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2018-5-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非手术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大多数病人可以经非手术治疗缓解。其治疗原理并非将退变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回复原位,而是改变椎间盘组织与受压神经根的相对位置或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松解神经根的粘连,消除神经根的炎症,从而缓解症状。

适应证

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

症状较轻,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

影像学检查无明显椎管狭窄;

由于全身疾病或有局部皮肤疾病,不能实行手术者。

治疗方法绝对卧床休息初次发作时,应严格卧床休息3周,大、小便均不应下床或坐起,这样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卧床休息3周后可以佩戴腰围保护下起床活动,3个月内不做弯腰持物动作。此方法简单有效,但较难坚持。缓解后,应加强腰背肌锻炼,以减少复发的几率。牵引治疗

采用骨盆牵引,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椎间盘突出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需要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理疗和推拿、按摩

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内压力,但注意暴力推拿按摩可以导致病情加重,应慎重。

皮质激素硬膜外注射

皮质激素是一种长效抗炎剂,可以减轻神经根周围炎症和粘连。一般采用长效皮质类固醇制剂+%利多卡因行硬膜外注射,每周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4周后可再用一个疗程。

手术治疗适应证

腰腿痛症状严重,反复发作,经半年以上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病情逐渐加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中央型突出有马尾神经综合征,括约肌功能障碍者,应按急诊进行手术;

有明显的神经受累表现者;

首次发作,但疼痛剧烈,尤以下肢症状明显,患者难以行动和入眠,处于强迫体位者;

合并椎管狭窄者。

手术方法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

适合椎间盘突出合并有椎管狭窄、椎间盘向两侧突出、中央型巨大突出及游离椎间盘突出。

显微镜外壳腰椎间盘摘除术

适合于单纯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合并有椎管狭窄、椎管孔狭窄及后韧带骨化者不适合此项手术。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

是介于保守治疗与开放手术之间的一种新技术。适用于伴有腰痛或下肢疼痛的轻中度椎间盘突出且动态椎管造影显示后方的弹性结构完好的患者。纤维环还未破时减压效果最佳,如果纤维环和后纵韧带都已破裂则手术基本无效。它和后路椎间盘镜技术或开放手术相比较对身体损伤更小。

经皮髓核切吸术(PLD)

是通过椎间盘镜或特殊器械在X线监视下进入椎间隙,将部分髓核绞碎吸出,从而减轻了椎间盘内压力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主要适用于膨出或轻度突出型的病人,且不合并侧隐窝狭窄者。对椎间盘有游离碎块、髓核钙化和严重椎管狭窄等不宜应用。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适合于年满18岁;单节段有症状的推间盘退变性疾病,非手术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下腰痛(伴有或不伴有腿痛);影像学检查证实,与椎间盘源性异常的症状和体征一致。

术后注意事项1

睡硬板床,以平卧位为主。

饮食宜清淡,多吃高蛋白低脂、高热量高纤维素食物,保证营养,预防便秘。3恢复期保持正确的站立、行走、坐位及劳动姿势减少腰椎慢性劳损的发生。4注意避寒保暖。5积极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6

-3月后复诊,根据恢复情况来决定工作的时间。

医学培训中心

将于年3月14日在河南洛阳市开班!

现正接受报名,欢迎参加学习!

学习内容:

1、颈椎病的发病机理、颈椎局部解剖,颈椎疾病的诊断思路与液针刀进针要点。

、腰椎病的发病机理、腰椎局部解剖,腰椎疾病的诊断思路与液针刀进针要点。

3、肩背胸部的局部解剖,肩背胸部疾病诊断思路与液针刀进针要点。

4、膝关节部的局部解剖,膝关节病变的诊断思路与液针刀进针要点。

5、上肢部疼痛疾病液针刀疗法临床治疗。

6、下肢部疼痛疾病液针刀疗法临床治疗。

7、液针刀生物酶植入治疗脊柱相关疾病。

8、最新注射疗法班。

液针刀疗法适应症:

主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症、风湿类风湿疾病、四肢顽固性麻木、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肩周炎、各种神经痛(如坐骨神经痛、枕神经卡压性偏头痛)、弹响指、滑囊炎、膝关节韧带损伤、老年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腰肌劳损、足跟痛等多种疾病。针刀松解同时植入药酶线治疗脊柱相关疾病、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癫痫病、中风后遗症等有独特的疗效。

●学习费用:元(包括学费、教材资料费、

证书、合影等)

提前报名有优惠啦!

●上课时间:年月4-6日(3日报到)

●上课







































白癜风的影响
移动app后台开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bpc.com/cjzz/78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