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四季养生春养肝

2021-5-1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内容摘要

春季养生要旨为“调整阴阳、护肝养脾”。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生者,就是生存、长生之意。故中医养生原则就是养阳气,助阳升发;避风寒,清解郁热;养脾胃,防肝克脾。遵循阴阳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进行有序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中医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构成,春天五行属木,五脏之中肝属木,因而“春气通肝”。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即“春属肝喜生发”,春季的气候特点与人体的肝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春时节,养肝护肝要从春夏养阳,增甘少酸,调理饮食、规律起居、适度锻炼和调摄情志、经穴调理等七方面入手。

关键词:四季养生篇春养肝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冬去春来,从春季开始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人体之阳气也应顺应天时,向上向外疏发,人体的阳气的气机而疏泄到体表。春季多风,风主疏泄,风邪侵体则皮毛不固,肝郁气滞,空耗原阳,造成脏腑的空虚,真阳虚弱,脾胃运化不力,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大便溏稀,完谷不化,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讲的飧泄。此即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之机变。

中医五行理论认为,肝属木、脾属土,肝脾五行是相克的关系。春归大地,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柳丝吐绿,大自然阳气升发。肝气为春季的主气,春季肝的功能比较活跃或亢奋。肝气过强则伤及脾气,脾的消化吸收功能紊乱,春季脏腑的功能特点为“肝强脾弱”,养生的要旨是“护肝养脾”,特别是肝火旺、肝气郁的人群,更需要清肝解郁,维持脾胃的正常功能。

春季养生要旨为“调整阴阳、护肝养脾”。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生者,就是生存、长生之意。故中医养生原则就是养阳气,助阳升发;避风寒,清解郁热;养脾胃,防肝克脾。遵循阴阳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进行有序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而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规律生活等方法,提高生活品质。中医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构成,春天五行属木,五脏之中肝属木,因而“春气通肝”。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即“春属肝喜生发”,春季的气候特点与人体的肝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春时节,养肝护肝要从春夏养阳,增甘少酸,调理饮食、规律起居、适度锻炼和调摄情志、经穴调理等七方面入手。

PART

01

《黄帝内经》曰:“春夏养阳”。春天人体的阳气应该多与自然界的阳气一同升发,饮食方面,宜适当多吃些既能温补阳气又能帮助阳气升发的食物。而初春多风寒,辛温的食物能解除、驱散体表的风寒邪气,更有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如韭、蒜、葱温能补阳,辛能发阳,入肺经又可以使皮毛的汗孔打开(肺主皮毛),有助郁热发散。而素有消化道疾病如胃肠道病、阴虚或阳盛体质的人群,辛温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较大,易伤及胃阴不可多用。可用人参麦冬茶:党参6克,麦冬10克,五味子3克,白茅根12克代茶饮。方解:阳邪过则易耗气伤津,使气阴两虚,气阴两伤,心神失养,故见妄见妄言,疲惫呆懒,方中党参甘温,大补元气,益肺生津,为君药。麦冬甘寒,滋阴润肺,养阴生津,为臣药。两药相伍,党参益不足之气,麦冬养不足之阴,合用则气阴得复,心神得养,上症自除。

PART

02

增甘少酸:《千金要方》中说:“当春之时,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中医理论认为,酸味入肝,即可以“养肝阴,养肝血”。春季肝气本来就旺盛,过多食入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木能克土,肝火上炎必然损伤脾胃。脾乃后天之本,脾胃是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气健壮,人才可延年益寿。而甘味可以入脾,春天我们应该多吃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糖尿病除外),补益脾胃。如:大枣,滋养血脉,强健脾胃,既可生吃,亦可做枣粥、枣糕。山药更是药食两用的健脾益气、滋肺养阴、补肾固精的佳品,山药莲子枣糕粥。

PART

03

《黄帝内经》素问:“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人卧血归于肝”一晚上的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是身体健康的保证,加快肝脏的修复,会让肝脏的健康得到保障。所以在春天要早睡早起,有益肝脏的保养。晚间11点到凌晨3点,是肝脏修复最佳的时间一般晚上10点半点以前应该入睡,早上7点左右就可以起床。规律生活中午小睡半个小时,“子午觉”百疲具散。梳头能通达阳气,宣行郁滞,疏利气血“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可以疏通肝胆郁气,帮助阳气生发。敲打百会穴、足三里、肝经、胆经等经络穴位,疏肝理气和脾健胃。方用:“茵陈大枣汤”茵陈20g,大枣6枚,茵陈清热利胆退黄之力,与大枣合用养肝护肝,益气补血。

