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康复SETKT

2020-9-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www.wxlianghong.com/

悬吊运动训练在慢性腰痛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慢性腰痛(CLBP)表现为下背部、腰骶、臀部疼痛,是肌肉、神经、骨骼三者产生生物力学紊乱的一组常见症候群。该病病因复杂,发病率高,复发率高。CLBP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不少学者认为主要由于腰部稳定性下降。近年来,许多大人群、长时期、前瞻性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病例报告显示,悬吊运动训练(SET)可改善CLBP患者的症状并提高其生存质量。本文通过综述这些资料,分析慢性腰痛的可能病因及SET对改善CLBP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SET治疗CLBP的可能机理。

慢性腰痛(chroniclowbackpain,CLBP)表现为下背部、腰骶、臀部疼痛,是肌肉、神经、骨骼三者产生生物力学紊乱的一组常见症候群,症状持续12周以上被定义为慢性腰痛。流行病研究发现,CLBP是临床就诊的第二位常见症状,仅次于上呼吸道疾病,全世界约70%-85%的人在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腰痛,其发病率从7.6%—37%不等,且与年龄呈正相关。在所有慢性腰痛患者中,慢性非特异性腰痛(NCLBP)又占多数。CLBP常导致功能障碍、长期请假及提早退休,严重影响人们生存质量。目前,国内对CLBP的处理多为理疗、按摩、针灸、药物治疗及对患者日常姿势进行指导等,然而疗效一般且易复发。目前学者对应用相应运动疗法治疗腰痛已达成共识,欧洲非特异性下背痛治疗指南推荐运动疗法作为首选。通过运动治疗可显著减少腰痛患者工作缺勤天数,并可明显提高慢性腰痛患者一年后返工率。悬吊运动训练(slingexercisetherapy,SET)是新兴的一种运动疗法,近年来被应用于腰痛的康复治疗,已逐渐成为治疗CLBP的重要理念和临床考虑。作为主动运动疗法,它是一种非损伤性运动,强调患者在无痛范围内进行,与传统被动运动疗法相比,患者依从性提高,可更有效地改善肌肉功能水平并缓解疼痛,且不易复发。临床研究显示,SET能使受损部位在去除或降低局部负荷的情况下进行感觉运动控制、肌力训练,确能明显改善患者腰痛症状。本文就SET在CLBP康复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SET概述

SET源于二战康复治疗。自20世纪60年代,挪威学者就将吊带用作治疗肩关节和髋关节疾病,90年代初期,挪威康复专家提出了悬吊运动治疗理念与原则,年正式提出SET概念并用于骨骼肌疾病的主动运动治疗,年以来已扩展到伤后康复训练、运动员体能训练、健身及神经康复等领域。SET是以神经肌肉激活技术(neuromuscularactivation,Neurac)为治疗理念,依托Redcord训练系统,借助可调节的吊索与绳索实施安全、渐进性训练,以达到刺激神经肌肉、恢复躯干肢体控制、增强核心稳定性等目的。Neurac的治疗核心是唤醒“休眠”的核心稳定肌,重建其正常功能模式与神经控制模式,从而改善维持人体腰椎稳定的主动亚系统和神经控制亚系统。SET使患者处在不稳定平面下进行训练,可有效牵张、刺激躯体机械感受器,减少或去除局部负荷,使表面肌群放松,有效激活“失眠”的局部稳定肌从而提高核心稳定性。

2慢性腰痛的可能病因

2.1腰部稳定性下降

人体腰椎力学稳定系统主要由被动亚系统、主动亚系统及神经控制亚系统组成。上述任何一个系统异常,均可能导致机体腰部功能受损而引发急慢性腰痛。

国外多位学者指出,下肢生物力学异常与CLBP的发生关系密切,特别是姿势性下背痛。从生物力学角度看,CLBP可被认为是腰部结构不稳固、不足以应对加诸于腰椎上的负荷,即腰椎的稳定性下降,其病理过程本质上就是脊柱稳定性逐渐减低的过程。多数患者生活习惯不良,存在局部稳定肌的萎缩及功能异常、椎间盘与椎小关节的退变导致腰椎稳定性降低,不足以应对日常负荷,临床表现为疼痛。随着病情的迁延不愈,局部产生炎症与其他病理改变,加重病情。

研究发现NCLBP患者启动局部稳定肌的时间延迟,表现出神经控制功能障碍,直接影响脊柱稳定性。腹横肌与多裂肌是腰椎最重要的局部稳定肌,对维持腰部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多裂肌的萎缩程度与腰痛的时间、程度和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

