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绝神针特色疗法之一

2016-11-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排寒针法及大叉穴整理篇

大叉,大白,灵骨提阳,治阳萎,单取,热力十足

1,男右支沟,左公孙。女左支沟,右公孙。缓解肢体寒凉。行针45分,但要记住,左升右降的运作程序,不要刻意去追求。

2,立即针法。为排寒针法。针时。有寒气排除。逐渐转热感,双太白。双支沟,0.18或。16的针,轻轻进针,支沟捻针。要四肢或双下肢出来排寒的感觉。停止

3,男左女右,女先扎1右火主,2左火主进针,一个个捻转,,客人会告诉你热哪里了,然后3左大叉针灸,4右大叉捻转,

4,四正位艾灸1支

5,先喝一点姜糖茶,或者艾叶茶

上面都是排寒针法

下面讲讲我临床上使用的方法,绝对的效果,

一,男左女右,女先扎1右火主,2左火主进针,一个个捻转,,客人会告诉你热哪里了,然后3左大叉针灸,4右大叉捻转15-20分钟,

二,脐针四正位用艾条1支支沟zhigou(SJ6)

手背腕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横纹中点直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与间使穴相对取穴。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拇长伸肌、前臂骨间膜。皮肤由前臂后皮伸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贵要静脉和头静脉的属支。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入小指伸肌,深抵其下面的拇长伸肌。前臂后区的血管神经束由桡神经深支(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背侧动脉及两条静脉组成。在前臂后区的下段,拇长伸肌的深面,有骨间掌侧动脉的穿支,穿过骨间膜的下缘,进入前臂前区。

五输穴之一,本经经穴,五行属火。

清利三焦,通腑降逆。

针麻常用穴之一。多用于治疗胁痛,习惯性便秘等。

头面五官疾病:暴喑,咽肿,耳聋耳鸣,目赤目痛。

消化系统疾病:习惯性便秘,呕吐泄泻。

妇科疾病:经闭,产后血晕不省人事,产后乳汁分泌不足。

运动系统疾病:上肢麻痹瘫痪,肩背部软组织损伤,急性腰扭伤。

其他疾病: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肺炎,心绞痛,心肌炎,急性舌骨肌麻痹。

刺法;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上扩散至肘部,有时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公孙穴

足太阴络脉,是十五络脉之一,亦是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名曰公孙。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酸过多、胃痛。

中文名

公孙穴

所属

足太阴络脉,足太阴脾经的络穴

出处

最早《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

通于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功效

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

定位

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赤白肉处

解剖

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

近人报道

头晕,胸痛,心悸,下腹部痉挛

操作

直刺0.6~1.2寸。可灸

方例

足趾麻痛:公孙、束骨、八风

部位:在火硬穴上一寸。

解剖:(心脏支神经)

主治:难产、骨骼胀大,心脏病而引起之头痛、肝病、胃病、神经衰弱、心脏麻痹、手脚痛、子宫炎、子宫瘤。

取穴:当第一蹠骨与第二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取之,即距火硬穴后一寸处取之。

手术:针深五分至寸半。

注意:禁灸、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火主穴位置在肝经之太冲穴后之骨陷中,(有些经穴学将太冲定在紧贴骨陷前,则本穴与太冲相符,参见拙著《针灸经穴学》页之取穴。