PART

04

肝喜疏恶郁:“怒则伤肝”不良情绪对肝脏的损害最大。肝胆相表里,二者功能相辅相成。肝气要靠胆经来疏泄,胆汁的分泌与肝密切相关,胆贮存、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因此肝疏泄正常,胆汁才能充盈。肝主情志,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属木应春。保持心情舒畅,气血方能调达;气血调达了,五脏才能安和。所以春天养肝贵在舒肝理气,和脾健胃。俗话说“稳定情绪少生气,大便通畅少油腻”。方用:决明子10克,大米60克,冰糖少量。决明子水煎取汁和大米同煮,成粥后入冰糖即成。该粥清肝、明目、通便。对于目赤红肿、畏光多泪、高血压、高血脂、习惯性便秘等症效果明显。

PART

05

肝主身之筋膜:《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肝者,其充在筋;肝气衰,筋不能动”,肝主全身筋膜,与肢体运动有关。肝之气血充盛,筋膜得其所养,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伸筋柔筋以养筋。《黄帝内经》把春、夏、秋、冬对应生、长、收、藏一一对应。春去冬来,春天万物复苏,身体的阳气从蛰伏苏醒,冬藏逐渐复苏,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八段锦、太极拳等,多伸展四肢腰腹,能使气血通畅、郁滞疏散,舒筋养阳。健身“八段锦”以激发阳气。口诀: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需单举,?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力气,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

PART

06

调理阴阳:“孤阴不长,独阳不生”春天阳气上升的同时容易伤阴,应兼顾阴阳,在养阳的同时,适当补阴,以使机体阴阳平衡。古人云“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瓯,能推陈致新,生津快胃,所宜非细。”食粥简单易行,既可调养又可疗疾。通过早餐或晚餐中进食一些温肾壮阳、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的保健粥,如鸡肝粳米粥、韭菜粳米粥、猪肝粳米粥、海参粥等。或加入黄芪、枸杞、等做成药膳粥。方用:枸杞大枣粥:枸杞子30克,大枣3枚,大米60克。先将大米煮成半熟,然后加入枸杞子,煮熟即可食用。适合经常头晕目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病人。芹菜粥:鲜芹菜克,粳米30克同煮直接食用。该粥清肝热,降血压,对高血压病,肝火头疼,眩晕目赤疗效显著。

PART

07

五腧穴调理:《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用水的源流来比喻各经脉运行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其临床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而肝经之五腧穴云: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1)大敦穴是肝经巡行的第一个穴位,它在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0.1寸处。。“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别厚。大敦穴又是一个肝经的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操作方法:每天睡觉前用热水泡脚后,用手或者刮痧板揉搓大敦穴穴位10~15分钟。能治疗神昏便秘,头脑清晰、眼睛明亮,神清气爽。指压时强压7~8秒钟,再慢慢吐气,每日就寝前重复10次左右,第二天起床时效果明显。配内关穴合用,能缓解精神紧张,焦虑心慌。(2)太冲穴:“太冲穴”在在足背,第1、第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波动处。堪称人体去火第一大要穴。有人把“太冲穴”比作人体的出气筒,因为它是肝经的原穴和腧穴,是肝经的火穴,能够把肝气肝火消散掉。所以通过按揉“太冲穴”,可以把人体郁结之气统统放出去。主治肝阳上亢高血压、带状疱疹、头痛头晕、失眠多梦、乳腺炎、月经不调出血、子宫收缩不全、血小板减少症、颈淋巴结核、疝气肠炎、泌尿系感染、下肢关节酸痛、肋间神经痛、各种昏迷抢救等。医院南部院区中医科主任副主任中医师徐力

徐氏骨伤第七代传人,全国颈肩腰腿痛研究会河南分会理事,河南省中医药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中医骨伤专家库专家,郑州市医疗事故鉴定库专家。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缺血性骨关节病,急慢性滑膜炎等骨性关节病,国术点穴术治疗枕大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急,慢性神经性疼痛。中医治疗急慢性运动损伤,关节错位,韧带撕裂伤,撕脱性骨折。中医科特色中医骨伤,中医失眠,中医脾胃,中医心血管等专项特色门诊。本人先后在国家级,省级核心杂志上发表过专业论文20多篇,出版疼痛专著一部。主持河南省,郑州市组织的专业科技创新三项,获得河南省科技局科学技术进步奖,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壹级进步奖。国家级发明专利一项。

特色专长:徐氏正骨术,接骨续筋,子午流注针灸术,国术点穴,中医中药调理

祖传秘方:接骨丹(骨折愈合),追风丹(祛风祛湿)

碾筋丹(筋骨挫伤),开窍散(开窍醒脑)

文字编辑:周怡责任编辑:陈佳佳审核:段西普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bpc.com/cjzz/110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