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卢芳治疗三叉神经痛经验

2020-8-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点击上方“蓝字”,发现更多精彩。国医大师卢芳治疗三叉神经痛经验

国医大师卢芳

三叉神经痛是现代医学病名,根据发病部位和发作性疼痛特点,相似于祖国医学的“面游风”“齿槽风”“厥头痛”等病名。运用中医中药治疗之前,必须首先对疾病有明确的诊断。古云:“巅顶之上,惟风可到”。因此,可以认定本病主要病邪是风邪。综观《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循行及对三阳经证候的记载,临床上三叉神经痛以第二、三支多发与这个循行规律是大致吻合的。也证明三叉神经痛与经络受邪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遵循这一原则:新病,由外邪引起者,以疏风为主;久病,由痰火血瘀所致者,以清热、涤痰、活血为主。通过病例分析,患风火型三叉神经痛的占全部病例的68%,风寒型约占9%左右。血瘀型三叉神经痛为风火型和风寒型的延续,久治不愈形成血瘀。

一、风火型

风火引起的三叉神经痛有以下特点:疼痛畏惧风热刺激,疼痛呈现火烧或电击样,多在明显板击点。可伴有面红目赤,五心烦热,口燥唇裂,心烦易怒,大便秘结,小便黄等。此型舌诊特别重要,舌边尖色红,舌质干少津,舌苔黄腻等热证舌象,脉象多见弦滑或略数。风火型治疗法则以疏风泄热为主,佐以活络止痛。基本处方:川芎30克,生石膏50克,菊花15克,水牛角25克,胆星10克,一支疼痛加蔓荆子50克,二支疼痛加薄荷15克,三支疼痛加黄连15克,一、二、三支联合疼痛加柴胡15克。服用本方多在四剂至十二剂获效,若服至十二剂仍无效者,可把川芎每剂改为50克再服四剂,仍毫无疗效,可考虑按血瘀型治疗。验案:吴某,女,50岁,于年7月7日初诊。三年前,因精神严重创伤,于当夜左侧上、下颌部突然电击样剧烈疼痛,呈阵发性,每半小时左右发作一次,每次持续30秒钟左右,疼痛发作时含漱凉水自觉舒服。曾怀疑牙病,拔掉左侧四颗上下磨牙,但疼痛无任何缓解,每因洗漱、说话、吃饭均可诱发,因此长期不能洗脸、说话,不能安静饮食。服苯妥英纳无明显疗效。经常应用盐酸哌替啶维持。曾用无水酒精封闭缓解两个月后又疼痛复发,而且发作时间延长,缓解期亦愈益缩短。近一年来,疼痛无缓解,彻底不能入睡,因而来我院诊治。刻诊:呈痛苦表情,步入诊室,不能回答问话,口角不时流涎,舌边尖红,舌面前1/3处有一粟粒大溃疡,伴便秘溲赤,口苦心烦。脉象沉滑,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无三叉神经运动及感觉障碍)。西医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左Ⅱ、Ⅲ支。中医诊断:齿槽风(风火型)。处方:川芎30克,生石膏50克,水牛角25克,菊花15克,柴胡15克,山栀子15克,胆星10克,薄荷15克,黄连10克。服上两剂疼痛豁然消失,唯有麻木感。继续服前方两剂后,麻木感也消失。停药观察九年,从未复发。

二、风寒型

其临床特点为三叉神经痛加寒的症状。风寒型的发病特点是多在冬秋季节发病,疼痛多由风冷刺激诱发,疼痛发作时畏惧寒冷,疼痛性质多呈挚痛。可伴有面色白光白,手足不温,大便稀溏,小溲清长,舌质淡嫩,舌苔薄白,脉象沉迟等。风寒型治疗法则以温经散寒为主,佐以活络止痛。基本处方:荜茇50克,细辛5克,川芎30克,炙川乌10克,苍耳子15克,若一支疼痛加防风25克,二支疼痛加高良姜15克,三支疼痛加藁本15克,一、二、三支联合疼痛加白芷50克,恶心、纳呆加半夏15克,身畏风寒加羌活25克。验案:高某,女,48岁,于年2月19日初诊。于15年前,出现无原因的右下颌部阵发性隐痛,常因洗脸时用手揉擦面部时引起疼痛发作,以后逐年加重,发病季节多在冬季,每年发作1?2个月,口服苯妥英纳可以逐渐缓解。于今年11月份以来剧烈疼痛难以忍受,每隔3?5分钟疼痛一次,每次数秒钟,呈牵挚样痛,用无水酒精封闭和口服苯妥英纳、针灸等疗法都无明显疗效而来我院诊治。刻诊:呈痛苦表情,除头戴棉帽外,整个面部用围巾厚厚包裹,掀开围巾有恐怖感,家属代诉病史,其痛畏惧风冷刺激,查其舌体淡嫩,舌苔薄白,脉象沉迟,二便皆无热象,神经系统检查面部无感觉及运动障碍。西医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右二、三支)。中医诊断:齿槽风(风寒型)。处方:荜茇50克,细辛5克,川芎30克,炙川乌15克,藁本15克,苍耳子15克,服上方6剂,疼痛有所减轻,夜间能安然入睡,又服六剂,症状基本消失,追访至年12月,因在冷库工作时间过长而复发,但疼痛程度较轻,病人自己按原方服四剂,疼痛消失。

