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耳大神经定位法和额肌解剖学
2022-5-3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耳大神经是颈神经丛的浅支,主要是支配下颌骨,耳廓及部分的耳垂皮肤的感觉功能。面部手术中,GAN是常见的被损伤神经,尤其是在面部的除皱中,发生率约0%-2.6%,损伤后临床表现为:支配区域感觉障碍,出现痛性结节及温度耐受性下降等
讲述两种定位耳大神经方法:
1解剖标志点定位:McKinneypoint,该点位于外耳道下壁下6.5厘米处,在颈外静脉后方0.5厘米处,误差范围2-3毫米
2区域定位法:耳垂中线(黑线)垂直于平面的水平线(白线),以黑线为中线在耳垂下点做30度角,GAN%出现该区域,此外分析GAN分布模式以及GAN距离外耳道下缘水平线距离
GAN过胸锁乳突肌的前缘/中部/后缘点(1。2。3),至外耳道水平线距离,标记为(红线。黄线。黑线),平均距离范围在(4.9±1.1厘米。7.3±1.0厘米。9.8±1.2厘米)
分布模式:
在SCM的上三分之一处分支(类型1;A),占比:53.8%
在SCM的中三分之一处分支(类型2;B),占比:3.8%
在SCM的下三分之一处分支(类型3;C),占比:26.9%
没有分支(类型4;D),占比:15.4%
观察到颈外静脉EJV与GAN常见关系是在前方平行
SCM后缘:EJV和GAN平均距离在1.6±0.8厘米之间
SCM中部:EJV和GAN平均距离在1.4±0.6厘米之间
SCM前缘:EJV和GAN平均距离在1.0±0.6厘米之间
现阶段对GAN术中定位仍以McKinney解剖点为参照点,但已有研究表明该点的定位误差最高可达到2——4厘米,区域的定位方式却也突出危险区域这一特点,即在30度区域内皮瓣的剥离和牵扯,应小心操作,是值得在临床中借鉴的定位法门
对于前额部唯一一对提眉肌肉,需要熟悉额肌无骨性的附着点,起点为帽状腱膜冠状缝水平,止于眉部的浅筋膜和皮肤之中,一部分肌肉可附着在鼻骨和额骨的角突上,肌肉平坦且呈四边形,肌纤维沿前额向上和向外出发,颞浅动脉额支外侧供血,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额肌内侧供血,额支是颞浅动脉终末支,与眶上动脉和滑车上动脉在肌肉内吻合,面神经的颞支支配额肌,拮抗肌肉包括:皱眉肌/降眉肌/降眉间肌
额肌的眉毛动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肌肉静态张力对眉毛位置有着显著影响,额肌也参与上脸提升,额肌过度运动,是额头皱纹产生主要原因,该肌肉的形态学研究还未深入,现予以梳理:
额肌形态:1型
额肌两肌腹部仅在底部交叉,并逐渐向上和向外分叉
额肌形态:2型
额肌两肌腹在中部交叉,并逐渐向上和向外分叉
额肌形态:3型
额肌两肌腹部无任何交叉
另发现:眉部止点形式:
1.止于眉毛全长——亚种人种标本占多数
2.止于眉毛内侧2/3的位置——高加索人种居多(6/24)
形态学研究更多的是基于解剖学基础,临床应用中更多是考虑在活动肌肉情况下,皮肤皱纹所体现的形态,尤其是肉毒毒素注射。该文献不足在于未将性别差异纳入讨论范畴,且种族差异性的讨论没有区分,同时使用的是非新鲜活体案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