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穴位之阿是穴
2018-3-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孙思邈(-),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
公元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公元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公元年孙思邈无疾而终,寿享岁(另一种说法是,药王生卒为-,寿享岁)。
《旧唐书》提到孙思邈“自注《老子》、《庄子》”,两书唐宋以来史志书目皆无著录,久已失传,故其关于道家思想的主张不得而知④,唯蒙文通先生《晋唐老子古注四十家辑存》据赵秉文《老子集解》第六章“谷神不死”句,得孙思邈注佚文一条:“谷神,虚而灵者也。
药王孙思邈对我国医药学贡献的“二十四个第一”
1.医学巨著《千金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
2.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
3.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
4.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5.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6.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
7.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
8.第一个创立“阿是穴”;
9.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
10.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
11.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12.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3.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
14.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
15.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
16.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
17.首用胎盘粉治病;
18.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动物肝富含维生素A
19.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早一千年,彀树皮富含维生素B1;
20.首创以砷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21.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22.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
23.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
24.第一个发明导尿术
一、流芳千古的故事
(以下两个故事都是来源于互联网,各位看官有兴趣的可能会找到更多的版本。但可以肯定的,这都是唐朝大医家、药王孙思邈救治病人的动人故事,而且“阿是穴“最早也是由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下来的)
故事一
终南山里有一位老猎人患了脚疼病,病发时疼痛难忍。他多方求医无效,愁自己后半辈子不能上山打猎,怎样维持生活?有一天,他在村头路边听人说长安城有个曾给唐太宗治好病,并被唐太宗封为“药王”的孙思邈,这个人不但医术高明,而且给穷苦人治病,还分文不收。他就带了一些珍藏多年的鹿茸、虎皮等,前来长安求医。他来到长安后,一打听,说孙思邈回到五台山原籍去了。老猎人治病心切就来到五台山。他正行走时,迎面走来一位四十开外的中年人。这个中年人见老猎人行走不便,就关切地说:“老人家,你的右腿有病吧?请到敝舍歇息片刻。”
老猎人见这人貌不出众,但却也整齐净洁,就回答说:“谢谢先生的好意。我从终南山来到华原,是为了求药王治病,请先生指点药王府所在,老汉就感谢不尽了。”
那人说:“药王名叫孙思邈,有家无府,他不过是个云游四海,采药看病的云游郎中,只要你让人给他捎个口信,他自会上门治病的,何劳老人家远道来寻?”老猎人见他贬低药王,有些生气。孙思邈才不得不说明自己就是孙思邈,并将老猎人搀扶到自己家里。
老猎人在孙思邈家里住下以后,孙思邈就给他精心治疗,每天服药、扎针,但一连治了将近半个月,病却不见好转。老猎人感到自己得了不治之病,要告辞回山。孙思邈见老猎人要走,更是着急,他劝告老猎人再住半月,决心要给老猎人把病治好。他想,半月来给老猎人吃的是一般的舒筋止痛汤,扎针的穴位都是十四经内的穴位,但毫无疗效。是不是可以超出十四经的穴位,另寻新的穴位试试呢?他又担心新穴位会不会出什么危险,治坏了老猎人怎么办?就先在自己身上试扎了数次。然后,他请老猎人躺在土坑上,手指在老猎人腿上一分一寸地掐试针穴,并不停地问道:“这里疼不疼?是不是这里疼?”
老猎人不断地回答:“不是,不是……”
当他掐试到三阴交穴上方的一个部位时,老猎人突然大叫道:“啊,是!”孙思邈一面掐住这个疼点,一面思索着这个部位在自己身上试针的针感,肯定了这里不是扎针的危险区,而且针感极佳,于是就毫不犹豫地把一根细长的银针扎入这个穴位,过了一会儿,这位老猎人便呼吸均匀,腿疼减轻了。因为疗效显著,孙思邈就记下了这个新穴位。
谁知第二天孙思邈再在那个穴位上扎针时,又不起作用了。孙思邈就运用掐试法,又找到了一个疼痛点。
就这样,扎了七天针,换了五个穴位,老猎人的腿疼病终于痊愈了。老猎人万分高兴,临走时,拿出带来的鹿茸、虎皮、麝香等珍贵礼品,送给孙思邈表示感谢。
孙思邈婉言谢绝说:“治病救人乃是医家本分,我怎能收你这样的厚礼呢?请老人家还是带回去吧!”