Danneels等在研究不同锻炼方式下慢性腰痛患者多裂肌的肌电活动时发现,与健康组相比,在协同性锻炼时慢性腰痛组多裂肌的肌电活动显著降低。

Hides等研究表明:接受多裂肌和腹横肌共同收缩训练的急性初发腰痛患者从急性状态康复的速率和对照组相同,但是相对于不接受这种训练的患者,其复发的几率较低。

国外还有研究报道,慢性腰痛患者竖脊肌HE染色见肌纤维呈不同程度的长条状、角状及圆形萎缩,肌纤维水肿、变性坏死,肌纤维间及肌束间结缔组织增生,肌核内移,中央核上述改变不一,病程越长,改变越明显。

另外,秦江等早在年对腰痛患者的骶棘肌在弯腰触地及回复动作中的研究表明,腰痛患者会出现异于健康人的肌肉激发模式,表现为屈曲放松现象缺失,即当躯干屈曲接近最大角度时,健康人骶棘肌肌电活动接近于零,而腰痛患者骶棘肌仍持续收缩表明在深层局部稳定肌失去功能后,作为整体稳定肌的骶棘肌在替代发挥稳定脊柱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异常的神经肌肉激发途径,导致骶棘肌超负荷的运作,从而造成了外层肌肉的痉挛,加重了腰部疼痛并限制了腰部的活动。

以上研究均表明CLBP患者存在腰部核心稳定肌的异常生理或病理反应,其腰椎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

2.2不良足部姿势

还有理论提出不良的足部姿势可导致站立或运动中椎旁肌肉与韧带的过度牵拉,使其长期承受应力,同样会造成CLBP。如高弓足,其特征是足弓异常增高,前足内收内翻或伴趾屈。高弓足的踝关节常内翻,背屈受限;膝关节亦有内翻趋势,导致膝关节内侧挤压与外侧牵拉;膝关节内翻趋势持续可进一步牵拉髂胫束,使得阔筋膜张肌紧张。高弓足可以是原发也可以是继发于神经肌肉骨骼病变,通常是双侧受累,一侧受累多由于下肢功能性缩短致使骨盆侧倾、脊柱代偿性侧弯而导致腰背痛。

2.3心理因素

年疼痛国际研究会把疼痛定义为:“一种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联系或用这种损伤来描述的不舒服的感觉和情绪体验”。该定义指出疼痛包括两方面因素:?疼痛与机体组织损伤相联系;?疼痛与某种心理状态相联系。即疼痛不仅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不舒适的情绪反应。林建强等研究分析认为,CLBP患者出现“疑病、抑郁、癔病”神经三联征,长期疼痛会使患者消极心理逐步占主导地位,最终进入疼痛—抑郁—疼痛的恶性循环。他指出长期有效治疗CLBP需从改善患者情志出发。

3悬吊运动训练治疗慢性腰痛的可能机制及应用

作为核心稳定性训练的一种方法,SET主要通过不稳定平面激活深层核心肌群进而加强腰部稳定性促进血液循环从而缓解腰痛。以下主要从维持腰椎稳定的主动亚系统、被动亚系统、神经控制亚系统及循环代谢方面探讨SET治疗慢性腰痛的可能机理。

3.1主动亚系统

主动亚系统主要由相关肌肉及肌腱等组织构成,它们与神经控制亚系统共同维系脊柱稳定性。

SET强调在非稳状态下进行闭链运动,强化躯干肌及非主导侧肢体运动能力,激活脊柱深层稳定肌功能并加强神经肌群间的反馈,改善局部稳定肌群及相关神经组织功能,从而增强脊柱核心稳定性,有利于疼痛症状及腰部功能改善。

Seiler等通过悬吊训练增强多裂肌和腹横肌等核心肌群力量,使得腰椎稳定性和躯干姿势控制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Sung设计了专门增加多裂肌收缩能力的稳定性训练项目,并评估4周后对慢性腰痛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显示多裂肌功能有显著性提高,同时减轻了腰痛引起的残疾状态。

国内学者刘甜等也报道,SET能明显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腰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外,李旭等研究证实了慢性腰痛患者的躯干旋转肌群肌力提高,腰部稳定性也会增强,这也为SET治疗腰痛姿势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再者,躯干肌肌力大小及合适的屈、伸肌力量比也是维持躯干稳定的重要因素,伸肌群的肌力要大于屈肌群的肌力,两者保持合适比值才能维持腰椎生理曲度,并完成腰部的生理功能[[xxv]]。

Lee等的研究显示NCLBP患者的躯干屈伸肌力量比值高于正常对照组。

IwaiK等研究认为躯干伸肌力量下降可能是导致高校摔跤运动员腰痛的危险原因之一。

据此,今后学者可应用SET设计相应动作,针对性地训练CLBP患者躯干伸展肌群从而加强躯干伸肌肌力,进而使躯干屈伸肌力比正常化最终达到缓解腰痛的目的。

3.2被动亚系统

被动亚系统括椎体、小关节突和关节囊、韧带等解剖结构,与主动亚系统一起在神经控制亚系统的协调下共同参与弹性区间稳定性的维持。腰痛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腰部椎体、椎间盘、小关节等运动节段的过度移位或旋转;韧带的变形;腰骶骨神经损伤等均可能导致腰痛。腰椎间小关节囊、韧带及椎间盘上存在本体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对压力及炎性因子非常敏感。正常人这些感受器在腰椎活动时可准确传递感觉信息,及时通过肌肉收缩放松等调整姿势;而CLBP患者这些感受器可能异常,不能精确传递感觉信息,导致肌肉募集发生改变,进而使得屈曲-放松现象消失。

