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精选近5年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选穴规
2021-4-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程少为的号怎么挂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00805/8096390.html
近5年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
选穴规律研究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七年制中医学
级吴棹仙班田子雷
摘要:笔者希望通过整理近5年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文献分析得出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选穴规律并建立一份具有普适性的针刺处方以便临床应用。笔者认为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选穴规律应当以近部取穴与远部取穴为主并搭配经验用穴。文章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对检索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文献中穴位选取的纳入排除标准;统计结果主要包括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应用频次较高的主穴与三叉神经各分支配穴;讨论部分主要为笔者建立的针刺处方以及方义分析。
关键词: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面痛选穴规律
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的反复发作性剧痛,疼痛局限于三叉神经一或两个分支分布区,表现为短暂的电击样、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痛,突发突止,通常无征兆,间歇期完全正常[1]。现代医学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大多收效甚微,病人需要通过药物缓解疼痛,但因容易产生药物抵抗,进而需要手术治疗[2]。三叉神经痛病理基础至今未明,手术治疗仍经常复发。而三叉神经痛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针刺治疗的病症之一,具有国际公认的治疗效果。同时国内众多医家不同的治疗策略为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提供了多样化的思路,本文通过对近5年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相关临床报道中的针刺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力图为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选穴参考。
1.数据来源
1.1文献检索
检索来源: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文检索关键词:(“面风”or“面风痛”or“面颊痛”or“颌痛”or“口齿痛”or“目痛”or“眉棱痛”or“眼疼痛”or“颊痛”or“三叉神经痛”)and(“针灸”or“针刺”)[3]。发表时间:-01-01到-11-01。不进行同义词扩展、不进行中英文扩展。结果:查得相关文献篇,其中临床报道82篇,个案报道23篇,文献分析13篇,综述性文献12篇,机理探讨4篇,论文汇编1篇。
1.2纳入排除标准
1.2.1诊断纳入标准:(1)明确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符合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2];(2)使用其他诊断标准,且文献中描述症状与三叉神经痛特征相符,排除其他可疑疾病的三叉神经痛患者。
1.2.2干预措施纳入标准:治疗组:(1)以一种或多种针刺治疗方法为主要治疗手段(如针刺、灸法、电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耳针、三棱针、激光针、经皮电刺激)。(2)非针刺治疗方法(一般推拿类、针刀类、微针疗法类)。(3)综合性治疗措施(针刺与药物合用治疗、针刺加其他治疗如推拿)。对照组:无干预措施、西药治疗、中药治疗、假针刺、综合性治疗措施[4]。
1.2.3排除标准:重复发表或研究数据雷同的论文、一般临床报道(小于30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分组小于20例)。
1.3数据处理
数据纳入的腧穴表项目包括:主穴、配穴、选用经络、特定穴名称、腧穴分布。
将文献中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治疗组所选主穴进行统计。(1)配穴以辨证分型取穴进行统计(2)文献中未标明主穴、配穴的归入主穴统计(3)将远端取穴的归入主穴统计(4)分型、分支取穴的归入配穴统计(5)1篇文献所选主穴按每穴1次计算(6)配穴以每个分型所用穴位按每穴1次计算(7)透穴以每穴1次计算,用人工统计每个穴位的选用次数及选用频率[5]。
腧穴名称规范:依据年版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建立“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应用频次表”,涵盖穴名、国际代码、所属经络、特定穴名称。
2.统计结果
在使用的70篇文献中,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腧穴多达92个。排除主穴中使用频率小于3%的腧穴。主穴中排在前10位的穴位使,用情况见表1。排除配穴中使用频率小于2%的腧穴。主穴中排在前5位的穴位使用情况见表2。
主穴选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合谷、风池、下关穴、太冲;配穴的选用频率最高第一支选用太阳,第二支选用四白,第三支选用地仓。
中医学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因风寒、风热毒邪侵袭,导致气血阻滞,不通则痛[6]。本病常用的配穴均是头面局部取穴,以“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原则为主,此法在治疗本病中具有重要意义。配穴中下关、风池、颧醪、翳风四穴正是手足三阳经气在面部相互交会的交会穴。从解剖学层面看,上述面部高频应用的穴位与三叉神经的分布部位密切相关,如下关穴、夹承浆穴下布有三叉神经下颌支出入。另有临床报道显示,独刺、深刺下关穴治疗本病效果显著[7]。本病所选配穴虽有33穴之多,但高频配穴仍集中在7穴左右,相比而言低频穴位的治疗效果尚未得到有效的验证。
三叉神经痛多由气血阻滞,又因三阳经中阳明经乃多气多血之经,故治疗三叉神经痛当以阳明经为最多。统计得出最常使用的前10个主穴中,多分布在阳明经和太阳经,结果与预期判断相应。其中主穴合谷、内庭均属阳明经,属于手足相配,时“同气相求”理论的应用,意在加强疏导阳明经气,通络止痛。手阳明经原穴合谷、足厥阴经原穴太冲以及足阳明经荥穴内庭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在根结理论中为根、为本,故远治作用显著。同时某些奇穴如印堂、太阳等在治疗此病上有特殊疗效,亦运用较多。主穴选穴规律与经脉循行仍密不可分,同时根据经脉的血气规律对证治疗。高频穴位仅有合谷,相应“面口合谷收”的四总穴理论,其余56个低频穴位的选择亦是有证可循的,如以神志论治三叉神经痛的石学敏[8]、以应用五运六气理论进行治疗的高海松等人[9],均是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新方向,应当加以研究。
3.讨论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与分析,笔者拟出三叉神经痛的配穴处方:主穴:合谷、风池透风府、印堂、神庭、内关透外关;第一侧支配:头维透阳白、丝竹空透太阳、攒竹透鱼腰、头临泣透头维、悬厘透率谷;第二侧支配:四白、迎香、听宫、下关透耳和體、颧醪透上关;第三侧支配:大迎、翳风、颊车透地仓、夹承浆透承浆。
合谷、下关分别属于手足阳明经,二穴的选用属于循经配穴,因面部为手足阳明经之所行,故针刺二穴可疏通阳明经经气,达到通则不痛之效。风池位居脑后,为风邪汇集入脑之要冲,亦是治疗风病之要穴,用之可疏风驱邪。
现代医学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以对症治疗,使用止痛、抗惊厥药物及神经营养剂为主[2],造成患者不良反应大、药物依赖性强的境况。通过手术治疗患者复发风险极大。针刺治疗与上述方法相比,不仅无损伤性、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而疗效确切。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选穴与病性辨证及经络辨证密不可分,同时现代医学中解剖学、神经病学理论亦为选穴提供了依据。笔者通过文献的整理、分析得出的针刺处方还未经临床检验,但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对我们的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需求,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笔者认为探寻精而验,验而信的处方,是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诊疗中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