※火硬、水主两穴以火命名,皆能治心脏有关病变。

※太冲穴古诀认为能治喉痛,本穴效果更胜一筹。

※太冲穴古诀认为能治口歪眼斜,本穴效果更佳。

※肝经环绕阴部,火硬、火主两穴夹太冲,(肝之俞原)故又能治阴部淋痛及妇科之病有显效。

※本穴治手脚痛,配灵骨穴,作用较开四关(合谷、太冲)效果更好。

大叉穴是在虎口,食指与拇指的中间赤白肉际上.不过针刺的时候要向灵骨的方位刺入。

针灸治病,实质上是调动人体的元气来达成目标的,当把病治好了,要引气归原,把散布全身的阳气收回来,收到丹田,这叫刀枪入库,休养生息。此时,用蕫氏奇穴的火连穴来收手,中节合拍,恰如其分!下针片刻,甚至不到一分钟,全身的温热就消失,只有丹田里面暖暖的了!令病人神守天息,复入本原,命曰归宗,念念在兹,如鸡抱卵,如龙养珠,此法久持有大效。为何会如此设计呢?因为火连穴恰与十二正经的脾经原穴太白相当。看一下太白穴,属于阴土经(脾经)之真土穴,土主纳化,静以守位,只有以土来伏真阳之火,才能真正发挥潜阳的效应(足三里,是阳土胃经之土穴,阳主动,引气归原伏火作用远逊于太白,临床验证,确实如此!)。这有点象四逆汤中大量炙甘草的作用,呵呵。我在想,所谓的“火连穴”是否可以当作“火敛穴”看呢?因为,在董公的平度口音里,此二穴发音一样。就象,董公当年的“建中”穴,叫来叫去,就成了现在书上的“肩中穴”啦!进一步大胆推测,所谓的“火菊穴”是否可以当成“火聚穴”来用呢?大叉穴的体内反应及巡行路线1.针刺大叉穴后,进针瞬间第一反应点在同侧的耳部。耳部及耳后部可有明显的胀感。由此可见,宗脉的确会于耳。2.之后气感往往从同侧肩胛骨附近徘徊,然后从肩胛部转至同侧上肢内侧桡侧缘,大致相当于手太阴肺经,向下传导至手指末端,整个手掌瞬间发热,随后再继续沿同侧上肢尺侧缘,大致相当于手太阳小肠经(有时又有点像手少阴心经),上升到肩部后,转至胁肋部,大致相当于足少阳胆经,(有时又有些像足厥阴肝经)巡行到足部,又从足部沿下肢内侧面,大致相当于足太阴脾经(有时又有些像足厥阴肝经),回归到会阴及小腹部。此时部分人任督二脉较敏感的人,腰部命门处也有发热,沿督脉上至颠顶百会穴,再从百会穴经过印堂穴,此时可有印堂及双眼部不停跳动,然后经任脉再回归到小腹部,完成小周天巡行。由此看来,用当下时髦的话来讲,大叉穴是不是可以打通任督二脉呢?3.个别人除此之外,还有从肩胛部分两路,一路和上述一致,另一路直接达到颠顶部。其他相同。4.从上述路线看来,反应路线大多在同侧,针刺左师的大叉穴,有时也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病灶,不一定拘泥于“男左女右”,还未向左师请教过这个问题,不知道左师是不是认可此观点。5.顺便转发一下某知名民间中医学者讲的六节次序: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再一阳=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三阴(太阴)二阴(少阴)一阴(厥阴)再一阳(少阳)。三阴三阳标量,在气量和功用上存在分离,这便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气有多少,异用也”。从阴气的量上看,太阴主气,远不如厥阴藏血。但从功用上看,1)承接三阳的只能是三阴,肃肃出于高原;2)传递到厥阴,功用已开始“风动”向阳。换句话说,三阳在气量和功用上都是递进的;三阴在气量上递进,却在功用上逐渐减弱。

10月18日全国第80届免学费《实用医疗新技术学习班》邀请您参加学习!

一、讲授内容:①乳腺增生病专科、②皮肤病外治及特色美容技术、③鼻炎特效疗法、④微针疗法.韩国技术、⑤.前列腺病特色疗法.疗效可靠、⑥火针疗法.神奇针法、⑦液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疼临床经验、⑧.臭氧疗法临床各科应用。

二、上课地址和上课时间:

上课







































白癜风用什么中药治疗
白癜风医院海口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bpc.com/cjzz/18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