三、血瘀型

血瘀型约占33%,其临床特点是三叉神经痛加血瘀的症状。如疼痛部位固定,疼痛的性质呈刀割样或针刺样,疼痛的时间往往是日轻夜重。病人的舌诊比较特异,表现于舌质紫暗,有瘀斑或瘀点,也可有目环黯黑或肌肤甲错等血瘀征象。病人最主要血瘀特异现象,就是疼痛发作时喜欢自己揉搓面部,往往因为长期反复揉搓,疼痛部位皮肤粗糙或流血结痂。本型多数由于风寒型或风火型多年不愈,痛久入络所致。因此,血瘀型另一个特点,多为病史较长。血瘀型的治疗法则,应是活血通经,化瘀止痛,但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活血当分寒热血瘀一证,无论病程久暂,没有不偏寒或偏火的,与风寒或风火型比较,只不过是主要矛盾不在于寒或火,而在于以血瘀为主症而已。因此,在治疗用药上,应当区分兼有寒证或热证。若兼热证,多由于血瘀化热所致,治宜凉血活血,如大黄、丹皮、炙水蛭、丹参等酌情选用;若血瘀兼有寒证者,治宜温经活血,常用吴茱萸、乳香、没药、红花之品。(二)活血勿忘治气祖国医学认为气与血是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在人体运行当中,气与血是相辅相成的。例如,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气虚则血濇,气陷则血脱等。三叉神经痛所见的血瘀型,也不例外,亦应该是活血先治气。一是应用行气活血药,例如川芎、姜黄之属,适用于气滞而无气虚象的病例;二是补气活血药,例如黄芪、人参之属,适用于气虚痛而无气滞的病例。(三)活血宜辨虚实活血药可有补血活血和破血活血之分,补血活血药,例如当归、丹参、白芍等补血活血药,是活血而不伤正,适用于血瘀兼有血虚象者;破血活血药,例如穿山甲、炙水蛭、皂角刺等破血活血药,有活血破坚之功,适用于血瘀而无血虚象者。血瘀型者,治宜活血通经。基本处方:川芎30克,地龙15克,僵蚕15克,蜈蚣3条,炙水蛭15克,全蝎5克。若一支疼痛偏热者加蔓荆子50克,偏寒者加荜茇50克;二支疼痛偏热者加薄荷15克,偏寒者加高良姜15克;三支疼痛偏热者加黄连5克,偏寒者加藁本15克;一、二、三支联合疼痛偏热者加柴胡25克,偏寒者加白芷50克。舌有瘀斑加穿山甲15克,舌苔薄黄加胆星10克,兼气郁加姜黄25克,兼气虚加黄芪50克。临床体会,血瘀型比上述风热型、风寒型为难治,若服至六剂以上无明显好转者,可将川芎每剂用量改为75克,并嘱患者坚持服药四周方能显效。验案:马某,男,66岁,年5月4日初诊。右下颌及齿龈刀割样剧痛,反复发作二十多年。病于二十多年前,右下磨齿阵发性疼痛,每因吃饭和饮水时诱发,每次疼痛瞬间即逝,曾疑牙疾,拔掉两颗磨牙而疼痛依旧,以后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曾长期服用苯妥英钠可以得到缓解。近十年来,苯妥英钠疗效不显著,且有齿龈增生,遵医嘱停服此药。先后曾用无水酒精封闭七次,行三次神经根切断术等都没有得到根治。于半年前疼痛又发,除右下颌及齿龈疼痛外,又波及耳前,呈刀割样剧痛,每次疼痛持续3到5分钟,每日发作数十次,夜间经常疼醒,每次疼痛时,需用手揉搓面部可减轻疼痛。刻诊:病人极度消痩,满面胡须,右下颌部约手掌大血痂,环目黯黑,舌质紫暗,舌苔薄黄,脉沉滑。颅神经检查无阳性体征。西医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右1支)。中医诊断:齿槽风(血瘀型)。处方:川芎50克,地龙15克,全蝎15克,僵蚕25克,黄连15克,胆星10克,炙水蛭15克。服上方八剂,疼痛稍有缓解,黄苔已祛,原方减去胆星,又服八剂,夜间能安然入睡,疼痛瞬间即逝,但病人每次服药后三十分钟左右,疼痛加重,呈顶钻感,约一个小时后疼痛明显减轻,生活可以自理,饮食皆可忍受。分析服药后稍有加重,恐为病重药轻,原方将川芎改为50克,服两剂疼痛顿止,病人无一点疼痛感觉,也无须揉搓面部,追访三年没复发。临床体会,血瘀型与上二型比较,疗程长,疗效差。END我就知道你“在看”

支持《国医年鉴》欢迎投稿:gynj

.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bpc.com/hlff/94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