于瑞等近期研究表明,SET治疗后NCLBP患者屈曲-放松现象部分恢复。SET先进行低负荷的等长收缩训练,后进行低负荷、多重复的训练,使得椎间关节囊、韧带上的本体感受器因受到刺激而敏感性增加,能正确输入感觉信息,提高了神经肌肉控制的效率和精准性。与此同时,这也使腰椎始终处于“中立位”,被动亚系统受力明显减小,腰椎间盘纤维环、关节囊及韧带的压力、剪切力减小,从而减轻了这些组织内痛觉感受器的刺激进而缓解疼痛。

李祖虹等报道,对30名CLBP患者进行SET治疗4周后,患者疼痛VAS评分由5..12降为4..92。

郭险峰等报道,SET还可以有效减轻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慢性腰背疼痛。

3.3神经控制亚系统

神经控制亚系统主要根据来自主动亚系和被动亚系的反馈信息通过下意识控制的方式调节腰椎稳定肌的活动,实现腰椎稳定性控制。

Panjabi研究发现,神经控制系统能在肢体运动前启动相关肌肉收缩来维持肢体稳定性。慢性腰痛患者的多裂肌和腹横肌启动时间较正常人晚,表现出明显的神经运动控制功能障碍,导致脊柱失稳,局部稳定肌逐渐萎缩,脊柱稳定性进一步下降。患者在SET训练时,可下意识地通过调节肌肉紧张度、协调多块肌肉共同收缩、控制动作稳定,从而改善神经对肌肉的准确支配能力。

王聪等报道,短期SET治疗NCLBP的缓解症状主要是由于神经控制系统的激活稳定肌群发挥作用,而想要进一步稳固神经控制通路,需要长期持续训练和健康宣教。

同年,刘喆等研究亦验证了SET可有效加强神经对肌肉的控制,从而提高身体在不稳定状态下的平衡、控制能力,加强力量在运动链上的传导,进而纠正不良姿势、缓解疼痛。

3.4循环代谢

Strobel等用31P通过核磁共振来观察下腰痛患者腰肌,通过31P/PCr(肌酸磷酸盐)比率反映肌肉代谢情况,从而反映腰肌的功能状态,研究发现下腰痛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1P/PCr比增高,提示下腰痛患者腰肌不能完全地放松。可见腰肌代谢异常会影响腰肌功能进而影响腰部稳定性。国内康复专家励建安[[xxxv]]曾指出,对比传统方法,运动疗法除能实现对“筋”的锻炼而达到其“束骨而利机关”的作用之外,还可使内啡肽释放增加,改善患者情绪和心态,从而促进患者功能恢复。SET可维持脊柱周围组织血液循环旺盛,保证能量来源和贮备充足。训练时大量血液流向肌肉并在全身重新分布,既有助于稀释致痛物质浓度,又能加速代谢产物排泄并带走致痛物质,促进局部肿胀吸收、减轻炎症,从而缓解疼痛。

高宝龙等将29例因运动引起腰痛的受试者随机分为SET组(15例)和推拿组(14例),分别进行8周SET治疗和推拿治疗,治疗后发现SET组血清乳酸脱氢酶下降更明显,但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却没有这种变化,认为SET可以明显缓解运动引起的腰痛症状且可促进肌细胞的功能恢复。

王成秀等通过对CLBP患者进行一次约30~40min的SET治疗,发现大多数CLBP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并在6~12个月后的随访中疗效仍然得到维持。

4小结及展望

综上所述,慢性腰痛发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为腰部稳定性下降、足部姿势异常及消极心理。SET可有效提高腰部稳定系统即主动亚系、被动亚系和神经控制亚系的稳定性并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在慢性腰痛治疗领域,其比传统疗法有着见效快、疗效持久、无毒副作用的优势,获得病人的普遍认可,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值得临床推广。据此,SET与健康教育及心理引导结合必然可提高疗效,加快腰痛恢复。然而,目前对SET的疗效还没有统一明确的评价标准,表面肌电分析、骨肌超声、磁共振等客观评价指标还未被广泛用来观察训练后肌肉的变化,训练过程中的姿势设计也是多种多样,SET与其它何种治疗如何结合治疗慢性腰痛最有效等这些可作为今后研究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bpc.com/zlff/97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