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米雄丨针刀治疗枕后痛1
2020-1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年浙江省针刀学术年会
枕后痛是颈椎病(或称颈痛)的一种类型,或称颈椎病的一组重要症状。常常合并眩晕(或称颈性眩晕)、合并头痛(或称颈性头痛),还有颈性高血压、颈性心绞痛、颈性胃肠功能紊乱。
针刀治疗效果有时很好,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好。
有时候似乎是其他科室的疾病,但其他科室治疗效果不佳,我们试着进行针刀治疗,效果却可能很好。如所谓的“梅尼尔氏症”、“眩晕症”、“中风后遗症”、“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等。这是我们针刀的神奇之一。追其机理,众说纷纭,但临床事实就是这样的。
朱汉章在年出版的《小针刀疗法》中首次提出了“寰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寰环枕筋膜很深,针刀要达到寰枕筋膜操作难度大,风险亦大。也出现过一些问题,并因此招来了不少质疑。但临床发现针刀并不需要深达寰枕筋膜,或只要达枕后肌筋膜即有效果。
“枕后疼痛;枕后肌肉紧张、痉挛;眩晕;头痛…”
针刀扎几下枕后肌肉及疼痛点,上述症状可能快速明显缓解。
年浙江省针刀学术年会
这其中是怎么了?!
我常常在思考,亦作过一些探索:
杨米雄,邵云龙.小针刀寰椎横突周围松解治疗颈性眩晕34例报告.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8(6):42~43.
与我的学生作过一些动物实验:
杨米雄,吴连国,马伟丰,梁哲浩.家兔枕后急性炎症对椎动脉血流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5,(2):22-25.
吴连国,杨米雄,邵国明.兔枕后软组织急性炎症对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5(12):12-14.
我的学生亦就有关文献进行了分析:
吴连国,杨米雄.椎动脉型颈椎病非骨性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6(5):77-78.
我无力深入探其究竟,在此我仅想就自己多年在临床上发现的现象作一些介绍,并作一些肤浅探讨:
一、先谈谈枕后的一些特殊的点位,也常常是我针刀治疗的部位。
这些点位是患者指认的疼痛部位、医生可以直接触摸按压到的压痛点、我们用针刀刺激、松解后往往可以取得临床效果的点位。这些点位或见于其他文献的介绍、记载,在此仅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这些点位的名称我以“枕后X”表示,因为我觉得这些点位本来就有一些模糊的性质,以太明确的方式表示反而不正确,或会发生误导。
1.“枕后1”,
我的定位是:患者低头,枕后隆突下有一条纵行的沟,沟旁是两条俗称的“大筋”,(即斜方肌之枕后段)。大筋之距枕后隆突下约1-1.5厘米处,正常人按压时亦有酸痛感,即为该点位。
该点位由浅至深的解剖结构:皮肤、皮下、斜方肌之颅底上项线至点、头半棘肌、头后小直肌、颅骨底。
该点位的直径约1厘米,症状严重者及病程较长者可以扩大。
与相关的一些描述的区别:
天柱穴:“在颈后区,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针灸学》”。与“枕后1”相近,但天柱穴强调在凹陷中,枕后1则在“大筋”中。
(我感觉到,针灸穴位往往选择在孔窍、沟槽。可能认为这样的结构才是经气循行的通路。而我认为我们用针刀松肌时,针对肌束更有效。)
“枕大神经点”:枕大神经是条状结构,从深部向浅层穿经枕后多层肌肉结构延伸到头顶。包括穿经头半棘肌、斜方肌。临床最常见的患者指认的位置、针刀刺激枕大神经引起向头顶放射的位置,位于“枕后1”的稍外侧,即“大筋”的外侧。
“枕后1”针刀治疗的具体操作(以下有关枕后点位的针刀治疗基本相同):
体位:我一般采取俯卧低头位,也可以坐位低头,但容易出现患者不适情况。
局部消毒:术者左手戴手套,拇指检查触摸点位,找到阳性点或结构并控制住。
初诊病人或急性病人多用注射,顽固性病人可不用注射。一般注射1号或2号仿“史氏液”0.5-1ml,(仿史氏液组成,见前《谈针刀与注射1》)。深达肌层。
用细针刀,0.6-0.4mm,多用0.4mm。
针刀治疗操作的深度及结构是依照临床表现考虑决定。如患者临床主诉以颈肩背疼痛为主,兼有枕后疼痛不适,说明疾病是以斜方肌、头半棘肌为主,则针刀达肌筋膜层即可,较浅。如患者以头痛、眩晕为主,说明累及深层枕后肌群,须深达颅骨。
一般多用松肌手法,针刀口顺肌纤维。浅层松肌,在斜方肌筋膜层,以针刀提插切割肌筋膜,可感觉到“格格”声,随之左手拇指可以感觉到痉挛的肌肉松弛,患者亦可以感觉到枕后逐渐松弛。深层松肌,针刀须达颅骨,左手拇指必须顶准颅骨,并估计深度。右手持针刀逐渐深达颅骨,亦以提插松肌为主,可以作横向撬剥。针刀刺激量随病情、患者体质、患者即刻反应而定。一般病情轻、病程短、病情急者宜轻。病程长,而顽固性者,刺激可以适当重些。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有不适及时停手。
患者如枕后痛并有向头顶放散痛但不很严重,表明枕大神经受应力刺激出现症状。考虑枕后肌肉痉挛刺激枕大神经,枕后肌肉松弛了枕大神经症状往往可以自行缓解。也以斜方肌筋膜层松肌为主。不建议专对枕大神经的针刀松解。如果在针刀松解过程中刺到了枕大神经,可出现了明显的向头顶放射痛感,术后患者往往诉说枕部触碰出现向头顶的放射痛,很不舒服。须2-3周才会缓解。故应尽量避免。
如果患者主诉以枕大神经为主,兼有枕后僵持不适者,则往往病史已经较长,实际上已经属于头痛范围(枕大神经痛),治疗可能有效,也可能效果并不很好。针刀松解也以斜方肌膜及紧张肌束为主,建议适当增加注射量,用2号药液。即借助药液阻滞的作用了。
如果枕大神经疼痛呈阵发性放射性疼痛,与三叉神经痛相似,并病程漫长者,则已经属于病理性神经痛,治疗相当困难。
综合整理、编辑排版:
医院赖庆钟
医院吴娟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