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苑好文揭秘郯城大地震遗迹枣庄熊耳山

2020-11-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41127/4525518.html

——熊耳山大裂谷是现存年郯城特大地震山体崩裂遗迹,位于枣庄市山亭区北庄镇。现在熊耳山大裂谷与抱犊崮被命名为“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朋友们在假期可以去一探究竟。

——年郯城8?级特大地震曾造成许多山体崩裂,一直以来,我们只能从古籍文字间体味这次特大地震无与伦比的巨大自然力量及其形成的奇异景观。这是十分遗憾的事。

——随着年春熊耳山大裂谷的发现,年郯城8?级特大地震造成山崩现象的神秘面纱也在逐步被揭开。

探寻熊耳山

——熊耳山在枣庄市以北约25千米处,属山亭区北庄镇所辖,主峰海拔高度为米,南麓山脚附近为毛宅村。山虽不高,却十分险峻。年春,先是熊耳山溶洞群被发现,接着进一步发现“山东仅有,全国罕见”的熊耳山天然大裂谷。在山东省政府及枣庄市政府的支持下,经开发建设,科学论证,年3月28日,熊耳山大裂谷及其东南方向约8千米的抱犊崮被国家国土资源部正式确定为“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

——熊耳山大裂谷在熊耳山崮形山顶南麓,时断时续,裂谷可分两条,一条为北西西方向延展,为主干裂谷,长约六、七百米,其东段为溶洞,并穿山而出;另一条支裂谷是主干裂谷的分叉,为南偏东方向,长约米左右,通往山南麓。从高处看,二条裂谷形态似二条长龙在绞合腾舞,被命名为“双龙大裂谷”。

——熊耳山大裂谷实际为裂谷与溶洞相伴相连组合而成,自西而东大体可分四段,西面入口一段,南北石壁峭立,高约三、四十余米,谷底宽约二、三米至七、八米,两边石壁上绿树青藤掩映,谷内清凉幽静。

——第二段裂谷断开,为山崩奇观,北侧为造型多样而湿润的土黄色钟乳石壁,恰如冻结的黄冰正在融化;南侧一半山体则已全部崩塌,从山头到山脚,满山遍野巨石呈扇形叠错散布,野草杂树参差其间,石块大者竟达数百吨,有的为规则方形,顶面平整如戏台。

——第三段裂谷复杂多变,时收时展,窄处不足1米,下有分支,上有悬石,或双面岩壁叠错,或钟乳与石壁对立,或两边皆钟乳,忽明忽暗,阴阳相间。

——第四段实为与裂谷相连的狭长而险峻的山内溶洞,顺湿滑阶梯而下,窄处仅容一人通过,穿行近二百米,走出洞来,举目眺望,山下是青川绿地的别样景象。

传说佐证毁灭性灾难

——当地流传的这样一个凄楚的故事:熊耳山脚下原有一个六户人家的小村庄,叫毛家村,一天夜里,忽然地动山摇,随着一声巨响,山崩地裂,整个村子被埋在大石堆下,除了一个外出串乡的货郎和一只猫幸免外,村内其他所有生灵全部遇难。货郎悲痛地远走他乡,而那只猫死也不肯离去,过了许久,猫的悲惨叫声还常常传到邻村。这个故事世代流传,无疑具有真实性。笔者看到,山脚下巨石堆中有一个半露的石碾槽(这种石碾槽是这一带老乡祖祖辈辈碾米的必用工具,一般置于村口),它的槽沟光滑,磨用痕迹清晰明显,证实这里的确曾有一个小山村,这个石碾槽也曾使用过很长时间。它静静地躺卧在巨石堆下,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无言地诉说着那场毁灭性灾难的发生。

——现在,在熊耳山巨石堆南面米左右的一个村子叫毛宅村。村里人都说,祖先是地震后迁来的,因震后新建的村内已无毛姓人家,故改“毛家村”为“毛宅村”,意思是此地附近曾有毛姓的老宅子。这个传说也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裂谷形成绝非偶然

