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蛇串疮,缠腰龙后

2021-8-1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带状疱疹既‘蛇串疮’‘缠腰火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有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本病好发于成人,春秋季节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

病因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病位在皮部是由于情志内伤,肝经郁热,热溢皮肤:或脾虚生湿,感染毒邪,湿热火毒蕴结肌肤而成。

临床表现1典型表现

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病程一般2~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特殊表现

1、眼带状疱疹

2、耳带状疱疹

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常伴有神经痛,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均可发生,但多在皮损完全消退后或者1个月内消失,少数患者神经痛可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4、其他不典型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一个月及以上的疼痛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特征为持续性、自发性灼痛或深在性疼痛、跳痛,自发性刀割样疼痛或阵发性灼痛,异常性疼痛和感觉过敏及难以忍受的瘙痒。因其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疼痛较为剧烈,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但是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体会,在辨治中重视中医“痛”的产生机理,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均有其独到之处。

对“痛”的认识,中医有“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前者为虚,后者属实,故带状疱疹疼痛的发病原因既可因“血瘀”等实性病因引起,又可由虚性证疾引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应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但比较而言,更应注意“虚”的作用,“虚中夹实,以虚为主”,治疗上亦应虚实同治,并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偏颇。

所谓“虚中夹实”,其中的“实”,既包括气滞血瘀、痰湿阻络等标实之性,又包含毒邪留恋、余毒未清的邪盛证候;而“虚”则有气、血、阴、阳之不同。但“虚”与“实”又互为因果,气血不足,鼓动无力,阳气呈滞,阴血化瘀,湿聚为痰,阻塞经络,由虚转实;而血瘀日久,旧血不去,新血不生,阴血亏耗,血为气母,阳气亦虚,则“由实化虚”,所谓“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亦是虚与实相互转化的体现。因此,临证应重视本病虚实同治,“虚”侧重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实”则强调毒邪、湿浊、痰凝、血瘀、气滞等,根据患者病情。

带状疱疹是因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而引发,属中医“毒”的范畴,古语有“邪气蕴结不解之谓毒”,无论是疾病罹患或转归,“毒”均起着重要的作用,病若因毒来,还需解毒祛之,故解毒之法应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始终。临床上,判定余毒未尽主要以皮损区局部灼热未消、红晕仍在,伴口苦、便干、苔黄腻、脉弦或滑数等为主。代表方为仙方活命饮,药用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紫草、马齿苋、重楼、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石膏、柴胡、薏苡仁、蜂房、全蝎、蜈蚣等。

湿邪属阴,具有重浊黏滞等特性,使病程缠绵、不宜速愈。从带状疱疹发病看,肝经郁火为常见病因,肝脾相克,肝热及脾,脾病失运,湿从中生。湿痰为同源之体,湿为痰之清,痰为湿之聚;痰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湿亦可分有形之湿和无形之湿。多数医者往往只在带状疱疹之水疱阶段,见湿除湿,疱消活血,殊不知疱疹已消、疼痛存在时,湿邪亦有潜伏之地。因此,无论是水疱未愈之发疹期,还是皮疹已消的疼痛期,均需辅以祛湿之品。一方面可通过祛湿复脾胃之气机,使气血生化有源;另一方面,亦能为后期补益之法奠定基础,使补而不滞。床上,在带状疱疹疼痛期判定湿性主要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头重、困倦、嗜睡、身重、肢懒、腹胀、恶心、呕吐、口黏、大便黏腻不爽、舌苔腻、脉滑、阴雨天疼痛加重、环境潮湿则局部不适等症状均说明湿邪存在的可能。方剂以平胃散为代表,常用祛湿药有陈皮、白术、苍术、土茯苓、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豆蔻、厚朴、通草等。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发于体质虚弱的老年人,最终使痰浊、瘀血阻滞经络而成。临证看到标实的同时,更要注意其产生的原因。标实乃结果,本虚才是源头,故带状疱疹疼痛的治疗应该侧重于扶正补虚,而辅以泻实。扶正之法实质融合了益气补中、滋阴养血、温阳散寒等诸法:①伴气虚之象明显者,可见面白无华、神疲肢倦、气短乏力、自汗明显、大便溏泄、舌淡胖有齿痕、脉虚无力。方以补中益气汤或人参汤为代表,药用黄芪、党参、西洋参、太子参、白术、炙甘草等。②伴阴血虚弱之象者,见体质瘦弱、夜间痛甚、口干口渴、大便干结、心烦易怒、舌红、少苔、脉细涩。方以芍药甘草汤或增液汤为代表,药用沙参、天冬、麦冬、熟地黄、生地黄、当归、白芍、石斛、墨旱莲、女贞子等。③伴阳气不足之象者,见局部冷痛、畏寒肢冷、大便溏稀、小溲清长、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缓或沉迟。方以温经汤为代表,药用桂枝、肉桂、附子、细辛、炮姜等。

用药特点:

黄芪:本病治疗以黄芪为首选之药,黄芪具有益气固表之功,乃“补气诸药之最”。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和血亦和,阴阳转化,互相为生,无论气虚、阳虚,亦或是血虚、阴虚,均可选用黄芪,且用量宜50~70g,否则疗效不佳。

藤药:藤类药物大多具有通经活络、舒筋止痛之功。《本草汇言》云:“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疼痛类疾病多辅藤类药物治之,如天仙藤行气活血止痛、鸡血藤养血活血止痛、首乌藤镇静止痒止痛、络石藤祛风除湿止痛、忍冬藤清热解毒止痛、丝瓜络解毒消肿通络等。

虫药:虫类善行,可入络搜毒,《临证指南医案》所谓“辄仗蠕动之物,以松透病根”。虫类药物除“以毒攻毒”之效外,还取其走窜通络止痛之功。如全蝎、蜈蚣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乌梢蛇祛风通络止痉,土鳖虫逐瘀破积通络,蜂房祛风止痒止痛,地龙通络定惊止痛等。

止痛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常将药物根据功能主治及止痛类别分为4类:第1类为活血止痛药,常用郁金、延胡索、乳香、没药、川楝子等;第2类为通络止痛药,常用蜈蚣、全蝎、土鳖虫、地龙等;第3类为重镇止痛药,常用龙骨、牡蛎、磁石等;

引经药:①头面部加白芷、川芎、细辛、藁本;②颈肩部加羌活、葛根;③胸胁部加柴胡、川楝子、延胡索、郁金;④腹部加厚朴、乌药、川楝子、小茴香;⑤腰部加杜仲、续断;⑥上肢加片姜黄、桑枝、羌活;⑦下肢加牛膝、独活、防己。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选方用药均有其独到之处,其将八纲、脏腑、经络等辨证方法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相互融合,博采众长,推陈创新,突出了中医的优势与特色。

在线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bpc.com/cjzz/113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