症部位,不可拔罐。

(6)拔罐后不要马上洗澡,尤其是冷水澡

(7)高热、抽搐、痉挛等

(8)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

(9)肌肉瘦削或骨胳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应用

(10)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

禁忌

患有以下疾病的患者请勿尝试拔罐,否则可能引起问题:

1、重度心脏病、或身上有金属物质的;

2、有出血倾向的、出血史的、开放性骨折、败血症、血友症等;

3、全身浮肿,急性外伤性骨折;

4、全身皮肤病或局部皮损(如皮肤过敏或溃疡破裂处);

5、极度衰弱、消瘦、皮肤失去弹力者;

6、高热不退、抽搐、痉挛;

7、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及静脉曲张部;

8、瘰疬、疝气处;

9、肝炎、活动性肺结核等传染病;

10、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

11、女性经期、孕妇。六岁以下之儿童及七十岁以上之老人。

12、前后二阴。

虽不是绝对禁忌,但应选择小口径的管子,拔罐数目要少,距离要远,操作时应特别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bpc.com/zlff/106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