——大裂谷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有其特定地质条件、构造活动背景及动力学成因。大裂谷发育在5亿年前寒武系中统张夏组厚层石灰岩中,其质地脆硬,抗风化力较强;其下部为寒武系下、中统馒头组等泥质页岩、沙岩中等,其质地软弱,易于风化剥蚀。经过亿万年地壳运动及侵蚀,形成了特有崮形山顶。大震之前漫长地质时期的风化侵蚀作用使熊耳山形成一些大型的节理、裂隙及溶洞,使之具备了山体崩塌的条件,在年郯城8?级特大地震袭击时,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大裂谷。主要依据为:

——?现场保留有完好如初的山崩石堆,石块断面较新鲜,石堆中压有一个石碾槽,当地故事传说在时间与年郯城特大地震年代相符,也与《康熙峄县志》记载相吻合。因此,实物证据、口传证据、文献证据印证了这一看法的合理性。

——?大裂谷各处两壁岩石棱角较新鲜清晰,特别是大裂谷上部有的局部岩石仍断而未离,“藕断丝连”,两边岩性完全一致,是裂谷形成年代不远的证据。此外,易于风化破坏的钟乳石石壁现在仍然基本完整无损,裂谷两侧岩石顶部覆盖的黄土厚度也相当,这都说明大裂谷形成年代不长,且是一次形成的。

——?大裂谷两壁错动方式复杂:

——?以张性开裂为主,但也有垂向错动,错距明显,长期风化作用的裂缝一般不产生垂向错动,这是岩体快速开裂的结果;

——?裂谷部分区段呈下宽上窄形态,有的上部岩石甚至似断未断,呈悬石状态,说明裂谷下部先快速滑动开裂,并牵引撕裂了上部岩石,这绝非是长期风化作用的结果,只有强烈地震才能使岩体产生这样下大上小的裂谷形态;

——?局部段落还有水平左旋错动,即靠山顶一侧岩石相对向西错动,靠山坡一侧岩石相对向东错动,最大幅度约达2米左右,显示有左旋错动特征,这与山东及华北地区北西—北西西向断层在现今北东东向区域主压应力场作用下地震时发生左旋错动是完全相符的。

——以上②、③现象是非常重要的现象,也是以前没有注意的现象,说明裂谷和岩崩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很复杂,有重力的作用,而主要的是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地震产生的动力作用。

——?显然,雷击不可能形成数百米长的裂谷;洪水可以造成岩体张性开裂以及重力作用下的垂直滑动,但不可能造成岩体水平左旋错动,何况山顶很难汇集大量洪水,从而也很难形成数百米长的裂谷;只有大地震发出的强烈纵波(能引起地面上下运动)及横波(能引起地面水平运动),结合该处特有的山体地质构造特点,才能产生熊耳山大裂谷如此复杂错动结果,形成熊耳山大裂谷这一奇观。

——这里所说山体地质构造特点是指:一方面,约自喜山期新构造活动期(距今约三千七百万年)以来,山东地区地壳一直处于北东东向主压应力场作用下,这使得北西及北西西方向断裂易于发生水平左旋错动;而熊耳山恰好具备这个条件,即北西西向凫山断裂带及曹王墓断裂带在熊耳山附近通过,熊耳山总体走向等地形地貌明显受到凫山断裂带及曹王墓断裂带的控制,大体也呈北西西向,其裂隙、溶洞总体排列方向也应大体以北西西向为主。熊耳山原先风化形成的大大小小裂隙、溶洞在地震波到来时的强烈运动中,可能迅速扩大贯通并连成一条大裂谷,且同时发生水平左旋错动。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山体崩塌部位,恰巧有一个较大溶洞,在强烈震动中,溶洞开裂,靠山坡的岩体便崩塌下去。——据有关研究认为,年郯城8?级特大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北东东向安丘—莒县断裂的南段,长约余千米,位于熊耳山的东南方位,北东东向安丘—莒县断裂的活动很容易牵动凫山断裂带等北西西向断裂的活动,于是,年郯城8?级特大地震引发了熊耳山的剧烈的运动,造成山崩谷裂、掩埋村庄的灾难,同时形成了熊耳山大裂谷及山崩这一奇特景观。

——当然,关于熊耳山大裂谷形成的确切年代,还需要做详细地质测年工作,以科学数据分析论证来确认,但其中应注意区分岩层、溶洞、崮形山体、裂谷等各自形成的年代,它们是不同的。

摘自《年郯城8?级特大地震的遗迹—熊耳山大裂谷》作者:刁守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bpc.com/zlyy/10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