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姐小讲堂丨从运动员受伤接受针灸疗法,看
2020-1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点击 面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眼睑下垂、视神经炎、假性近视、目赤肿痛、神经性头痛等。
02
针刺手法
眼针疗法取穴主要以循经取穴及局部取穴为主,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点刺法:在选好的穴位上,病人自然闭眼,术者一手按住眼睑,在穴区轻轻点刺五次到七次,以不出血为度。
2、沿皮横刺法:多应用在眼睑或眶外,在选好的穴区向经脉循行方向平刺0.1-0.3寸至皮下组织,不可深刺。
3、眶内刺法:在选好的穴位上,沿眶内紧靠眼眶直刺0.5寸即可,手法宜轻,不宜行提插、捻转,操作必须熟练,手法不熟时,切勿轻试。
03
注意事项
1、点刺法必须按住眼睑以防患者睁眼,多用0.5或1寸毫针快速点刺数次即可。
2、沿皮横刺法必须严格控制进针角度和深度,多采用0.5或1寸毫针平刺0.1-0.3寸即可。
3、眶内刺法进针要稳、准、快,一手持针,另一手按住眼睑,把眼睑紧压在手指下面,右手拇食二指持针迅速准确刺入。刺入以后患者多有麻酸胀痛等得气感觉,如未得气可用手刮针柄加强针感,不用提插、捻转等补泻手法。
2
头皮针疗法
头皮针疗法又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皮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具有简便安全等特点,对脑部多种疾病有独特的疗效,在临床中运用较为广泛。临床多选用山西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现将焦氏头皮针常用穴区介绍如下:
运动区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感觉区
自运动区后移0.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
晕听区
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平衡区
沿枕外粗隆水平线,旁开前后正中线3.5厘米,向下引垂直线4厘米。
主治: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
01
适应症
主要用于脑部疾病的治疗,如中风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小儿脑性瘫痪、震颤麻痹、舞蹈病、头痛偏头痛、耳鸣及老年性痴呆症等。
02
操作手法
头皮针疗法需嘱患者取正坐位或仰卧位,术者应分开局部头发进行彻底消毒,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2日。头皮针疗法操作手法如下:
进针法
在进针时要避开发囊、瘢痕及皮肤破损处,操作者左手拇指指甲掐切头穴,右手持针将针尖紧靠左手拇指指甲缘,与头皮成15~30度角迅速刺入皮下。进针后,右手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0.5~1.5寸,当指下感到阻力减小时表明针尖已至帽状腱膜下层,继续将针沿头皮针穴线推进,再进行运针。
运针法
头皮针运针一般只捻转不提插,用拇指和食指指腹夹持针柄,拇、食二指快速做相对搓捻,使针身左右旋转,一般捻转频率为次/分,每5-10分钟运针1次。对于熟练的针灸医师可以采用如下运针法:
一为抽提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再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这种紧提慢插的方法,相当于泻法;一为进插法,持针手法与上相同,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3次,再退回原处,这种紧插慢提的方法,相当于补法。
注意:上述提插范围不宜超过0.1寸,动作要求迅速。
出针法
头皮针的出针只需缓慢退针到皮下然后拔出,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以防出血。
03
注意事项
1、头皮针的刺激强度较大,应注意防止晕针。
2、在头皮针治疗中常易发生滞针,可嘱患者身心放松并在针体周围轻柔按摩后再出针。
3、头皮血管丰富,出针时必须用棉签或棉球轻压,以免出血或皮下血肿。
4、对高热、意识障碍及癫痫发作等疾病,应慎用头皮针。
5、为了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可嘱患者憋气,深吸气一口,暂停呼吸。
灸姐温馨提示
眼针及头皮针的操作必须在针灸医师指导下操作。
号外
灸姐经络智慧全新改版,灸姐小讲堂会定期推出临床常见病的艾灸保健方法。健康的路上,灸姐与您一路同行!
灸姐经络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