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看诊20多年的三叉神经痛,中医辨
2021-1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怎样判断得白癫疯 https://m-mip.39.net/nk/mipso_6302655.html
(老人复诊时对李燕主任说:敢吃饭了!)
这天上午,门诊进来了一位老大爷,眉头紧锁,精神萎靡。一般的患者,进来了就会忙不迭的诉说病情,可是这位老人坐下来一语不发。我暗自纳闷,正想询问,就听老人“嘶”的一声,右手捂着脸,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眼中泛起泪光。
这时旁边跟着的家属说道:“李燕主任,我爸三叉神经痛20多年了,这次疼得特别厉害,也不能碰,半个月不敢洗脸了。而且瞅不冷的痛一下,特别钻心,饭也吃不了!觉也睡不着!”看着老人家这么痛苦,我心里立刻有数了,因为类似的患者太多了。
诊治专家
专家介绍
李燕主任医师,毕业于长春中医大学,毕业后师承我国第一针灸博士后艾炳蔚、国医大师任继学,在潜心精研针灸学时收到经方泰斗胡希恕、刘渡舟教授的学术思想;从事中医颅面神经疾病临床诊治研究近40年,推崇仲景之说,临证慎密心细,处方知常达变,善于运用中医经方治疗各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性疾病,尤其擅长颅面神经疾病及疑难杂症的中医诊断与系统治疗。
擅长治疗
主治面瘫、面瘫、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面肌萎缩、眼睑痉挛、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癫痫、梅杰综合征、失眠、焦虑、抑郁、脑梗等各类神经疾病及疑难杂症。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天下第一痛”
话说天下有种痛叫“三叉神经痛”,如果将疼痛的级别分为10个等级,那么三叉神经痛属于第10级的疼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
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发病以骤发、骤停为特点的,呈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的,顽固的,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我们再来看看三叉神经痛的背锅侠!
三叉神经痛开始常常被忽视,患者开始容易认为是其他问题,这跟大众对此病认识不足有关,还需要多进行健康科普宣传。常见的背锅侠有以下几位:
第一名:牙痛
许多三叉神经痛一开始常常被误认为牙疼,原因是两者的疼痛部位和疼痛程度十分相似。患者首先会去口腔科就诊,如果正好赶上那里的牙齿本身有些问题,则倒霉的牙齿就会引来“拔牙之祸”。患者也会后知后觉地说:“牙也拔了,还疼!”。鉴别的要点在于疼痛的性质,牙病引起的疼痛多为持续性疼痛,且局限于齿龈部,由于牙龈发炎,疼痛多伴有肿胀。疼痛的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并不明显。
第二名:偏头痛
如果是三叉神经眼支疼痛,容易和偏头痛混淆。偏头痛也可以表现为剧烈疼痛,呈闪电样、刀割样等等。鉴别的关键点在于疼痛的部位:偏头痛的疼痛部位常超出三叉神经范围,头痛发作前可有视觉先兆,如视力模糊、暗点等,可伴恶心、呕吐。疼痛持续时间长,往往半日至1-2日。
第三名:舌咽神经痛
舌咽神经痛容易与三叉神经下颌支疼痛混淆。舌咽神经痛的疼痛从扁桃体区及舌根起,向外耳道放射,亦可向耳前、耳后、耳廓或本侧半个面部放射。而三叉神经痛多在舌尖及舌缘。舌咽神经痛的疼痛亦为阵发性,大多在吞咽时发作。发作时患者多用手压迫下额角下方。在舌根背面外侧及扁桃体处有“扳机点”,颈外皮肤无“扳机点”。
咱们回到故事的开头。面对老人家痛苦的面容和家属殷切的希望,我心里还是有底的,因为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这种三叉神经痛,治疗效果是很好的。果然,通过四诊观察,老人的舌质红绛,苔薄黄燥,属于瘀血化热,热伤营阴的表现。后根据老人的情况采用辨证诊治的方法来对症施治,先给老人开了7付,嘱其饭后服用。老人迟疑地问:“就7付药?没有别的了吗?我这几天吃卡马西平已经不管事儿了,开点别的止痛药吧。”我笑着跟老人说:“您放心先吃吃看吧。”
一周之后,老人来复诊了。这次老人一坐下就高兴地对我说:“李主任,我好多了!”原来,老人在服用中药汤剂第四天,疼痛就有明显缓解。卡马西平从最开始的一天一片,到现在4天才半片。我再次给老人把了脉,此次脉象比上次和缓了许多。因处方效果有效,此后老人又继续随诊。
结语:作为一名神经内科的医生,经常接诊各种神经痛的患者,包括面瘫、面瘫后遗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等,深知神经性疼痛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但是很多时候患者并不知道中医中药在治疗疼痛方面的优势,由于疼痛的突发性和剧烈程度,患者往往直接选择止痛药,但是止痛药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真正解除疼痛。在此希望通过这个病例,告诉广大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不妨来试试中医中药,一定会尽力帮助您减轻或者解除“天下第一痛”的苦恼。
预约-、
(注:图片来源版权所有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五行三生龙地汤,在神经内科临床治疗中,针对病症攻防重点不同,遵循“一清、二调、三补”治疗核心原则,简单概述如下:
一清:辨证论治是中医辨病、治病的基本准则,更是中医独有的特色。首方以经方、时方的复方重方,灵活配伍方药,辨证论治,把机体中的风寒湿邪、体内炎性分泌物、有害物质(抗体、免疫复合物、非正常多巴胺类或激素等)等刺激病状的有害物质,随着机体代谢排出体外,有效防止正常神经、肌细胞再次受到侵害,稳定病情。
二调:中医治病讲究整体,认为人体五脏六腑与五行相对应,根据病症的辩证辨病首先分清虚实、对应病症。二方以经方合方为基础,进行合理加减药味,侧重通调五脏六腑,通脏腑、调病因、调病机、调病症,稳定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防御能力,以达通贯周身起到能够缓解症状,控制病情逐渐好转的功效。
三补:中医认为气血相互滋生,可以致使元气、正气充足。末方叠加经方、名方,调节五脏六腑促进气血运行通畅,循环往复流布全身,支持濡养肌纤维细胞和神经元细胞,以濡养受损的神经、肌肉及脏腑,修复调节神经、肌肉、免疫功能,增强机体防病抗病能力。
特别提醒
疫情高发期间,为避免交叉感染又可以高效解决患者看病问题,专家为大家开通了远程视频沟通病情服务,所有咨询患者均享受以下绿色诊疗服务:
①随时随地咨询专家助理服务;
②享受与专家一对一诊疗服务;
如果您生活中有“面瘫、头痛、癫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梅杰综合征等面部疾病或者想了解中医是怎么治疗的”,长按下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