老猎人过意不去,就把虎皮放回背篓,把鹿茸等药材让孙思邈收下,以便治病救人。孙思邈见盛情难却就收下药物,按市价给老猎人付了银子,还赠给老猎人盘缠银两、干粮,送老猎人上路回家。
孙思邈送走老猎人以后,想给这个新发现的穴位起个名字。想啊,想啊,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合适的名字。他想起初在老猎人身上找到这个穴位时,老猎人喊了声:“啊——是!”于是就给这个经外寄穴起名叫“阿是穴”。这个穴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故事二
相传,唐大医家孙思邈70岁的那年,一天,他正在专心致志地编写《千金要方》一书,突然有个邻居闯了进来说,有一个危急病人已昏迷不醒,急需他前往诊治。素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自恃的孙思邈,立即赶赴十,里外的山村找到病人。
经过他的一番紧张的抢救,病人总算清醒过来。但是,腿部的剧痛仍然没有止住。孙思邈眼见病人痛苦的悲状,又按古医书所载的止痛穴位,一个个地试扎针。结果还是丝毫不见效。无奈之中,他又耐心地接连在病人腿上按了多处。当他按到膝关节右上部的一个部位时,病人竟突然叫道?阿,是,是这儿?。于是孙思邈便拿起银针,一下子扎了进去。说也怪,下针捻了几下,病人的疼痛竟然意外止住了。病人好奇地问:?这叫什么穴位?以前从来没有在这儿扎过针哟!?孙思邈轻松而诙谐地笑着说:?你刚才不是说‘阿是’吗?这个穴位就叫‘阿是穴’吧自此以后,阿是穴止痛的消息便不胫而走,到处传播开来。后来孙思邈将阿是穴记载入他的《千金要方》。阿是穴就这样流传于世。
《千金要方》述: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借验,故云阿是穴也。)
自此阿是穴流传于世,药王的故事也流芳千古。
二、阿是穴推拿的作用
自“阿是穴”经药王记载之后,其手法逐渐流传于民间,并在针灸、艾灸、推拿等方面得到不同范围的应用及推广。
具体应用上,“阿是穴”推拿是指掐按病人某一部位时,病人感到酸痛随即喊出“啊”的声音,以示反应,此处即形象地取名为“阿是穴”。阿是穴在一定条件下,有时能起到固定穴所不能起到的作用,特别是在疼痛为主症的某些病症尤为明显,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阿是穴不仅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而且还对某些疾病有诊断作用。
在其作用机理方面,中医认为,推拿的作用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滑利关节。如《素问·血气形志篇》中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素问·举痛论》中说:“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说:“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经络遍布于全身,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和联结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再通过气血在经络中运行,组成了整体的联系。推拿手法作用于体表局部,在局部通经络、行气血、濡筋骨,并且由于气血循着经络的分布流注全身,能影响到内脏及其他部位。如按揉背部十一、十二椎旁开一寸半的脾俞、胃俞能健脾和胃,按点合谷穴可止牙痛。由此可知,推拿治病不仅是以痛为输,而且还必须根据经络联系的原则,循经取穴。
现代医学则认为,推拿手法的物理刺激,使作用区引起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局部组织发生生理反应,这种反应,通过神经反射与体液循环的调节,一方面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又引起整体的继发性反应,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改变,达到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推拿的作用,主要是改善机体的功能,但并不是推拿只能治疗功能性疾病,对器质性疾病无能为力。我们知道,所谓的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病变,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人体某一组织发生器质性病变,必然表现出功能性障碍;被称为功能性的疾患,也可能有形态改变。治疗疾病,有的是直接改善器质的病变,使障碍的功能得到消除;有的是通过调整功能,使器质病变得到恢复。推拿治疗器质性疾病的途径是后者。
三、阿是穴的取穴方法
1、在病灶附近:
是指痛点的出现多在病局部和周围。如腰扭伤的病人,压痛点多在腰的两侧腰眼处,或脊椎间;又如肩、肘、膝、踝关节病变的痛点大多反应在局部和周围。
2、在脏腑经络的循行路线上:
指病变的痛点出现在脏腑所在部位和经络的循行路线。根据过去已被证实的有关经验认为,患心脏病的人,心前区和左肩背有痛点;阑尾炎的患者,在足阳明经的循行路线上,阳陵泉的下方可能有压痛点。另外,五脏六腑的病症,有可能在背俞穴上有敏感反应点,正如《灵枢·背腧篇》中说:“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觧,乃其俞也。”因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俞穴,所以从按压诊査背俞穴的敏感现象时,可以知道脏腑的病症。
3、根据病人对痛点的主观感觉:
(1)疼痛感:凡按压体表的敏感点,病人主观感觉为以疼痛为主,称为“疼痛感”。如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腱鞘炎、急性扭、闪伤的敏感点,可能为刺痛或闪电样痛。
(2)酸痛感:指在按压之处,病人主观反应为酸多痛少感觉,称为“酸痛感”。如肾虚腰痛、慢性痹症、关节痛的一些慢性疾病的阿是穴,多表现为酸痛现象。
(3)胀麻感:指按压敏感点时,病人主观感觉是以酸麻为主,并向一定的方向放散,称为“胀麻感”。如少数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其敏感点表现为胀麻感,可向手指或脚趾放散。
(4)舒适感:在按压病人的痛点时,病人表现出轻松、欣快或舒服感觉,称为“舒适感”。如有些头痛患者其痛处喜按,按之舒服而痛减。
四、痛点疗法案例
在阿是穴的漫长历史实践中,往后派生了痛点疗法。该手法对于非创伤性的头、颈、肩、背、腰、臀、腿等部位的酸、麻、胀、痛、紧、沉状况等,针对性的效果明显。
下面是小编近期做的例子:
案例一:女,63岁,农村家庭主妇。主诉:头痛、脚痛、难睡。
经常头痛、肩痛(左),睡觉质量差,难入睡,半夜醒来(起夜)后更难入睡。右脚外脚眼有一个泡,按痛,已经有几十年。
(1)按原始点3次后,脚眼“包包”消失,脚痛消失;
(2)按5次后,感觉:①肩、手、脚的感觉轻松了;②睡觉比以前好了,半夜醒来拉尿后,能很快继续入睡。
(3)按10次,原来的状况大有改善。
之后坚持每周一次的保健。
案例二:男,46岁,工厂主管。主诉:头紧、手麻
自述颈椎有问题。头颈硬、右手有麻感,睡觉时不能转右边身。
(1)按第1次,反映当晚很好睡,能一大觉睡到天明,是这几年来没有遇到的事情了,十分高兴。
(2)按第4次,头紧、手麻的感觉基本很少了,睡觉能够转右边身了。
赞赏